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富義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工商資本發展提供了新內容新業態新動能。鄉村振興需要工商資本積極參與,以彌補鄉村發展短板,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同時要構建工商資本進入、退出機制,引導規范工商資本行為,防止損害農民權益。
[關鍵詞]工商資本;“上山下鄉”;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9;F320 [文獻標識碼]A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工商資本創造無限商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下稱《意見》)強調,“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為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發出了積極信號。本文擬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探討如何充分發揮工商資本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1 吸引工商資本的鄉村振興戰略
中共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則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化。《意見》從全方位、多角度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部署,成為指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綱領性文件,為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提供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
1.1 提供新內容
一是從總要求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與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相比,除了鄉風文明保持不變外,其余四個方面做了重大調整,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是從現代化建設內容看,在“農業現代化”基礎上,增加“農村現代化”,賦予鄉村發展新內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將農業農村現代化放在國家現代化一個不可或缺組成部分的高度來看待。三是從城鄉關系來看,由“城鄉統籌”轉向“城鄉融合”,以全面發展來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體現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時代要求。這些內容的變化和調整,無疑對工商資本投資鄉村振興產生巨大吸引力。
1.2 提供新業態
一是“農業+”模式,如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服務等方面形成新業態。二是“生態+”模式,如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環境整治,發展綠色產業,培育“美麗經濟”等方面有新作為。三是“民生+”模式,如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物流、通訊、廣播電視等民生建設方面有新空間。四是“文化+”模式,如保護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民俗文化等方面有新機會。五是“生活+”模式,如發展都市農業、體驗型農業、農村旅游、農村康養等方面有新發展。還有“治理+”模式等。這些領域存在無限商機,吸引工商資本參與鄉村建設。
1.3 提供新動能
一是推進城鄉融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鄉居民雙向流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將工業技術成果運用到農業,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向高端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發展“互聯網+”農業,推進農業向訂單化、流程化方式轉變;加強品牌建設,推進農業向市場化、品牌化方向邁進。通過信息化對接、工業化改造,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三是改革創新引領鄉村發展。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鄉村發展政策創新,吸引工商資本到鄉村培育發展新動能。
目前,全國地方積極推動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工作,有的地方甚至將鄉村振興項目化,進行招商引資,讓工商資本看到了投資方向和希望。
2 鼓勵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
中共十九大、2018年中央1號文件、《意見》描繪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宏偉藍圖,為工商資本提供發展商機,增強鄉村發展活力。工商資本集約農村土地,讓農民以土地作為資本,與工商資本結合,給農村農業農民帶來的好處毋庸置疑。
2.1 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優化
當前農業發展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各地表現不盡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堅持問題和市場導向,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優化供給側結構,調整農業過剩產能,鼓勵工商資本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培育新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內容。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培育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會展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2.2 彌補鄉村發展要素短板
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可盤活農業農村資源,彌補“四化”同步發展中農業現代化短板。一是彌補資本短板。近年來,農業農村“融資難”問題尚未根本解決,為工商資本提供更多發展機會。二是彌補技術、管理、人才短板。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人才“上山下鄉”通道,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鼓勵工商資本投身鄉村建設。
2.3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振興鄉村,重中之重是產業興旺。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鼓勵工商資本加大投入力度,拓展產業鏈技術鏈。一是開展“三變”改革。在農民自愿基礎上,穩步推進“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試點工作,激活鄉村“沉睡”的資產資源,促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二是推動農業“接二連三”。以發展農村電商為抓手,通過信息流打通農業各個環節,促進互聯網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三是促進“三變革”。通過發揮工商資本作用,多措并舉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促進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2.4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出現衰敗是全球性難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重要表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舉措。這一戰略的實施,更加促進城鄉地位的平等、城鄉要素的互動、城鄉空間的融合。工商資本依托自身優勢,投資現代農業,參與農村道路、醫院、學校等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規范工商資本行為
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在帶來利好的同時也存在一定負面影響,如忽視農民利益、忽視社會和生態責任等,需要加以引導和規范。
3.1 確定工商資本行為邊界
鄉村振興為工商資本提供發展條件、發展機會,但并非不設門檻隨意就可以進入退出,其行為理應受到約束和限制。一是符合鄉村振興規劃。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的前提下,科學制定鄉村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引導工商資本確定適當的經營內容和經營項目。二是明確投資方向和重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工商資本投資創業創新的重要領域。三是制定投資負面清單。明確限制禁止領域,堅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村穩定的底線,嚴控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讓工商資本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投資、創業、發展。
3.2 加強黨委政府監管
發揮好政府作用。一是建立領導機制。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原則,做好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工作,充分發揮黨委、政府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有序推進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工作。二是強化監管。主要體現在:有的經營者為了利益最大化,對租賃用地掠奪性、破壞性使用,需要政府嚴管,防止租賃用地破壞性使用;有的經營者無視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以經營農業為名擅自改變用地性質,需要加強監管確保土地用途不改變。三是防止農村污染發生,監督農藥化肥使用,垃圾、污水處理,保護鄉村美麗宜居。
3.3 防止損害農民權益
一是保障農民自主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土地是否流轉、流轉多少、何時流轉都要由農民自己決定。二是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目的是防止工商企業主因經營不善導致無法履約損害群眾利益,維護農民合法利益。三是注意矛盾糾紛調處。“上山下鄉”的工商資本越多,相應矛盾糾紛也會增多,可建立由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村(社區)兩委、承包者、經營者和律師(或相關法律人員)等組成的爭議仲裁委員會,具體處理經營中發生的矛盾和問題。
3.4 構建工商資本進入、退出機制
據農業部曾經做過調查統計,有些地區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從事糧食生產的只有6%。需要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嚴格監管。一是嚴格準入條件。其內容應包括:企業資質審查、經營項目審查、土地流轉合法性審查等。二是企業經營運行督查。其內容主要包括是否依法依規經營、是否綠色發展、是否損害群眾利益等。三是企業退出機制。主要有強制退出和自然退出兩種。強制退出是因企業違法違規被主管部門或法院終止運行或被注銷。自然退出因合同到期、或協商終止、或被兼并等終止。構建工商資本進入、退出機制,可有效維護相關各方利益尤其是農民利益,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序推進。
[參考文獻]
[1] 陸文榮,等.部門下鄉、資本下鄉與農戶再合作——基于村社自主性的視覺[J].中國發展觀察,2013(2).
[2] 賀軍偉,等.關于工商資本進農業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13(7).
[3] 黃家軍.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研究[J].農業經濟,2017(3).
[4] 王曉明.“城鄉結合度”:一個新的社會進步的指標[J].探索與爭鳴,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