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瑤 陳瑛 熊興亮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關乎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糧食供給與安全問題。根據我國區域農業生產結構的發展現狀,指出了我國區域農業生產結構中存在的區域糧食作物生產弱化、品種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質量效益偏低、勞動力結構老化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業;生產結構;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F327.7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業中各生產部門或各生產種類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亦稱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經濟總體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區域經濟中,糧食生產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減少了對農業生產的直接計劃與干預,市場機制逐漸發揮了配置農業資源的主導作用,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動,推動了農業區域分工的進程,同時普遍出現了農產品過剩,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為妥善解決區域農業生產結構優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探究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的因素,其中市場需求決定著產品的價值實現,影響了農戶的產品選擇,進而影響區域農業的發展。因此,結合市場需求與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特點和發展水平,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建立起一個合理的、高功能的農業生產結構是極為必要的。
2 區域農業生產結構存在的問題
2.1 區域糧食作物生產弱化
近年來,我國大豆、棉花、油料、糖料、林產品進口量迅速增加;經濟高速發展的京津滬區、東南區、長江中下游區農業生產弱化;國家中長期糧食安全存在隱患,糧食綜合生產力較弱,人均糧食占有量少,糧食經營規模小,近期糧食播種面積在劇烈降低后增加緩慢,平原耕地糧食作物與非糧食作物競爭矛盾突出。
2.2 品種結構矛盾突出
僅小麥、玉米在全國就有20多個省份進行生產,造成許多省份的產業結構雷同,結果形成大而全的結構,什么都搞,什么都搞不精,優勢化進程緩慢,不利于農業發展。而農戶對于農產品的種植大多數是“隨大流”,沒有明顯的特點,不能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導致供求不平衡,農戶也難賺到錢。
2.3 農產品質量效益偏低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不僅起步很晚、工作基礎也很落后,而且我國地域遼闊,無法同時兼顧所有區域,存在較多制約因素,農產品安全總體水平無法滿足農業發展需求。另外,我國現代畜牧業、漁業建設存在產品質量及水、土、氣環境污染等問題,農村農產品加工業較薄弱。
2.4 勞動力結構老化
我國農業勞動力結構已表現出明顯的老化趨勢,農村精壯勞動力與后備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勞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相比城鎮人口老齡化而言,農村人口老齡化更加嚴重,“老人農業”已成為中國農業的典型特征之一。
3 基于市場需求角度探究如何促進區域農業生產
結構優化
3.1 促進農戶使用新技術,增加產量
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需要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基本底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任務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就需要新技術的引用。以水稻為例,進行市場需求對技術采用誘導作用的研究以及分析環境約束條件下農戶采納農業新技術的影響因素可知,產品市場條件的改善和銷售渠道的暢通是農戶采納新技術的直接推手,產品市場需求是新技術最終推廣和使用的決定因素。另外,如果農戶能夠獲得相應的市場信息,則其新技術采用率會大幅提高,進而提高農產品產量,解決糧食作物生產弱化問題。
3.2 做好特色農產品區域規劃
針對品種結構矛盾,我們可以通過市場需求分析推出區域特色農產品以提升區域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如今,農村土特產品十分豐富,供大于求,銷售難一直困擾農民,如果農產品經紀人對于一些經濟效益高的名優農產品,能及時開辦農產品購銷市場,盡快銷售,就可獲得豐厚的回報。特色農產品的目標市場相對明確,現實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或具有潛在市場需求。區域農業可以根據區域的生產條件、產業基礎,進行分工與人力資源調節,組建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建立知名品牌,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農業區域格局。
3.3 決定農產品價值
在農產品買方市場條件下,市場需求決定著產品的價值實現,成為農戶選擇農產品種植種類的重要誘導因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開始從追求滿足數量轉向追求品質。如對食品,消費者由以前的要求“吃飽”轉向追求“吃好”,提出諸如營養、健康安全等要求。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日趨個性化。而市場需求可以調節農產品種類,提高農產品質量,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3.4 減少風險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
我國農產品生產已基本結束供給不足的短缺局面,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供求態勢的變化,導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風險不斷出現。通過對農產品需求變化分析可知,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對各種農產品的需求變化不同,各種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變化也不相同。農產品供求環境的不穩定,也加大了農產品市場風險發生的概率。因此,通過對農產品市場需求的分析可以減少農產品生產的風險,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
4 總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結構演變是第一產業生產優化和戰略調整過程中的核心問題,而市場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加快經濟的發展。為使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對市場需求的分析以及其他區域農業生產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仍需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 苗齊,鐘甫寧.中國農業生產結構變動的區域差異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2(05):107-113.
[2] 魏學武.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業經濟,1999(05):25-27.
[3] 郭瑋.我國農業生產力布局的變化趨勢及存在問題[J].調研世界,2000(01):32-34+37.
[4] 劉健.探析區域經濟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模型[J].企業導報,2012(01):104-106.
[5] 曾衍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N].農民日報,2016-02-18(02).
[6] 郭曉鳴,董歡.西南地區糧食經營的現代化之路——基于崇州經驗的現實觀察[J].中國農村經濟,2014(07):39-47.
[7] 周鵬.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再造論[J].農業經濟問題,2008(03):41-45.
[8] 戴景瑞,胡躍高.農業結構調整與區域布局[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4.
[9] 劉景景.勞動力結構老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3):36-48.
[10] 陶群山,胡浩,王其巨.環境約束條件下農戶對農業新技術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0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