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蘭
【摘要】語文其實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學改革的思路是“立足課堂,因生施教”,這促進教學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效果,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立足課堂;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的語文學科知識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應該充分地得到重視。但在進行語文教學的課堂中總是發現學生的熱情不高,學生感覺無聊,導致教學的效果極為低下,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在實際的教學需求的情況。這種教學磨滅了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要改變現狀,就要求教師設置新穎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對課堂充滿興趣,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對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模式的實踐
(一)立足課堂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則擔當引導者的角色,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情境,將教學的內容進行拆分講解,運用各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教學過程進行深化,保證學生更容易的吸收和了解知識。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擁有足夠的空間來思考和交流,立足于課堂,用學生這個核心主體來構建情境,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教學的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的作用。
立足課堂對教師來說要求他們能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表現能力,讓學生在這短短的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和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充分地發揮了課堂的作用,促進教學內容的有效提高,同時,還可以降低教師的工作量。
(二)因生施教
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困擾教師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進行因生施教,教師的教學內容是以教材內容為主,還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主,這兩者相互矛盾。因為課時的限制,教師往往是以教材為教學的內容,這通常對教學的效果有著影響,在學生的年級提高時,很多學生的成績也在下滑,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因生施教的教學思路是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要求能夠做到幾點:其一,學生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語文知識,對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因此,因生施教首要考慮的是學生,根據學生的個人特性、學習情況和對知識點是否能快速接受的能力來進行教學內容的制定,不能單純地因為課程進度而進行講課,要讓學生能將每節課的內容都能熟練地掌握并且運用到實踐中;其二,教師要對教學過程的進度進行掌控,在教學的前期,教師要放慢速度來講解知識點,目的是讓學生記憶深刻,然后隨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循序漸進地加深知識點,甚至可以加快學習知識的步伐,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感到吃力,而且教學的效果往往很好;最后,減少在課堂上進行小考、模擬考的頻率,對語文知識的講解需要更多的課時,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學習。
二、改革的成果
(一)課堂的教學形態發生變化
將原先少部分學生能夠進行的課前預習,變成全體學生都能進行的課堂預讀,先學后教的方法使全體的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活動中有基礎,從而改變課堂的教學格局,這些主要表現為學生的主體性更加突出。在教學活動中,設計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重點還有教學的進度都從關注教材轉為關注學生,原先對教師的預設,變為更加注重教學的課堂生成,課堂教學的主線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對于教學的質量效果,也從注意教師講解的精彩轉為強調學生的學習效果,初中語文的教學理念得到了落實。教師與學生的配合變得更加默契,教師不會一直進行講解,對學生的指導也不會空泛。閱讀的教學系統也變得完整,在不斷深入的閱讀中培養學生積極發現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語文生涯奠定基礎。
(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有效的發展
改革教學也是對教師自己的改變,教學的改革過程也是自我專業的發展過程。在教學課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提升,尤其是對于教學中本體是學生的意識的增強。在教學課程的進行中,教師不再用居高臨下的態度進行教學,而是學會傾聽學生的需要和意見。課堂的效率意識、質量意識和目標意識都得到了增強,教師的科研教育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教師更是學會了各種解決教學中問題的方法,如通過案例的研究和分析來進行教學,然后驗證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觀點是否正確。
三、結語
總之,在進行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于課堂,深入地為學生講解教材知識,分析知識,用先學后教的模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合理地安排教學的內容,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況進行課程設計,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促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方關軍.“立足課堂,先學致疑,因學施教”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實踐[J]. 教育科學研究,2014(12).
[2]張煥西.實施成功教育的方法與策略[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8).
[3]翟新召.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初探[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3(3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