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卓妍 沈云都
[摘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更多人開始將互聯網與生活、生產中的實用工具進行連接,這種通過互聯網將物物相連的技術被稱為“物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必將使互聯網延伸到農業應用領域,農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夠更快地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相關從業人員的思想也有了巨大轉變。淺析了隨著物聯網技術發展對農業思想轉變的影響并探討了在物聯網技術沖擊下可以樹立的新農業思想。
[關鍵詞] 物聯網;農業思想
[中圖分類號]F33.3 [文獻標識碼]A
“物聯網“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國,2005年信息社會世界峰會,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即通過安裝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將所有物品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物聯網在生活家居、智能駕駛、環境保護、工業監測、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實現長足進步,掀起了一場影響廣泛的高科技變革,國家于2013年印發《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物聯網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結合必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條快車道。
物聯網技術的產生并非在一開始就與農業現代化結合在一起,相反,是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及人們日常生活中實用技術使得物聯技術深入人心,進而引發了農業引用相關技術進行改革的需要。
1 從虛擬的 “物”到現實的 “物”
“物”是與主觀意識相對的客觀存在的東西,物聯網的簡單概念即物物相連,廣義的概念可看作是使用互聯網技術把任何物品都連接進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偟膩碚f是將互聯的虛擬概念推向物聯的現實概念。物聯網發展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新拓展領域,但對于使用物聯網的主觀對象而言,這是互聯網所代表的人工造物的“物”的具象化改變,這個改變可以切身感受的。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的思路是將農業實體與網絡虛擬結合,即通過虛擬的網絡達到農產品、農民、農業企業、消費者的信息互聯?,F在農村中已有規模的農村電商、農業產業鏈信息追蹤、遠程技術指導等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即是互聯網思路下的農業新變化。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是感知展現類和感知控制類等技術的應用。感知展現類是將一個數據傳輸到應用終端的通道,多用于生產過程輔助管理。感知控制類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反饋控制功能,使得物物聯通實現整個過程的智能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同于互聯網將農業產業整合成虛擬化和鏈條化,物聯網將農業整合成點狀化、網絡化。并且在“物”的概念上,基于互聯網的“物”雖然是一種人工制造,但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基于物聯網的“物”,確定的固化于相關的任意接入網絡的對象,使得使用對象具體化。這一點對于普通農業從業者非常重要,因為普通農業從業者的普遍學歷和素質并不高,制約著我國農業的發展速度。如果他們無法理解虛擬化的網絡行為,就無法從觀念上改革并運用互聯網思維指導自身的農業行為。物聯網的技術發展使得人被對象化,“物”從客觀世界具體化為接收器、傳輸通路、顯示屏和可操作的界面等,人與物的主客體關系易于被普通農業從業者從機械的角度來理解,降低了心理學習成本和對于高科技手段的疏離感。網絡不再是第四空間,而是人類自身拓展的現實生活構建的一部分。
2 從無處可見到無處不在
思想的轉變是個深層次、潛伏性的認知過程,并且不能單獨發生。認知轉變的基礎在于外在客觀世界的改變滲透。尤其是要引起素質不高的普通農業從業者轉變農業思想觀念,必須借由日常生活的改變潛移默化。一方面得益于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深層次要求,另一方面得益于技術手段成熟和技術硬件換代加快,在過去十幾年,我們身邊的“智能物體”已經隨處可見。
人的認知過程就是將外部世界信息化后引入到人腦的內環境中,感受、情緒等心理活動,是外部環境或場景的內化,并與感受性概念結合的發生過程。在最初的認識過程中,人的思維方式是“心——物”相連。人們通過記憶和分析來了解自然界及其中的物質,產生意識來實現對外物和環境的了解,構建認識框架。之后開始發揮人的認識和實踐作用,開始分離人與自然相對的主客體,出現了改造自然的農業,使“人——物”相連?,F在,依托互聯網,物的存在轉化為信息和數據,通過數據傳輸和現實來標識、傳遞和控制,實現“物——物相連”?!拔锫摼W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互聯的形態,傳統的基于互聯網的人——人交互將被基于物聯網的人——物交互、物——物交互所取代,信息將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流動,計算將無處不在”。現在人人不離手的智能手機可以看作是信息高度化集中的數據終端和控制終端的代表。在技術發展過程中普通人通過手機就能對更廣闊的外部環境進行認知、理解和反應,手機作為外界信息知識的一種被人所認知,同時手機延伸為一種感受器和控制器。手機可以作為感受器和控制器這種認知轉化為一種背景知識,幫助普通農業從業人員將這種背景知識應用到更為廣泛的物聯網技術中,才能更易于理解農業發展從最初的“心——物”相連到“人——物”相連再到“物——物”相連。舉個例子,韓國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小型生物芯片傳感器,利用離子共振技術掃描農作物的DNA和蛋白質是否受到污染。這些數據只需要簡單的處理和接入就可以讓農業從業者在任意終端監測污染。這種可移動化的農業大數據并不需要農業從業者理解數據的來源、分析、處理、檢測全過程,數據直接轉化為結果被感知,借助互聯網農業從業者就可以選擇相應的處理措施,就像操縱手機一樣容易,通過按鍵就可以控制其他設備進行處理。這個過程就跳過了傳統的人與農作物的直接交互,而是物物交互過程中經由人來感知和操縱。人不會對這種數據處理過程感到困惑,因為物聯網其他方面的技術進步已經讓這種智能化、網絡化、遠程化的行為模式感到適應,“物物相連”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方式。
3 從天人合一到主客異位
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核心,在于技術感應代替自然感應,技術操控代替手動操控。毫無疑問,物聯網技術在農業應用上具有廣闊前景。但技術應用所帶來的消極后果仍需要我們警惕。如前所述,物聯網在拓展了“物”的概念,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同時,有可能將技術發展推向極端,容易造成人與技術關系的異化。人只有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自由潛能的前提下才能體現人的價值。通過技術的幫助,一方面可以使人在改造自然時去蔽,另一方面容易導致物本主義的“物化”過程,人的精神、意志、思想越來越扁平化和被技術所遮蔽。
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機械農業和生態文明農業四個階段。原始農業階段并未萌發出成體系的農業思想,成體系的農業思想主要在傳統農業階段形成?!疤烊撕弦弧钡膫鹘y農業思想一直深刻影響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即使生產工具進階到機械化階段,指導思想仍然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三才觀。生態農業文明是對我國農業面臨數量質量雙提升需求,資源壓力、環境壓力雙雙增大的前提下拓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其中一脈相承的就是“天人合一”觀念,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參與到農事活動中精耕細作,人是自然改造的主體,農作物是自然改造的客體,二者在進行有機互動。物聯網技術的介入能夠更精準、更有效的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但在人與自然的主客體中物聯網對這個關系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互聯網本身是去中心化的扁平結構,物聯網將人、農作物、設備、自然接入統一數據系統。人與物的主客體關系轉化為網絡上的不同節點,實現多點之間的交互和融合。借由海量數據信息,計算機可以通過復雜運算和邏輯判斷代替人進行大量農業基礎工作和理性選擇,人化作物聯網的其中一個對象,成為現代化、精細化、可持續農業生產策略的執行客體,否認了人作為自由主體可以自行選擇做出不同農業策略的可能性,人的認知理性大大弱化。
4 從我看到物到物看到我
如前所述,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將會改造人與自然的物我關系,如何在這種技術變革的浪潮下及時調整農業思想,讓人的能動性作為理性主體得到回歸,在今后的農業生產建設中樹立一種具有前瞻性、合理性的農業思想,并以此來指導今后的農業發展和技術使用,是當下值得探討的話題之一。
隨著物聯趨勢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后人文主義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優越性、特殊性和唯一性,以此來抵消對于物我關系異化的恐懼的批判。后人文主義中一種思潮是從結構上出發試圖消解人、機器、動物、環境的對立。而消解之后如何重建幾者之間的關系仍在討論中。我們可以大膽的設想,“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農業思想充滿著所謂的“后人文主義”色彩,這是古人在物質條件限制的情況下結合社會文化形成的對人物關系、人人關系和物物關系的自覺把握。現在我們仍在挖掘傳統農業思想中精華的一面。這種富有人文色彩的物我關系總是與物質生產條件和社會狀況緊密相關,在不同的農業發展階段會涌現出不同的問題,在物聯網技術介入農業發展的當下,這個難題就是建立新的富人文化的物我關系,是對科學技術社會使用的嚴格追問。如果任由人的理性轉化為物聯網數據網絡中的一個客體,稱為物的一部分,那么就會出現科幻小說中由人工智能所重新定義和規則的世界,人成為機器所圈養的無能力者,物聯的雙刃劍屬相展露無遺。
擁有海量信息無線計算的新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思想啟發不應該局限于強調人的地位的本身,而應該強調關系本身。不僅僅把人當作主體對待,把物也當作主體對待,海量信息稱為物、我兩個主體之間的溝通橋梁,不僅僅讓人看到物,也讓物看到人。將關懷人本身的技術同樣對物進行關懷,不是技術上的測量而是思想上的照見。這種物看到我的農業思想不是唯心的“心物關系”,而是理解了物我對立之后重建起用數據網絡溝通兩個自然主體,去除對人的理性遮蔽的恐懼,達到智能時代的“天人合一”。
隨著物聯網技術介入農業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業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而發生轉變,如何克服消極影響,用智慧農業思想借用“物”而不受其遮蔽,真正進入生態文明的農業生產,需要在長時間的農業發展中不斷探索的。
[參考文獻]
[1] 王治東.物聯網技術的哲學釋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12):37-41.
[2] 李奇峰,李瑾,馬晨,等.我國農業物聯網應用情況、存在問題及發展思路[J].農業經濟,2014(4):115-116.
[3] 王治東,劉君.認知視域下的物聯網技術[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88-95.
[4] 李云飛,陳良,王樹青.物聯網的內涵與應用及其對過程自動化的啟示[J].石油化工自動化,2011(2):1-4+8.
[5] 唐珂.國外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及對我國啟示[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5):11-17.
[6] 陳燕英.農業物聯網在推廣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6(2):8-9.
[7] 向緒友,周超,賀藝.農業物聯網應用推廣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J].湖南農業科學2016(1):81-85.
[8] 蔣怡.西方學界的“后人文主義”理論探析[J].外國文學,2014(6):110-119.
[9] 韓志斌,韓基龍,張娜.物聯網技術在傳統農業領域應用的現狀綜述[J].農村科學實驗,2017(3):73-74.
[10] 單美賢,葉美蘭.技術哲學視野中物聯網的社會功能探析[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12.
[11] 肖峰.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技術哲學的新探索[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