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冉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其中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比重正在不斷上升。因此,新生代農民工能否順利實現向市民化轉變,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從成本收益視角分析了其長期城市生活能力,指出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面臨的工資、消費、社會保障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成本;收益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識碼]A
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農民工”這個詞。新生代農民工,即指進城從事非農產業的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農民,他們基本上沒有務農的經歷,很多是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到城市務工。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民工外出打工的28171萬人里面占到49.7%。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構成了我國農民工隊伍的主體。如何有效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成為擺在國家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1 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
1.1 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就業培訓意識增強
新生代農民工盡管從整體上講文化水平高于老一代農民工,普遍受過相對規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但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仍有待提高。有關調查顯示,只有17%的農民工具有專業技術,75%的農民工希望企業或政府部門能組織專項技能培訓,僅有8%的農民工沒有考慮過。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逐步意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職業層次、工資水平、社會流動等各個方面。
1.2 職業期望值較高
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工作地點的范圍更加廣泛機會,而不像老一代農民工拘泥于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擇業面有了很大的拓寬,他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服務業、制造業、紡織業、電子業等行業。與老一代農民工所不同的是,新生代農民工在擇業時,不只是考慮工資收益,同時還會考慮到知識技能收益、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
1.3 城市歸屬感增強,生活消費水平提高
相關調查顯示,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有71.4%的女性認為如果條件允許,會選擇“在打工的城市買房定居”,而男性做出這種選擇的比例為50.5%。從消費水平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消費總量和消費面都在不斷擴大,新生代農民工不僅滿足于衣食住行等有形的物質產品的消費,一些無形產品消費也越來越受到農民工的青睞。
2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2.1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的成本構成
2.1.1 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的高低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決定,取決于農民工放棄的同等勞動力在農村能夠得到的收益的多少。新生代農民工在家庭中應屬于從事農業勞動的主要勞動力,再加上如果當地農村勞動者收入水平高,那么該勞動者外出就會較大幅度減少家庭在當地務農所獲得的收入,因而外出就業的機會成本就高。
2.1.2 城市生活成本。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支付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費用,主要包括:住宿費、交通費、通訊費、餐費、著裝費、日用品開銷、醫療費等。這一部分生存成本的大小與農民工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平高低密切相關。
2.1.3 心理成本。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和城市人一樣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其戶籍身份仍然是農民,這種戶籍的差別帶來的經濟、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使城市人產生了城市人優于農村人的不平等意識,從而使新生代農民工在求職、就業、生活等方面遭到一些歧視,加大了他們融入城市的難度,相應的產生心理適應成本。
2.2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的收益構成
2.2.1 經濟收益。經濟收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工資收入和非勞動收入。農民工工資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過程中,工資收入是農民進城的最直接的收益,也是最主要的經濟收益。非勞動收入是農民工在轉移過程中可獲得的除工資之外的額外支持。例如,外出務工之前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積累,來自家庭內的財富轉移。
2.2.2 非經濟收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不僅可獲得經濟收益,還可以獲得個人心理的滿足和分享到城市的社會文化。相比較農村,城市具有更發達的經濟環境、更完善的公共設施、更多的培訓機會。在城市工作的同時能夠受到現代思想觀念熏陶,接受新思想,能夠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這是他們進城后所獲得的不用自己投資的無形人力資本。
2.3 新生代農民工長期城市生活能力測度
唐茂華(2007)提出從農民工城市生活能力視角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永久性轉移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其研究認為,決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實現從農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轉移的關鍵在于勞動力的轉移能力即城市生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指數表示為:
根據2016年的收入和成本數據,測算出勞動力的長期城市生活能力僅為0.46,即難以實現永久性轉移。一方面工資收入較低,另一方面城市基本生活成本較高,由此導致轉移勞動力的長期城市生活能力匾乏,農村勞動力最終不是選擇留在城市,而是回到農村。
3 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的原因分析
3.1 工資收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與高工資行業的收入水平
有顯著差距
根據《2016年農民工監測報告》,從農民工就業行業來看,比重最大的是第二產業,從業比率為52.9%,其中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占30.5%,其次是建筑業占19.7%。從事第三產業比率為46.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占比最大為12.3%。從農民工收入水平來看,收入水平較高的是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制造業,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3775元、3687元和3233元;收入較低的分別是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2872元、2851元和2839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低年齡組中高學歷比例要明顯高于高年齡組,30歲以下各年齡組中,即新生代農民工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雖然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大專及以上學歷只占大約5%~8%,這意味著只有極少數的新生代農民工能夠進入高工資的行業。
3.2 消費結構變化顯著,消費支出增加
相關調查顯示,80%~90%的老一代農民工大多節衣縮食,通常將積蓄主要用于家鄉親人的生活開支、修建住房、供子女或弟妹讀書。而新生代農民工將收入用于這些傳統消費方面的只占30%~35%,其余65%~70%的新生代農民工將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資很少寄回家;同時,用于自身教育方面的消費(進修、培訓)和自身享受型消費(手機、上網)的費用也日益增加,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擁有手機,通信費用占總消費量的比例一般高達15%~25%;此外,新生代農民工傾向于將積蓄用來在城市按揭買商品房,以及供給子女在城里讀書。
3.3 參加社會保障水平總體較低,增加了潛在的城市生存 成本
按照相關規定,企業必須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并為其辦理工傷、醫療、養老、失業和生育等五大保險。2016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農民工與雇主簽訂勞動合同的只占35.1%,近六成農民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與此相對應的,全國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水平總體較低,雇主為農民工繳納養老、工傷、醫療、失業和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僅為7.6%、21.8%、12.2%、3.9%和2.3%。而且,不同行業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差異較大,其中制造業的情況相對較好,而建筑業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總體水平相對較低。作為工傷風險較高的行業,雇主為農民工繳納工傷保險的比例僅為15.6%,同時其他保險的參加比例也顯著低于其他行業。
一旦發生工傷事故、重大疾病或失業時,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險為其損失買單,那么農民工就可能面臨在短期內需要支出大筆費用或長期內不能從社會保險中得到補償的問題。因此,較低的社會保險參與率增加了新生代農民工潛在的城市生存成本。
4 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的對策建議
4.1 發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
首先,輸入地政府應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建立科學合理的多層次的培訓體系。其次,重視企業在發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的作用,鼓勵各行業的企業開辦或投資專門的、具有行業特點的職業教育機構,不但能使各行業農民工學習到專業性較強的職業技能,而且這些受過專業培訓的農民工在行業內流動,既能使企業降低培訓成本,也能加強技術的交流,有利于提升企業職工的整體技術水平。
4.2 推動地級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向次發
達城市轉移
首先,勞動力輸入地政府應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推動二級城市、地級市和小城鎮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在這些地區就業,從而有利于當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次,要加快小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剝離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就業權、居住權、教育權、社會保障權等,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準入制度、勞動報酬、社會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步伐。
4.3 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首先,要建立起強制農民工參保制度,使得企業必須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其次,多渠道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和較高收入水平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再次,通過建立統一的農民工專項救助基金,可以對涉及農民工的案件進行交涉、監督,成為政府、企業和農民工溝通的橋梁,通過及時靈活地處理各種糾紛和案件,保護農民工的利益,減少相關的成本。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J].中國信息報,2017(5).
[2] 王慧峰.城鎮化要促農民工變市民—解讀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J].人民政協報,2010(2).
[3] 陳學法.二元結構變遷中的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變革[J].宏觀經濟研究,2009(12).
[4] 喬振祺.夾縫中的新生代農民工被農村和城市雙重邊緣化[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092249.html.
[5] 孟小妹.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9).
[6] 唐茂華.農民工城市生活能力的簡要測度及其政策含義[J].天府新論,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