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明
【摘要】作為高中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語文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也能夠為學生其他學科,以及今后的學習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對于高三學生來講,面對著高考壓力,語文成績的提升是不容忽視的。對此,其教師應從不同層面入手,結合當前高三語文備考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積極探究、嘗試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方法。
【關鍵詞】高三語文;高考備考;思路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就目前的高考形式來講,語文占據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必須要重視、抓好高三語文的各項備考工作,從整體上提高高三學生的語文成績,為高考做好準備。高三語文備考通常都需要經過一個較為復雜、漫長的過程。在此背景下,怎樣取得理想成績,有序落實每項任務,是廣大高中語文教師與高中生需給予深入考慮的重要課題。
一、高三語文備考現狀的分析
首先,大多數教師都習慣于以自身講解來完成各項備考復習任務。針對以往的高三語文復習來講,大多教師都沿用著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的灌輸式講解為主,學生很少能夠獲得積極主動的參與機會,一直都處于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一般情況下,都是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各類問題,引導學生猜測,進而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教師固定答案的局限。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不僅難以獲得積極主動思考的機會,語文學習興趣與信心也會隨之不斷降低。再加上高考模式的長期影響,在高三語文課堂上,大部分教師都較為片面地重視高考題型的講解,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這其實就是對知識的一種強行灌輸,對答案給予較為客觀的強調,而未對學生的自主探索、創新思維給予足夠重視與恰當培養。
二、高三語文高考備考思路研究
(一)真正回歸教材
在文言文方面,高考試卷中相應的考查通常都來自于素材,不論是虛詞還是實詞的用法,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常見的文言句式、詞類活用,教材中都具有相應的知識點。對此,在備考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回歸教材,將復習中遇到的各類真題都回歸于教材當中。例如在復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就可以組織學生找出文中的文言虛詞,然后對每個進行解釋,基于不同詞擁有的不同含義進行強化記憶。另外,閱讀理解也是高考的一個重要題型,教材中的散文、記敘文和說明文等涵蓋相對較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帶領學生回歸課文,引導其比較理解高考題型與課文內容。如,可以從動作、語言,或者是周圍環境來分析人物形象,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這一方法之后,再引導其運用到材料題目當中。因此,在具體進行高考復習時,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基于教材內容來適當拓展備考范圍。
(二)增加生生交流協作
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語文學科來講,備考復習的過程通常都是漫長且枯燥的,若教師一味引用傳統方式來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通常都難以取得理想成果,學生參與興趣也不高,所以,為了引導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增加師生與生生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氛圍,就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究。例如針對上文列舉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文章來講,在復習過程中,就可以圍繞其中的“澠池之會”這一故事,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描述,以此來加強學生作文素材運用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相互傳閱交流彼此寫好的作文,這一方法還可以應用到其他作文素材的訓練上。這樣不僅有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也能夠在交流過程中真正實現取長補短,促進其學習效果與興趣的全面增強。
(三)重視專項訓練組織
針對以往的語文復習來講,通常都是以大量的試卷訓練來進行,在學生完成后,教師再給予全面講解。這種方式一般都難以實現對學生專項應用技能的有效培養,無法呈現出顯著的針對性,強化效果不理想。對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理念,結合高考試卷的試題順序來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專項訓練,以此來充分體現出針對性。例如,在開展詞語專項訓練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日常學習情況,將易混淆的詞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復習,或者是將一詞多義、一字多讀的詞語放在一起,先帶領學生高效、輕松地開展一些小范圍的專項訓練,在詞匯專項訓練順利完成后,再進行其他項目的恰當設計組織。又如針對詩詞鑒賞這一部分來講,“煉字”一直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考查重點,對此,教師就可以在練習試題中,將這一專項準確找出,總結分析多個題目中的答案。
三、結語
廣大高中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高三語文備考工作,不論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還是對未來高考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具體情況與學生不同階段的認識發展需求來制定出更科學、完善的復習方案,以此來促進備考質量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姚彩華.變“逆勢”為“順勢”——新形勢下高三語文教學之我見[J].華夏教師,2017(8).
[2]郭亞秋.如何構建高三語文有效思維課堂——以《圖文轉換試題解析》一課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
[3]息曉莉.把試卷變成試金石,以提高高三語文試卷講評課效率[J].學周刊,2014(2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