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楓燕 鄭興明
[摘要]鼓勵農科類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緩解當前農科類大學生巨大就業壓力和解決涉農專業人才緊缺問題的雙贏之舉。通過選取部分農科類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了他們的農村基層就業意愿。在此基礎上,再與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就業意愿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其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潛力更甚于前者的結論。最后就促進農科類大學生向新型職業農民演進的有效途徑作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新型職業農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給國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和驕傲的成績單。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份成績單背后所隱藏的問題和矛盾。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后備力量匱乏,現代農業科技無法得到正確、有效運用,從而減緩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降低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而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國連年遞增的高校畢業生特別是農科類畢業生頻頻出現了 “群體就業難”的低迷就業態勢。為切實解決現有問題,連續5年出臺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措施鼓勵和引導年輕人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成為合格的新型農業接班人和與之息息相關的農村基層服務人員。毋庸置疑,增強對農科類高校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引導力,提高其農村服務意識,并鼓勵其扎根農村是緩和當前農科類高校學生極大就業矛盾和解決農業發展后備力量不足的雙贏之舉。在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背景下,調查研究地方性綜合高校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文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隨機選取部分農科類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探析其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現狀,并試圖挖掘出有效的應對之策,進而提高其服務基層意識,真正做到“學農樂為農”。
1 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的現狀調查
1.1 調查方法和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了福建農林大學金山校區的林學、水產養殖學、園林、園藝、農業資源與環境、蜂學、風景園林、茶學、微生物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等10個涉農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填寫以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相結合。本次調查共發放6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82份,有效率達90.9%。本次調查受到福建省教育“十二五”規劃常規課題基金的資助。
1.2 調查內容
本文的探析基礎為高校涉農專業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擬從兩方面對此展開研究:一是通過考察農科類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優先次序,分析其在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下主動選擇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比率及其決策邏輯與動機;二是通過與新生代農民工返鄉意愿比較剖析,了解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的特殊性。其中農村基層服務意愿包括:通過“選調”或“選聘”方式赴農村擔任“村官”;在農村地區進行“三支一扶”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充實到鄉鎮及以下基層各類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工作;到鄉鎮企業或涉農企業就業;到農村地區自主創業。
1.3 調查結果分析
1.3.1 大部分涉農專業學生以城市就業和繼續深造作為其最優目標。為深入探析涉農專業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現狀,本文通過設定問題“關于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去向,您優先考慮的目標是什么”作為測量指標。相應的答案選項為:“進城市公司或企業、進鄉鎮涉農企業、考研、報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備考大學生‘村官、參加‘三支一扶、在城里自己創業、到農村自主創業”。
據調查結果表明,有191人選擇了“進城市公司或企業”,占比32.8%,選擇頻數最多的前三個選項依次是:“進城市公司或企業”、“考研”和“報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而選擇“進鄉鎮涉農企業”、“備考大學生村官”、“參加三支一扶”、“到農村自主創業”總共有109人,僅占總頻數的18.7%。當然,在“報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選項中包括了鄉鎮及以下的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如果排除該選項,則不到兩成的農科類大學生會把農村基層就業作為最優先考慮的目標;相較于費喜敏等(2013)的調查結果40.98%有一定差距。同時調查結果還表明,農科類大學生易受經濟社會大背景下的功利化、利益化氛圍所影響,“學農不歸農”現象突出并排斥到農村基層就業。
1.3.2 農科類大學生與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就業意愿各自存在鮮明的特征。據已有數據和研究表明,農科類大學生與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基層就業意愿都偏低,但各自具有鮮明特征。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多屬于“被動型”意愿,由于無法適應城市就業與生活環境,在城市社會排斥下只好回到鄉下謀生。然而,“基本不會農活”且又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就業培訓,使得他們很難重新回到農村基層進行就業;農科類大學生除了“自動型”意愿(把農村基層就業作為優先考慮的目標),也存在“被動型”意愿,但存在根本的區別,前者是由城市社會排斥所驅動,而后者是大學生應對城市理想崗位缺失的權宜之計。
2 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的培養路徑
通過上述簡要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大多數涉農專業學生畢業后不愿意把獻身“三農”作為就業的最優選擇目標,供職于農村基層的意愿較差,愿意扎根農村基層工作的比例偏低,但與新生代農民工相比,又有其特殊之處。如果加以政策引導,仍可較好地為“三農”服務,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潛力更大。
隨著農村人口城鄉遷移規模不斷擴大,農村留守人口低素質化傾向愈發明顯,在此背景下,促進留守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演進將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可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另辟蹊徑,把重點放在吸引農科類大學生身上,讓農科類大學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再則,在連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的態勢下,有效引導農科類大學生加入新農村建設與服務隊伍,不失為緩解嚴峻就業形勢的一大舉措。為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強對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的培養,以促進他們順利地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2.1 大學生自身端正心態,為就業做好充足準備
美國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講過這樣一段話:“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由此可見,心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名農科類大學生,更需要培養良好的心態,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未知挑戰。
首先,大學生自身應摒棄專業偏見,端正學習態度。農科類專業一貫被看成是“苦、差、累”的代名詞,也因這樣的緣由,一心報考農科類專業學生人數偏少,大部分由調劑大軍組成。在接受正統涉農教育的過程中,抱著“萬般無奈”的消極心態學習的學生們,沒有主動了解本專業所包含的內容和必備技能,而是一門心思想著如何盡快摘除農門“光環”,成功通過轉專業考試進入非農專業學習。拋棄對農科的專業偏見,并對所學專業進行全面性、科學性的認識和了解,不僅有助于明晰自身專業發展前景,盡早做好職業規劃;而且還能增強學習動力,夯實理論知識,提高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其次,進行客觀自我定位和評價,揚長避短。現今大學生是高學歷的代表,農科類學生更是如此。但在求職過程中,大量用人單位都表示,他們并不缺少擁有高學歷的應聘者,恰恰缺少的是具有較強實踐和操作能力的專業性人才。農科類專業有其特殊性,其主要目的是服務于“三農”。因此,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更需要不斷增強自身實踐能力,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在學習過程中,農科類大學生在謹記其學科特殊性的同時,還應奮力打破專業界限,做到“學習沒有圍墻”。同時,階段性地對自己進行定位,客觀評價自身優缺點,彌補自身不足,竭力塑造為擁有卓越“第二成績單”的復合型人才。
2.2 逐步消除就業歧視,營造“樂于為農”的社會氛圍
第一,社會大眾應改變對就業范圍、就業地域以及職業種類的固有看法。在常人眼里,高校畢業生向往城市生活,并試圖留在城市謀求生計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而那些決心回鄉創業、服務農村基層的舉動卻被當做茶余飯飽的談資。畸形的社會氛圍在無形中加深了人們對農業、農村的誤解。第二,消除傳統意義上的性別歧視,實現性別平等基礎上的良性競爭。長期以來,女性就被固有地打上了“柔弱”、“嬌氣”的烙印,成為“弱勢群體”的代言人。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就業大軍中,女大學生就業率低似乎已成為社會常態之一,其中以涉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最為突出。究其原因,還是以性別因素為主。雖然隨著國民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和進步,這一現象有所緩解,但固有的社會分工模式和陳舊的性別觀念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科類大學生的就業之路。更新落后的性別觀念,吸收高質量農科類女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有利于緩解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的“用人荒”現象,促進新農村建設事業邁上嶄新臺階。總之,改變具有偏差性的老舊看法,形成“樂于為農”的社會氛圍,必會推動農科類大學生實現高效就業。
2.3 完善課程設置漏洞,緊隨時代發展潮流
現今高校課程設置多有其不合理之處,農科類專業亦是如此。農科類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指向,不合理的專業課程設置必然妨害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全面性、有序性地吸收,降低高等涉農教育的時代契合性。對此,應首先增加農村基層實踐教學環節。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農科類大學生參加過“三下鄉”活動的僅占22.2%,對“三農”認知狀況不容樂觀。由于不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使得部分學生,尤其是從小在城鎮里長大的大學生在潛意識里對農村充滿偏見和恐懼。同時調查也表明,絕大多數涉農專業學生都將進入城市就業和繼續深造作為最優選擇目標,而把農村基層就業當作首選目標的比例極低。可見,增加農村基層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及就業能力意義重大。農村基層實踐活動給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學生們提供了廣泛接觸基層、了解基層的機會。通過親身體驗農村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對農村基層的現狀更進一步了解,增長了見識,鍛煉了適應農村基層的能力,使他們在艱苦環境中得以磨練,以此培養自己堅忍不拔的意志。當前,高校教學與農村實踐環節往往處于脫節狀態,不能達到高校教學計劃預期的效果,無助于農科類大學農村基層就業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加強農村基層實踐教學環節,讓更多的同學有機會深入農村,通過實地調研,切實了解農村現狀,使學生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對“三農”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農村基層實踐教學要規范化,必須納入農科類大學生必修課教學計劃中。其次,嘗試建立校地企聯動扶持機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邀請成功校友返校,舉行相關內容的講座和報告。通過他們精心的講授,感染和激勵更多的農科類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二是與具有當地影響力或反映當地特色的涉農企業開展多方面合作,成立校外實習基地,并通過定向培養模式,提升農科類大學生的實習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留住人才,減緩招聘壓力;三是加大對回鄉創業和到農村基層就業人員的支持力度,促進農科類人才的良性回流。
[參考文獻]
[1] 鄭興明,曾憲祿.農科類大學生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嗎?——基于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的實證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97-102.
[2] 費喜敏,王成軍.涉農專業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調查[J].調研世界,2013(12):36-40.
[3] 夏晶.做個智慧的舵手[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05):96-96
[4] 王小龍.基于專業承諾的農科類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4(12):90-94.
[5] 張玲,吳風亮.農科類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現狀分析與對策[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22):1-3.
[6] 張志平.涉農專業大學生農村創業能力培育的路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4(05):58-61.
[7] 張玲.農業高校農科類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意識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4(12):172-174.
[8] 梁廣東.新常態視域下地方高校涉農專業學生服務農村的理性思考及實踐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20):37-39.
[9] 袁濤,顧明華,李正文.地方綜合性大學農科類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 高等農業教育,2012(10):61-63.
[10] 蔡秀娟.農科類大學生就業質量提高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03):148-149+152.
[11] 唐鳳娥.農科實踐教學中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芻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0(08):2041-2043.
[12] 陳利瓊,汪海霞,李仙玲.農科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2):10486-1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