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強
【摘要】一直以來,教師作主導的課堂模式都是最普遍的課堂教學手段,但這樣就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性,課堂學習淪為填鴨式的灌輸。如何能讓學生在課堂不失紀律中暢所欲言,是其中的關鍵。“萬事開頭難”,首先要讓學生“有話敢說”,再進一步“有話愛說”,最后使學生“有話可說”,這幾個步驟循序漸進,使學生真正地在學習中“動手”“動腦”“動口”。
【關鍵詞】敢說;愛說;可說;學生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否則就談不上學習的自主,合作學習更無從落實,新課標的實施也將成為一句空話。因而,課堂教學讓學生嘴巴動起來,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那么,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嘴巴動起來呢?
一、掃除心理障礙,使學生有話敢說
勇于戰勝自己,不要膽怯,同時在學生的發言中,別的同學不能笑話發言者,使學生學會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同時,要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增加信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制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學,不是老師逼迫生硬地學習,鼓勵學生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因此,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讓得到實踐的學生交流一下經驗,使學生同等進步,不要放棄每一個學生,讓學生不能有心理負擔,放松、對錯沒有關系,敢說就可以。在評價中,不僅僅評價學生的參與情況,更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傾聽同學發言時表現出來的態度;不僅僅評價學生的表達水平,更關注他們在發言中表現出的投入態度、探究精神。
如在學習《檢閱》一課時,全班一起品讀課文,學生都說出了自己心中的博萊克是個怎樣的人后,我要求學生對課文質疑。生:為什么博萊克他截肢了,還要繼續參加檢閱呢?師:這個問題提得真好!看來你不僅是個愛讀書的孩子,還是一個很會思考的孩子。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嗎?生:因為他堅持有著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師:說得好,你感受到博萊克認真追求成功的決心和勇氣。通過質疑探究,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合作、探究性學習也落到了實處。
在輕松的說話氛圍中,讓學生不再恐懼說,而是使學生當作一個平臺來展示自己,相互鼓勵,學習,進步;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得到發展,讓學生發揮真實的想法,讓自己的情感得到釋放。學生在受到尊重和輕松的氛圍中才可以活躍思維,充分展現自己,久而久之養成了敢說、愛說的習慣.
二、激發興趣,使學生有話愛說
雖然有部分學生不愿意舉手,但他們的集體主義意識較強,且具有較強的好勝心。抓住其特征,利用班上的學習小組展開回答問題競賽。這一活動中,學生唯恐自己所在的小組成績差,丟了集體榮譽,為了維護小組利益和榮譽,他們會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另外,利用豐富的語文資源,鼓勵學生將敘事類課文改編成劇本在課堂上表演。有位老師教學《兩小兒辯日》時,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堂上表演,分兩組競賽,結果學生非常投入,將兩個小孩之間的辯論表演得形神畢肖,將課文內容演繹得生動逼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對課文的把握。在這樣的氣氛中,同學們既為小組爭得了榮譽,鍛煉表現了自我,又掌握了知識,而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順利完成,提高了課堂效益。
生活的經歷告訴我們,平時老師要多觀察學生,根據學生的性格來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讓他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養成敢說、想說、愛說的習慣,使善于表達和不善于表達的學生互相結合,得到互補。
三、巧設話題,使學生有話可說
如創設情境。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是很透徹,因此,老師要精心設計交際情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讓學生承受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時間長了,就有話可說了。在教學《去年的樹》一課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把小鳥與對話的圖片配上音樂制成幻燈片,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讓他們化作小鳥、激起想象的浪花,想想此時此刻它們會說什么。學生不光說出了自己的理解,還聯系自己的體驗說得頭頭是道,深刻地體會到小鳥尋找好朋友樹的疑惑、急切,也感受到小鳥與樹之間深厚的情誼,進行朗讀訓練的時候就更入情入境了。
討論、辯論更能激發學生說的欲望。《自然之道》一文中,為了更好地體會文章的內涵,我抓住向導的態度、做法提出討論話題: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話題一拋出,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地發表自己意見,課堂上充滿了辯論的聲音。通過學生和學生之前的討論,就表現出學生的思維過程、經驗交流,使學生得到自我矯正的機會。而課堂討論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發言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類似這種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學生充分得到鍛煉、思維得到活躍,對說產生興趣。
四、總結
在課堂經驗學習中,教學過程中就是一種言語對話中的表現,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言語交流、實踐,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最后達到每個學生都能說起來、都能說好的目的。上課過程中,學生平時接觸課本中的人物和情景范圍,正是因為學生在平時生活的閱歷。
參考文獻
[1]王劍俠.關于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1(2).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