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華 張芬芬 孫紅妮 顏廷紅 董榮芝
[摘要]探討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度現況,受金融支持、政策扶持、教育培訓、人際交往、生活狀態、子女教育和社會認同等事件的影響,多數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率較高;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生活狀態、自我效能、團隊合作、社會福利保障、職業教育培訓和心理感受等因素影響其返鄉創業的成功和社會適應等,建議各級政府積極鼓勵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政策和各項惠農措施,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返鄉創業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超過三年以上然后返回戶籍所在鄉鎮創辦企業、帶領當地群眾就業和脫貧致富的活動。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整體戰略中重要環節和潛力所在,具有較高文化技術、較強現代經營理念的新生代農民工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是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依靠,是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創新主體。社會適應是指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彼此互相調整與適應,達到雙方相互滿意的心理過程,表現為順應、自制、遵從、服從、同化等具體的適應方式。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度現況少見研究報道,本研究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度影響因素做了初步探討。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8年1月1日至2月28日,選擇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杜店社區、彩虹湖社區、碧林社區和高杜社區作為調查場所,采用目的抽樣法對226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者進行問卷調查和焦點訪談。其中女性54人,男性172人;年齡24~39(27.5±6.5)歲。納入標準:(1)在城市以非農業方式謀生3年以上,然后回到戶籍所在鄉鎮創辦企業的農民;(2)年齡在16周歲以上,40周歲以下;(3)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課題研究。
1.2 研究工具
根據研究目的和文獻資料自編問卷,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學資料,包括新生代農民工的性別、年齡、創辦企業類型、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專業技能、經濟收入和家庭狀況等;第二部分為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問卷:包括金融支持、教育培訓、基礎設施、政策扶持、生活狀態、人際交往、心理感受、自我效能、子女教育、團隊合作、社會認同和社會福利等方面12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很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0~79分)和不滿意(<60分)3個等級,分別給予計分和計算滿意度構成比。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法、問卷調查法和焦點訪談法,以濱州市濱城區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集中的四個社區作為研究場所,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和指導,向研究對象介紹本研究目的和意義,承諾匿名和保密,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利用元旦、春節假期集中發放問卷和進行焦點訪談,自行設計問卷和訪談提綱,每個社區發放問卷60份,四個社區共計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2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17%。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構成比和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現況包括金融支持、教育培訓、基礎設施、政策扶持、生活狀態、人際交往、心理感受、自我效能、子女教育、團隊合作、社會認同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滿意度現況(見表1)。
3 討論
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取得一定成就,獲得一定社會資本、管理經驗和專業特長,受創業政策和創業意愿的影響,返鄉創業社會適應存在系列問題。本課題從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經歷的過程著手,探究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滿意現況、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以期進一步鼓勵更多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建設美麗鄉村、和諧社會建設的宏偉藍圖。
3.1 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度的現況
表1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對金融支持滿意率(很滿意+一般滿意)為60.18%,對教育培訓滿意率為73.89%,對基礎設施滿意率為57.52%,對社會認同滿意率為53.10%;對社會福利滿意率為56.64%。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對返鄉創業和自身生活狀態有比較理性和客觀認識,希望國家政府給以更多優惠政策和全方位扶持項目,創造適宜的創業環境和平臺,吸引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目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許多實際的社會適應問題,如金融支持力度小、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教育培訓沒有針對性和策略性、子女教育存在很多問題、社會認同和社會福利等諸多方面問題。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滿腔熱情和干勁,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和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各級政府應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特點,一方面重視發展農民工輸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及職業教育,加強農民工的創業技能培訓,努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同時依然存在返鄉農民工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不足、農民工對創業扶持政策知曉率低、農民工創業融資難、創業服務有待加強等問題。根據當地資源和地方特色,加強平臺建設,構建全方位創業扶持體系。暢通市場信息,搭建溝通平臺,提升返鄉創業者的社會資本。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在市場信息、創業商機等方面暢通信息渠道,加強信息交流和人際交往,通過出臺專門針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項目提供資金補貼、物質補貼、信息支持等,彌補返鄉農民工所創企業在資源方面的不足,提升返鄉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和創業能力,豐富其社會資源、健全社會支持網絡,改善生活狀態,提高其社會認同感和社會福利待遇,創造良好的創業社會環境,不斷吸引更多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
3.2 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生活狀態適應情況
表1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對生活狀態滿意率為73.01%;對子女教育滿意率為68.58%;對人際交往滿意率為81.42%;對自我效能滿意率為80.09%;對團隊合作滿意率為77.43%。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對其生活狀態總體滿意,對子女教育滿意率稍低,對人際交往和自我效能滿意率較高,分別達81.43%和80.09%;說明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具備主觀能動性和心理準備,經歷過在城市打工的艱辛和痛苦過程,具備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以及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經歷是一筆財富,新生代農民工經歷了在城市打工打拼的過程,取得一定的成就,內心有強烈的歸屬感,認為自己來自農村,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理應回歸農村,利用國家政策和各項扶持惠農項目和提供平臺,回鄉創辦企業,造福家鄉人民。新生代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對農民工的生活狀態和社會適應有著重要影響。
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適應滿意現況不容樂觀,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群體,無論政府還是個人都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和扶持,扶上馬送一程,靈活應用方針政策,鼓勵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帶領當地群眾發展鄉村旅游、鄉辦企業、特色項目推廣宣傳等,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甄月橋,任遠,朱茹華,等.返鄉農民工農村社會適應影響因素分析[J].發展研究,2014,35(6):83-87.
[2] 孫小龍,王麗明,賈偉.農民工返鄉定居意愿及其影晌因素分析[J].農村經濟,2015,35(10):101-105.
[3] 鄒泓,劉艷,李曉魏,等.中國七城市青少年社會適應狀況的綜合評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1):51-60.
[4] 赫林,徐金剛.外來農民工隨遷子女社會適應問題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6,36(1):108-114.
[5] 渠立松,梁崇昊,陳婧妍.社會支持對農民工應對方式的影響研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5):290-295.
[6] 趙燕,趙秀清.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35(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