文雪巍 梁妍 李鈺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成為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新型職業農民電商人才緊缺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針對農民開展應用型電商人才培訓,是打通農村電商人才瓶頸的有效手段。針對新型職業農民電子商務知識的培育進行一定的討論,希望可以提高農民的專業素質,為農業教育工程建設提供啟發和參考。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當前是農業3.0時代,互聯網領域的發展讓傳統農業已經產生了很多的互聯網特征,傳統農業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對未來的農業來說,必須要在發展過程中積極的融入互聯網特征,借助互聯網的發展,來推動傳統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改革,讓我國農業的發展從此邁上另外一個臺階。
2 黑龍江省甘南縣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
黑龍江省甘南縣位于“胡煥庸”線上的位置,是典型的國家級貧困縣。雖然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但信息閉塞,農業科技水平低。構建適合本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村電子商務培養模式,可為縣域經濟發展助力,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實現2020年之前貧困縣摘帽的目標。并為國內其它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農村電子商務提供啟示和借鑒。
2013年11月15日至16日,在西安市召開了針對我國農民教育的專題論壇,在論壇上我國農業部的負責人發表了講話,農業部負責人認為,我國各地區的政府都應該將農民收入的提升擺在重要的位置,要重視通過政府扶持等手段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進而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加強對農民專業技術的培訓,從農業生產鏈的每一個環節處入手,優化農民掌握的生產技術,讓農民可以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提高產量,改善生活。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教育并非“整體性”的教育,而是“碎片化”的教育,即是對異質性農民群體的職業教育。為更好的解決農民的教育問題,必須要在農村開展廣泛的教育,以未來農業發展為目標,為農民帶去針對性的課程,提高農民的專業素質。2014年4月25日至29日,甘南縣職教中心和齊齊哈爾工程學院3個系7個專業的558名師生深入該縣10個鄉鎮的8個社區和95個行政村,進行農村社情和農民學情的調研并形成了調研報告,為下一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落實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準”,即政策把握準、調研數據準;二是“快”,即招生政策宣傳快、課程實施落實快;三是“強”,即服務意識強、大局觀念強。
2.1 領導重視,組織保障有力
2014年齊齊哈爾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農村四項改革,即金融改革、購銷體制改革、合作社推進和職業教育改革。其中金融改革為“三農”注入資金,購銷體制改革則有助于推廣電子商務,合作社的穩步推進將進一步推動規模化經營,而職業教育改革則注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職業化的核心是農民職業化,否則“三化”無法實現,“三農”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
一是主要領導認識高。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抓住機遇,快速實施,并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重任交給了甘南縣職教中心,并在資金上給予很大的支持,要求職教中心制定出培養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定期匯報培養的進展情況,并到現場親臨指導。二是教學團隊素質高。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特聘請各行業精英組成專家團隊,其中有省級專家、市級專家、本土專家,使農民真正能得到實惠。三是工作責任要求高。在招生過程中,一定要把農民中的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合作社成員和自身有意愿的農民招進來,絕不允許走形式,走過場,要實實在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得到實惠。截止到2017年8月26日,在2016級招生1522人的基礎上,2017年繼續招生425人,合計1947人。
2.2 周密部署,規范運作有序
一是科學決策定好調。經過調研,學校組織了專門的團隊,制訂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方案,制定了教學計劃、制訂了學分考核方案,編制了培養教材和培養模式,購置了相應的硬件設施。二是穩妥實施,靈活多樣。根據農民的專業需要和時間要求,采取靈活多樣授課方式,在培養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產業所具有的不同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方式,以便于幫助農民們更好的學習,也方便有關部門為農民提供服務。學校采取“專業分班分組”的方式,開展了實訓;采取了“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教學,組織學員多次到各培養實訓基地開展了參觀考察活動;畜牧生產與畜牧獸醫專業組織學員到養殖場進行現場講課,手把手教學員如何配飼料,如何防病治病。教學方式不枸一格。完全以農民的時間來進行授課,按季節安排課程,不占用農民學員的農忙時間,受到了廣大學員的好評。三是攻堅克難掃好障。萬事開頭難,農民的認識需要過程,我們就走進農民的家里,坐在炕頭上談心宣傳政策,農民學員很感動,集中上課沒時間的時候,就選派教師到家里進行授課,到田間地頭、養殖基地指導,逐漸的這種模式被接受了。
2.3 以人為本,為縣域經濟服務
一是因地制宜。根據各鄉鎮的不同情況,開設的專業也有所不同,學員的需要也不同,采取就近結合的原則,設立就近教學點,進行授課,盡可能不給學員添麻煩,讓他們舒心的學習,二是因事施策。現在已經培訓學員達600人,公共基礎課以授課達160學時,專業理論課達到120學時,專業實踐課已達300學時,學員們感覺收獲很大,同時也影響了其他沒有報名的農民,使其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向他們宣傳,培養的好處和優勢(九優先等),使更多的農民加入進來。三為縣域經濟服務。掌握了一技之能,無論離土還是不離土,從事農業還是不從事農業生產,對他們的整體素質的提高都有著一定的意義,素質的整體提升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縣域經濟,我們相信農民培養是農民職業化的最好渠道,也是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最有利的支撐。在培養中還會遇到一些問題和難題,相信只要踏踏實實去培養,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3 總結
對于當前農民的專業素質比較差的現象,要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改進措施,要讓農民們不斷的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農民們利用互聯網來從事農業生產的意識,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以互聯網思維來思考問題。當然,在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同時,也要緊抓當地的特色,在當地特色的實踐過程中,來檢驗改革路線,改革措施,讓改革始終保持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
“互聯網+”逐漸成為了國家級的戰略,對于我國各行各業來說,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對黑龍江省甘南縣來說,農業經濟的創新型發展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機遇,如果能夠抓住這次改革的機遇,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路線,對于未來甘南縣農業經濟發展的創新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楊濤.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7):267.
[2] 王福林,王影.黑龍江省農民電子商務行為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