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生態課堂不是以分數論成敗的課堂,而是讓學生興味盎然的課堂,讓學生樂于探究的課堂,讓學生事半功倍的課堂。筆者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現以文言文教學為例,探討通過巧妙設計導語、精心創設情境、科學指導方法來構建生態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生態課堂;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對于生態課堂的理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生態課堂是和諧的課堂、發展的課堂、詩意的課堂,有人認為生態課堂是生本的課堂、情境的課堂、體驗的課堂、合作的課堂、愉悅的課堂,有人認為生態課堂是回歸自然生長、提升生命質量的課堂。其實,盡管人們的理解各異、說法不同,但剝開生態課堂華麗的包裝,其內核就是人本主義的課堂,就是以學生發展為第一要務的課堂。我認為生態課堂不是以分數論成敗的課堂,而要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擁有主動權、探究權的課堂。現以文言文教學為例,暢談構建生態課堂的策略。
一、巧妙設計導語,讓學生興味盎然
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道工序”。導語設計巧妙,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導語。
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漁人的故事。從前,有個漁人發現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他走到桃花林的盡頭,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個洞口,洞口隱隱約約發出亮光。漁人覺得很奇怪,就沿著洞口進入,發現里面別有洞天。那里的人看到漁人,紛紛向他打探消息,還熱情地邀請他到他們家做客。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離開時,他沿路做了記號。可后來他打算再次探訪的時候,卻怎么也找不到了。同學們,你們想具體了解這個神奇的故事嗎?下面我們來學習《桃花源記》。而在上《捕蛇者說》是這樣導入的:有一種毒蛇,如果它碰到草木,草木就會毒死,如果它咬了人,人就有生命危險。對這樣的蛇,我們巴不得敬而遠之,可有個地方卻有人爭相去捕蛇,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學習《捕蛇者說》,我們來了解事情的真相。
二、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樂于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樂于探究。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圖片、影像等多媒體手段來再現美、渲染美,讓學生感受到美,引導學生“入景”。在學習《三峽》前,先播放三峽的美景,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三峽的山高大、陡峭的特點,感受到三峽的水清澈、湍急的特點,在分析文本時,學生就能快速進入狀態,理解自然美的本質,真正領悟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真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關鍵問題讓學生探究。比如在《陋室銘》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陋室為何不陋”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從陋室主人生活環境、交往的對象、日常生活三方面感受生活環境的幽雅、交往對象的儒雅、日常生活的高雅,從而自然而然找出文中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深入思考:作者借陋室要傳達出怎樣的情操?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回答陋室主人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情操。
三、科學指導方法,讓學生事半功倍
(一)加強朗讀方法的指導
教材選用的文言文,都是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適合學生朗誦。通過采取靈活多樣的誦讀方式,以誦讀帶動、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興趣。當然,學生初讀文言文,要求可以降低一些,最低要求是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學生再讀課文,要求可以適當拔高,可以要求學生讀出情感。當然,學生在情感的把握上可能會欠一些火候,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加強朗讀方法的指導,通過范讀或播放錄音來增強學生語感,讓學生樂意模仿樂意朗讀。而分角色朗讀則可以讓學生對課文“臨其境,聞其聲,睹其貌,見其行”,真正進入角色,自然而然會讀出情感。還可以通過開展小組PK比賽,用分組比賽朗讀的方法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喜歡朗讀、愛上朗讀。總之,通過各種朗讀形式可以讓學生感受作品魅力,從而受到文化素養的熏陶。
(二)加強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學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就不會畏懼文言文。因此,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拿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首先要求學生讀熟課文,語感強的同學可以讀三遍,語感不強的學生至少讀五遍。其次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根據上下文情境猜測句意,不必拘泥于每一句話的理解,偶爾有幾句話看不懂關系不大,只要大致內容看懂即可。
對于文言實詞的解釋,一方面要求學生積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識,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可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或者把單音節詞組成雙音節詞,或根據語言結構來推斷,或根據語法知識來推斷等方法來解釋,把推斷出的解釋放到句子中,如果句子通順就說明推斷正確,如果不通順,就要考慮詞性是否發生改變,是否出現使動、意動、名作狀、通假等特殊情況。如“竇嬰亦薄其官”中的“薄”字,解釋為“迫近”代入明顯不通順,根據情境猜測為“輕視、看輕”。
對于文言語句的翻譯,指導學生把句子放在上下文情境中理解,要一個字一個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抓得分點,用“增添法、刪減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換法、意譯法”等方法翻譯,翻譯時要考慮句式特點,要文從句順。如“甚矣,汝之不惠”就要考慮倒裝句這一句式特點,翻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總之,生態課堂就是讓學生興味盎然的課堂,就是讓學生樂于探究的課堂,就是讓學生事半功倍的課堂。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