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要:本文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和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入手,分析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然性特點,并充分結合“工作室制”教學改革模式和雙導師制的教學模式,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立更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8)05-0103-02
1 環境藝術專業特點與發展現狀問題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實用性學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經濟水平的提升,如何能夠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已被眾多年輕人定位為對未來生活的追求和目標。以中國為例,大部分的內陸城市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理解僅限于室內設計和裝飾、裝修設計等內容上,而我們的教育模式也證明了確實如此。由此會造成一種假象,那就是高中畢業隨便上個軟件培訓班集訓兩個月,出來也能當設計師。但事實上,環境設計的內容遠大于此,它涵蓋了城市規劃、園林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以及各類公共空間的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藝術專業將會朝著專業內容更強大、涉及范圍更廣闊的教學模式進行發展。因此從往年的招生情況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相當的火熱。但是就現階段而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矛盾將日益凸顯。專業人數較多將會是造成就業難的一個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則是專業發展不能順應市場需求,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與社會人才需求不能相吻合。
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在課程建設方面: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課程與課程的銜接和連貫性較弱,課程框架整體缺乏統一性和針對性;其二在教學手段方面:教學方法老套不科學,缺乏對學生個性和專業性的培養,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不能適用于將來的社會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傳統教學手段模式下,不僅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在將來進入社會后學生也會因被動式學習而遭到社會的淘汰。第三在師資力量方面:環境設計專業不僅需要具備設計原理,而且還需要具備市場營銷和生產實踐經驗。但是在現階段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下,仍然缺乏大批富有實戰經驗的復合型師資力量作為教學團隊的主體,因此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有一定的滯后性。而企業里的大量有經驗的設計人員因為學歷不夠而無法在高校擔任專業教師。因此,圍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未來發展的研究和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2 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2.1 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西方“包豪斯”設計理念的傳入,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理論為主的學術型教學模式轉變為了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由注重成績階段到注重學習能力,到最后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三個階段。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后最終面對的是在市場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設計公司、相關企業。而用人單位和企業招收員工的唯一宗旨就能否最大化的為公司創造利益,這就要求我們相關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極強的個人學習能力以及具有科學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符合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
2.2 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領域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我們充分的認識到科技創新、技術創新、±音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因此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現狀,迫切需要摒棄過時的、守舊的傳統教育教學方法,±音養大批的先進的科學的應用型人才。
2.3 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必然模式
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當結合當地的地方經濟特色,構建有自身專業特色的復合型人才,專業特色要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辦學理念來源于市場同時培養出的應用型人才又將服務于社會生產的第一線。高校培養出的應用型人才最終達到的目標應是畢業即就業,讓學習、工作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教學模式。
3 構建環境藝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法
3.1 “工作室制”教學改革模式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現階段各高校作為專業轉型的首要教學改革模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了解畢業后用人公司的工作環境,改變以往授課形式,用更加直觀實踐性更強的方式將專業教學與企業運行模式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為了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改革無疑是最佳的改革形式。
實現工作室制的教學改革模式,首先可以從改善工作室環境做起,將教室空間按照公司空間設計模式進行合理劃分,如:接待洽談區、設計部、方案討論區等。工作室設計可采用當下比較流行的loft風格為主,工作室主要裝飾以簡約、時尚、綠色環保為主題,可在室內安放大量綠色植物作為室內的軟裝飾。工作室教學意在創建一個平臺,將板書、粉筆、黑板等傳統形式的理論講授型課堂模式轉變為實踐操作型教學授課模式。工作室有嚴格系統的管理和教學制度,讓學生提前在校園這個環境中體驗公司打卡制、崗位管理制、工作責任制等一系列公司制度模式。
3.2 以項目帶動教學,進一步促進教學模式改革
以往的傳統授課模式是以課本內容為主,僅有的設計案例也是以PPT演示、教師口述、圖片文字輔助說明的形式來講解和分析。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單調而且枯燥乏味,學生不能親身感受到所學習的原理是如何運用在實際設計中的。因此在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中,可以嘗試將實際項目帶入到課堂或者工作室中,將被動式的學生聽老師講,轉變為老師提出問題或帶入項目,學生直接參與真實項目的前期方案討論、設計方案細節、設計方案溝通、設計投標和工程實踐等具體的工作過程。
3.2.1 教學課程、項目、企業生產流程合三為一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可以對部分課程的設置做相應的調整。例如:(1)為大一新生開設的素描和色彩按照實用性原則進行調整、改為設計素描和結構色彩,在大一階段就讓學生接觸設計,提前接觸設計思維訓練。(2)在風景寫生課程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對視覺信息的感悟能力。⑶在基礎授課階段以小組討論演講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說明,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思維能力。
課程的設置也要結合企業生產工作流程來設置開設主要專業課程,實現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確定專業改革思路和方向。例如:運用公司標準工作流程,課程中導入項目實例,相關專業開設的課程依次為《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建筑制圖與識圖》《AutoCAD》《計算機三維設計基礎》《草圖大師》,以具體項目案例作為講解內容融入到課程理論中:開展施工跟蹤實習,作業要求是學生要以小組為單位跟蹤記錄施工過程,以現場施工圖像資料、實習日志、工程完結后的總結報告等,最終完成教學。
3.2.2 項目教學實施過程與生產實踐相融合。
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對項目教學的成功實施必不可少。在經歷了前期教學方案階段的討論和設計之后,另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生產實踐環節。實踐環節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模擬實踐,另一種是真實生產實踐操作。針對模擬實踐環節,可以在工作室實驗室里進行,學生可模擬客戶與設計師進行方案的溝通和材料的選擇,根據工作室實驗室里的水路、電路、材料等樣品,學生能夠模擬實踐操作。模擬實踐的好處就是在學生了解實踐環節的內容過程中安全性高;在真實實踐環節,學生可以親臨施工現場,看到相關大型機器制作,通過真實的實戰訓練,切實提升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職業技能和素養。
通過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實務”操作,鍛煉學生的“實干”能力。弊端是有一定的危險性。
3.3 在企業和學校之間實行雙導師制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和流行元素也會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就需要環境藝術相關專業的教師要緊隨時代發展脈搏。教師的實踐能力決定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成敗,教專業課程的教師必須是專業能手、行家。在學校實行雙導師制教學模式,企業的設計師作為校外導師定期在學校工作室里進行專業實踐課程的授課,而校內的教師也要定期到企業里任職,了解當今社會專業發展動向,參與實際操作企業項目,由此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最終實現校企合作雙導師制的師資隊伍,強強聯合進而提高工作室項目質量。作為學校也應當多鼓勵年輕教師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行業發展動向。
3.4 加強在職教師對外交流學習機會,提高教師團隊綜合素質能力
在緊張忙碌的教學工作之余,如何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成為了眾多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高等院校對教師的綜合素養和科研水平要求較高,這就促使我們高校要加強對外交流和學習,以此來促進改革和發展。同時對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科研水平、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日益重要。
3.4.1 加強對外交流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人才隊伍建設
學生學習能力的好壞直接受到老師的影響,而老師的專業素養則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交流得以提升。學校能否轉型成功,關鍵之處就是在于教師團隊的建設方法。在現有的師資力量前提下,通過與外校教師團隊的學習交流可以迅速的促進提高本校教師的專業能力,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4.2 促進專業建設是加強對外交流的最終目標
學科專業建設也并不是快速的立馬見到效果的,而是需要高校和教師團隊不懈的努力才能有希望的,是一項綜合性的、長遠性的工作。通過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學習,提高教師專業朝著縱向科研深度發展,從而促進專業學科建設。
4 結語
相比較西方國家,我國高等教育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起步較晚,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促進專業建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前提下,培養大批具備國際競爭力、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鄧忠,鄒勇 從當前藝術形式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J].大眾文藝,2014,(02).
[2]曾麗娟,吳健平.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3]韓鈺.體驗式教學——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2.
[4]劉宗紅.基于模塊化教學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小組教學法實施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189-190.
[5]陸建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規范探索——以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建設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26):5-8.
[6]馬新字,基于培養從業設計師規格的藝術設計高等教育改革與實踐[J].裝飾,2010(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