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梅 馬海波
[摘要]延安市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來,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明確,但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大進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作為現代農業發展重要支撐力量的現代農民沒有培育起來,一方面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另一方面延安市目前的農業勞動力數量少、素質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高素質農村勞動力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延安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重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培育現代新型農民是發展延安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現代農業;勞動力;職業農民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2011年延安市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提出了“把延安建設成為引領黃土高原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和樣板”定位要求。為此,全市各縣區沿著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從鞏固退耕還林生態建設成果、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以蘋果為主的果、菜、畜等優勢特色農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力量的高素質勞動力還沒有真正培養起來,這已成為了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要大力推進延安市現代農業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勞動力素質問題。
1 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盡管近六年來我國特別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高素質農業勞動力的培養,但目前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在發展現代農業問題上,人們的關注焦點更多地集中在科學技術、管理以及生產規模和市場等方面,而關注“人”的方面較少,這里的“人”指的是人才的培養、人的思想素質能力等等各個方面。第二,城鎮化的結果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弱化,我們通常最常用的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式是通過不斷的城鎮化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通過減少農民來發展農業,進而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農業,殊不知在城鎮化過程中,勞動力的轉移是選擇性的,轉移的結果是高素質的勞動力轉移出了農業,剩下所謂的“老弱病殘”勞動者留在農村,由他們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可能性不大。第三,就延安的現代農業發展狀況來看,延安地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區,并非國家主要糧食生產區,延安農業承擔的主要功能也非生產糧食這種勞動節約型的農業,要更加重視農業的多功能性,更重要的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由于生態問題的公共產品性質,和特色農業是勞動密集型性質的農業,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存量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所以,勞動力的稀缺,準確來說是高素質、高質量勞動力的稀缺成為延安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2 延安市現代農業發展對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
勞動力的需求量相當大
2.1 從農業資源的角度來看,高素質勞動者是延安現代農業資源中最稀缺的資源
農業資源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勞動力資源)等。首先,自然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先天條件,包括土地、水和氣候等資源,這些資源往往是既定的,我們只能在相當有限的范圍內設法提高他們的效率,而無法改變他們的供給量,可以認為是既定的。其次,延安市農業發展資金比較充足。一方面國家近年來優惠的“三農”政策,如種糧直補、農機補貼、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村扶貧等方面的補貼較多;另一方面,延安市地方財政收入較好,地方性的經濟補貼也一直做得很好,盡管延安經濟增速總體出現了波動,但并沒有影響到對農村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再次,技術問題和勞動力素質直接相關,我國的涉農方面的研究機構和大學較多,研究成果基本可以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延安現代農業發展的區域性技術主要依靠延安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機構,但在農技的推廣和應用方面受到了現有的勞動力素質的限制,往往不容樂觀。最后,從勞動力方面看,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延安市有農村戶籍人口155.07萬人,而實際農村勞動力只有56.4萬人,且文盲率比較高,不僅如此,其中還有好大一部分是兼業勞動力,即他們沒被統計為城鎮常住人口,但時常在城鎮打工。而同年年末耕地面積41.07萬hm2,其中包括糧食種植、水果種植、林草、畜牧業、蔬菜、家禽家畜等等各種農業產業,特殊的地理條件和環境狀況使得機械化程度低、種養殖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比較大,質量比較高,這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相應的自然出現了農村土地擱置至荒蕪,農村人員長期在外,房屋空置,農業生產效率不斷下降等問題,這些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2 從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來看,高素質的勞動力是延安現代
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首先,現代種植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支撐。基于延安市的自然條件,延安市的農業以糧食產業、蘋果產業和蔬菜產業為主。其中糧食產業以馬鈴薯、玉米、谷子、雜豆等為主,截止2016年,延安市糧食種植面積達到了20.25萬hm2,所有生產環節機械化難度大、程度低,無論是水土改善,還是農作物的種植、除草、施肥、收割、晾曬、運輸以及倉儲等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充足的勞動力;作為蘋果的最佳適生帶,延安蘋果種植面積越來越大,2016年達到了23.6萬hm2,加上其他水果,種植面積達29.99萬hm2,苗木栽培、品種培育、老園區更新、土壤修復、病蟲害防治、套袋、采摘、運輸、儲藏、分類加工處理等工作都無法實現機械化,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除了大田蔬菜種植以外,延安市重點擴大反季節蔬菜種植,2016年種植蔬菜2.64萬hm2,蔬菜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同樣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
其次,三次產業的融合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來推進,現代化農業與傳統的第一產業不同,它是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農業,如果要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是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過去由于農村交通、電力、技術等種種條件的限制,果、菜、糧、畜等農產品的加工,基本上在城鎮進行,因此屬于第二產業,故過去的農民只管種養殖,而不負責農產品的加工,但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推進和完善,更為經濟合理的選擇無疑是在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此,就需要一批有經驗懂技術的農民來從事這部分工作。二是要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村是相對于城市而言的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聚集地,城市化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城市病”的困擾,而農村卻以環境優美、貼近自然、農業發展、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等優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此利用自然生態、特色種養、“兩黃兩圣”等優勢,發展以體驗、觀光、教育等為特點的休閑農業,便成為了延安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思路,為此,當然需要大量既懂旅游,又熱愛農村、熟悉農業的勞動力。三是要發展農業品牌營銷。延安市傳統農業基本處于小農生產狀態,農產品被收購商收購,農民既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培育自己的農產品品牌,但是,在市場化的背景下,這種狀態是極其不利于延安農產品品牌競爭優勢的發揮。因此,延安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培育具有自己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品牌,除了不斷挖掘和創造新的馳名品牌、著名品牌、知名品牌以及“三品一標”認定(證),對于目前已有的地域性品牌,也要進行精心管理,諸如延安洛川蘋果、延安小米、延川紅棗、吳起蕎麥醋、南泥灣蔬菜、延安地椒羊等公共品牌,對于這些品牌的管理,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需要的是懂市場會管理的高質量勞動力。四是落實和加快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可以有效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實現要素的重新配置、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為此,需要開展涉農課題研究,包括氣候、土壤、化肥、農技、農藥,且將研究出來的成果進行驗證的推廣也需要能搞科研、懂管理的高素質勞動力。
再次,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需要高素質勞動力來構建。家庭小農式的經營管理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現代農業經營要突破傳統的家庭經營,實現經營模式的創新,探索符合實際且高效的經營管理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只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才可以為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職業農民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四,農業科技的研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把關以及農村改革的推進都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力。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而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是人才,只有以高素質的人才為依托,才能真正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3 延安市農村高素質勞動力供給嚴重不足
整體來說,目前延安市的現狀是:農村勞動力不足,高素質勞動力匱乏,統計資料顯示,延安市人口數量2016年達到237.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2.65萬人,戶籍城鎮化率為34.83%,而這當中大量農村戶籍人口長期在城鎮居住,所以,實際城鎮化率則達到了59.09%。因此,城鎮化的推進使得農村的人口逐步減少,同時,農村人員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也是勞動力和高素質勞動力從農村脫離的過程,這就造成了農村勞動力不足,高素質勞動力匱乏的狀況。
3.1 農村勞動力總量供給不足
農村勞動者數量的減少離不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和推進城鎮化建設。與全國形勢類似,全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延安城鎮基本執行一胎政策,農村一般可以生兩個孩子,但也有三個或一個的,由于撫養成本上升,生三個的比較少,而生一個的越來越多,截止2016年末全市已有16周歲以下農村獨生子女6.07萬戶,雖然和城鎮比延安農村的人口出生還是比較多,但比起過去還是少了。不僅如此,農村人口還會想方設法通過升學、招工、甚至打工等各種途徑進城,未必會成為農村勞動力,而城鎮孩子則很少有到農村就業成為農村勞動力的現象,尤其是像延安比較落后的農村就更難吸引城鎮或外地勞動力到農村就業。由表1可知,從2000年到2016年,延安市戶籍人口增加了40.68萬人,而非農業人口增加了41.67萬人,農業戶籍人口則減少了0.99萬人,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計算的話,農村人口則減少了13.03萬人,而且剩下的142.63萬人也不全是農村勞動力,其一,其中包括大量非勞動人口,有未成年人、老人及其他非勞動人口;其二,有常年在外打工,但不固定在某一地而未被計入城鎮常住人口的勞動者;其三,有流向外地的部分人口,從延安市戶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出12.04萬的情況看,說明延安市的流出人口比流入人口多出12.04萬,從實際的產業發展情況看,延安市的二三產業十幾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的確吸納了不少外來勞動力,而延安市農村基本不具備吸引勞動力流入的條件,也沒有吸納到多少勞動力,如果這樣計算的話,延安市農村勞動力流出就更多了。因此,延安市農村真正的勞動力數量遠比142.63萬少的多。調研發現,延安市農村勞動力絕大部分外出,尤其是北部六縣,近80%農村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等,而南部的洛川、富縣、宜川、黃龍等地由于蘋果、花椒等農業基礎較好而勞動力外出相對少點。2016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市鄉村有勞動力資源888892人,鄉村從業人員724250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564071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不到四分之一,而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兼業農民,他們雖然在城鎮務工,但未被計入城鎮常住人口。由此可見,延安市的農業勞動力總量減少比較多。
3.2 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世界歷史進程告訴我們,農業人口逐漸向工業部門和城鎮部門轉移的過程實際上是經濟發展的過程,它是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和農業人口不斷減少的過程。所以,對于農業的長期發展來說,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并不會撼本動源,勞動力數量減少造成的影響完全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彌補,可以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來彌補,無論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還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都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延安市農村勞動力只見數量下降,不見質量提升。
首先,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加重了農業從業者的老齡化。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城鄉勞動力在勞動強度、收入水平、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別,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鎮需要勞動力時,農村勞動力快速地轉移到城鎮,而首先轉移出去的便是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勞動力,他們不僅體質好,而且學習能力強,進城欲望強烈等,在城鎮就業比起中老年人更有優勢。這種轉移的結果便是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進城,剩下年老體弱的勞動力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調研發現,延安市目前56萬多農村勞動力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占60%以上,且大部分65歲以上的農村老人仍然參加農村的生產勞動。北部縣域個別村莊農村人口甚至全部在60歲以上。盡管有些統計資料顯示16~45歲的中青年勞動力占比比較大,但他們大多屬于候鳥式轉移,他們并沒有真正將勞動力提供到農村,可以看出,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調整,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會更加嚴重。
其次,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不高。教育是提高人類文化素質和培養人類勞動技能的有效途徑,對于農村來說,效果更甚,然而,我國教育事業雖然快速發展,卻并沒有改變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低的狀況。一方面,教育事業的大力推廣和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弟擁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條件,提高了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而這恰恰為他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創造了條件。并且長期以來,農民子女就把接受教育看作是跳出農門、進入城市的途徑,尤其是高校擴招以來,或者職業技術培訓的興起,許多農民子女都走上了這條進城之路,使得農村家庭投資教育的人力資源流向了城市,從事非農產業生產,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即便是農業類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也不愿意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或涉農工作,總是竭盡全力地進入城市,甚至不惜放棄所學專業。農村的留不住,城鎮的不進來,高素質勞動力脫離農村,導致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困難。資料顯示,延安市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60%以上,且有一定數量的文盲,系統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再次,職業農民數量較少,且從事產業單一。為了提高農民素質,貫徹中央精神,延安市開展了職業農民培訓和認定工作。2014年以來先后認定了3000多名職業農民,其中中級職業農民100多人,陜西省認定的高級職業農民73人,總體看來職業農民數量不斷增加,素質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延安市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而言,這樣的人數還是比較少的。不僅如此,目前認定的職業農民從事的產業也是比較單一的,其中延安市第二批38名中級職業農民全部從事果樹產業,第三批50名中級職業農民中有44名從事果糧產業,其余6名從事養殖、蔬菜、大棚等產業。不論是職業農民還是農業經營主體,所培育勞動力基本都是生產經營型的勞動者,而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力則基本沒有。而農技方面的工作則主要依靠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從業人員, 他們素質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4 突破延安市農業勞動力瓶頸的對策
促進延安現代農業發展,突破農業勞動力瓶頸,需要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平臺,培養職業農民、吸引高素質勞動力投入現代農業的發展。
4.1 統籌城鄉發展,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為留住和
吸引勞動力提供基礎條件
城鄉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單向轉移、選擇性轉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因此,要避免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的流失,并且吸引高素質勞動力投入現代農業的發展,就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首先,應加快土地確權,同時建立關于土地用途的配套措施,在保持城鄉建設的同時,更要保障農業用地的穩定性,以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其次,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使城鄉居民所擁有的社保、教育、住房、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不會因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而產生差異,這樣才能使得農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職業。再次,加強農村軟硬環境設施建設,包括農村的交通運輸和通信設施的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農村的能源設施建設與維護、農村科教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農村信息網絡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等,使得高素質勞動力或人才在農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4.2 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平臺
首先,應該促使現有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外轉移,造成土地撂荒,進而使農業和農村發展難上加難。由于農民種地條件差、收益低,農村創業困難,生活條件艱苦、生活方式單一等原因,使得他們寧愿在城市選擇臟、累、險的職業,也不愿意留在農村。因此,要留住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必須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切實落實支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村生活公共服務水平,使得他們在城鄉收益比較中,覺得留在農村收入更高、發展空間更大、生活條件更好,才會選擇留在農村。
其次,吸引部分外出勞動力回流。如上所述,農村的勞動力大多認為城市發展機遇多,收入可以提高,可以改善生活條件,即使進入城市初期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入不敷出,他們會認為,時間久了,情況就會得到改善。但是,如果這種入不敷出的狀況長久得不到改善,他們會考慮生活成本,如果現實告訴他們繼續待在城市等待就業或者繼續就業并不能夠使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他們便會自主返回農村。因此,為了吸引部分外出勞動力回流,延安市應加大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民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貿易以及農村其他的涉農服務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使農村的外出務工者回村種地或創業。
再次,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從延安市農村勞動力的總體情況看,人力資本水平較低,遠遠不能滿足延安市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以及農產品加工、農業旅游等農村產業的發展需要。為了提高延安市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尤其是涉農職業教育,甚至是終身職業教育,使農民的生產技能不斷提高;二是要重視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使他們有更強健的體魄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三是要積極引進大學生、涉農技術專家,建立農業科技園區和科技示范區,為科技興農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大幅提升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才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真正促使農村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百才.農村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4 (3) :60-62.
[2] 陸宏華.江蘇海門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培訓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3] 延安市農業局.關于延安市農業轉型升級示范引領行動的實施意見[EB/OL]. http://www.sxny.gov.cn/templet/yanan/xcbdshowarticle.jsp?id=605437,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