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晨
[摘要]人類的經濟活動是通過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得到較大的成果或效益。當下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展示了當下人民恩格爾系數水平的不斷下降,生活條件的改善,希望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旅游成為多數人選擇的對象。而歷史文化名城,能在歷史長河中保存下非常豐富的文物,其本身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將三者結合發展的旅游經濟將成為眼下的一大熱點。以臨海市為例,探究名城旅游經濟發展對策。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價值;旅游經濟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1 具有獨特優勢的歷史文化資源
臨海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長三角經濟圈南翼,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仍保存著眾多歷史文化古跡,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稱,臨海的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更是聞名在外。“海山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圖畫里,千巖玉界中”是宋代時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文天祥對臨海的贊美。
1.1 著名景點資源優勢
作為全國首個獲得“中國宜居城市”美稱的臨海,中國優秀旅游的城市、國家級的園林城市,它具有自己最鮮明的城市特色,同時擁有一批著名景點。江南古城、巾山塔群、東海公園、桃渚戚繼光抗倭古城、武坑風景區、大坎頭珊瑚巖、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峰、珊瑚巖群則分別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桃渚古城和臺州府城墻名列其中,更有國家地質公園之稱的桃渚。臨海紫陽古街作為浙江第一古街,迄今為止,仍舊保存完好的沿街商鋪、建筑,在周圍現代建筑中,展現著歷史積淀的獨特魅力。
1.2 環境方面優勢
城市建設始終堅持以“美麗有活力的宜居城市”為目標,大手筆的美化城市環境,在過去的城市建設的五年時間里,臨海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只是經濟上的發展,更多的是城市環境的改善,在“四邊三化”、“五水共治”的時代背景下,大力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依托本市的自然風光,以公園建設和河道綠化為重點,以道路綠化、綠地廣場和園林式單元小區等建設為支撐,同時向城市外圍擴展,實現了城市主干道綠化帶的綠植,進一步推動江南防洪堤景觀工程的建設;完善了高速入城口的綠化帶建設和環境的綜合治理,完成了崇和門廣場、東湖公園、市政府廣場等公共區域的環境整治,致力于打造臨海獨特的靚麗夜景,推進臨海市區內的河道治理,清理了東湖等河道,整體改善了城市的水環境。
1.3 交通方面優勢
臨海市屬位于臺州及浙江沿海中部的樞紐位置,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利。甬溫臺鐵路貫穿臨海全境,并在臨海設有站點,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杭紹臺鐵路預計在臨海設立停靠點。臨海市擁有69條鄉道及以上等級的公路,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公路網,直達北京、廣州、福建等全國各大城市。就在2017年5月,浙江省重點工程之一的臨海汽車客運總站綜合體正式啟用,設計理念重在突出“生態、智能、便捷”,可同時滿足春運等高峰時期近4萬人次的需求量,是集公交、農村短途、長途客運等為一體的公路綜合交通樞紐。臨海人民世代守護的母親河——“靈江”作為浙江省第三大內河,直通東海,內外輪皆可通過海門連接上海、大連、香港等港口。
1.4 生活氛圍優勢
生活在臨海,歷史文化沉淀在日常的方方面面,臨海市民緩慢的生活節奏,悠閑的生活方式,臨海人并不為被稱之為著名景點的地方折腰,在他們眼中,那些不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飯后閑逛的最佳去處,上至八九十歲老人聚集一起,下棋散步跳舞,下至八九歲的兒童放風箏,讀書習字的閑暇,這座城市一直富有生活氣息,有自己獨特的意境。
2 臨海市旅游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臨海市在具有如此的大優勢下,旅游經濟卻始終不盡人意,旅游經濟對臨海整體經濟的拉動力不足,影響力不大。究其根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2.1 旅游的意識并未深入人心
發展旅游經濟即是發展旅游業,需要各個部門各個行業的互相配合,但目前,人們對旅游能大幅度帶動經濟增長的意識不夠深刻,不只是居民,政府各部門對旅游經濟的重視程度也不高,對工作職責,分工部署過于明確,缺少各個地區之間的溝通交流,未將旅游二字帶進生活與工作中,旅游城市氛圍不夠濃郁。
2.2 優勢資源利用度有待提高
臨海發展旅游經濟本應該占據天時地利,可是從近些年的發展看來,臨海對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還較落后,缺乏整合與有效利用,未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的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
2.3 宣傳的投入不足
一個城市如果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缺乏宣傳手段,缺少知名度,又談何旅游經濟?談何發展?臨海市的旅游宣傳仍停留在附近的旅游系統之中,全市未形成為這座城市宣傳旅游的自覺意識,且投入不足。
2.4 對發展旅游經濟缺乏全局觀念
臨海市近年來雖投入建設了不少旅游項目,但在整體上,普遍是投入不足的小項目,導致景區建設停滯不前,旅游開發和建設并沒有實質性的有效進展,旅游品質不高,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不強,政府在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畏手畏腳,導致整體“硬件”不足,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景區開發主體投入不夠。
2.5 缺乏深度創意
臨海旅游形式單一,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層次較低,一些名勝古跡的開發經營仍停留在參觀上,缺少對景點環境內涵的探索和創新,尚未形成屬于臨海自己特色的旅游品牌。在同類景點中,缺少辨識度,未抓住核心特色進行旅游營銷,缺少內涵,缺乏可持續性的發展。
3 臨海市旅游經濟發展對策
3.1 使旅游理念深入人心
3.1.1 在政府部門內,進一步宣傳“建立臨海特色旅游城市”的理念,增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推動各行各業聯合發力。
3.1.2 在臨海市內89.8等廣播、電視、新聞報刊以及旅游軟件、門戶網站、微博微信上,繼續大力宣傳旅游,介紹臨海特色旅游景點,運用新媒體的便捷,向世界推送臨海。精心編輯信息內容,引起所有臨海人的共鳴,增強市民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自覺地轉發微信微博,主動成為臨海旅游的代言人,為臨海代言,為家鄉宣傳,擴大宣傳的范圍。
3.1.3 積極地將走出去與引進來結合起來。舉辦旅游特色活動、旅游博覽會,瞄準客源重地,同時多多前往外面走訪,開拓市場,開展不同地區之間的旅游合作。可以重點打造江南文化節、橘子旅游和森林生態游,在文化與旅游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
3.2 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旅游經濟發展
臨海一直以來旅游產品單一,旅游形式單一,由此產生旅游資源浪費的現象,為此,臨海應該突破傳統的旅游發展模式,完善旅游結構,積極發展海島游產業,打造新型漁業休閑基地,在把握好“吃住行游購娛”的基礎上,向“商、養、學、閑、情、奇”進發。致力于打造集觀賞、體驗、互動于一體的旅游業態,加快資源整合與產業融合的進程,大力推進旅游與文體、農工業、科教、商貿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延伸旅游產業鏈,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閑”為統領,推動臨海旅游向休閑度假轉型,尤其著重推進古城歷史文化創意旅游、特色運動休閑旅游和鄉村度假旅游等產業發展,加強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
3.3 發揮政府的牽引作用
在臨海的發展中,政府作用非同小可。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指導、產業引導、管理機制的轉變等方面的組織協調作用和市場執法監督作用。其次要摸清根本,選擇最合適可融合的產業,關鍵是在于要抓牢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在規劃指導下,配合行動,推動融合進程;完善跨界治理機制,協調各方利益主體行為不合作的矛盾。最后,也可考慮幾點建議:一是成立一個超出產業成員主體之上的組織或機構,發揮組織作用,提升產業競爭力。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勵鼓勵機制,力求實現各成員主體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平衡,可根據需要設立不同內容的專項基金如“產業融合市場開發基金”、“融合型產品營銷基金”、“旅游環境改善投資基金”等。三是完善約束機制,通過一系列法規制度的完善來實現對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約束和監督。
3.4 樹立全局觀,致力于提升核心競爭力
健全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古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古街巷整治、風貌保護等工程需要持續進行。同時,交通體系結合游客需求持續優化,智慧旅游不斷推進,從而全面提升古城旅游的便捷度、舒適度和滿意度。建議以游客為中心,對古城區內不同區域、不同資源的相關營銷因素進行重組,統一文化旅游的發展目標與整體形象,以此來傳遞給游客文化旅游的綜合信息,達到吸引游客的效果。
3.5 推進旅游產業與各產業之間相通相融
臨海市有柑橘、茶葉、楊梅、西蘭花四張農業金名片,給“農旅融合”提供了強大資源基礎。尤其是無核蜜橘具有其獨特性,知名度高,可融基礎良好,市場需求巨大。每年蜜橘采摘期,該鎮每周游客量平均可達到5萬人次,蜜橘收入可突破1.5億元。接下去,在做好柑橘大眾采摘游的基礎上,可通過技術創新,研究開發柑橘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植入旅游功能模塊,促進農副產品與旅游效益最大化。總之,農業與旅游的相融,一方面,可通過農家樂、農業休閑園等將旅游融入農業產業,提升農業產值;另一方面,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生產作為上游產業,向農業旅游提供原材料。通過資源、技術、產品和市場的四重融合,實現旅游功能的嵌入,同時也達到延伸了農業下游產業的目的。
此外,可依托汽車制造、休閑用品、眼鏡等優勢產業,鼓勵打造集產品研發、參觀、銷售、體驗于一體的工業旅游產品,開發特色紀念品,帶動家庭游、集體游、商務游,促進“工旅相融”、“商旅相融”。
[參考文獻]
[1] 王德寧.論旅游經濟發展的前景[J].山西青年,2017(12).
[2] 侯冰.論新常態下旅游經濟的發展[J].科技展望,2017(20).
[3] 劉艷芳.探究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旅游經濟發展的途徑[J].當代經濟,2015(20).
[4] 侯雅婷.歷史文化名街的旅游發展研究:以臨海紫陽街為例[J].東方企業文化,2015(6).
[5] 鄭慧玲,陳道華.臨海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浙江統計,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