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皇帝的新裝》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被語文教科書收錄作為課文已數十年,但將文本單純地進行童話式的趣味性解讀、伴隨淺嘗輒止式的探究,已無法滿足當前初中語文的教學。文章針對當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良生態,提出閱讀教學應注重深層解讀的意義,嘗試對閱讀文本深層解讀的教學進行探析,以期引起廣大教師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深層解讀的關注和討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深層解讀;皇帝的新裝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生態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而童話,作為最富有幻想性、趣味性的兒童文學體裁,憑借著它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天然聯系,大量進入小學語文教科書,成為兒童和教師可以真實觸摸的文本。告別小學后,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童話文本只剩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一篇,但不能否定童話文本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由兒童過渡至成人的重要階段,生理的發育達到較快的水平,但在心靈上還未完全脫離孩子的特性,表現出成熟與幼稚并存的特征。而童話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讀物,也是引導他們認知自己、認知社會的重要手段,對初中生語言的運用與語感的養成、想象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能有效加強學生的自我建構,促進學生的成長。
然而,目前有許多的不良生態存在于初中階段的童話閱讀教學課堂上:相比起小說、散文,童話所占分量少,因此很多教師認為童話不重要,而且大部分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在小學階段已讀過大量童話,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匆匆帶過、浮于表面、淺嘗輒止。另外,教師過分依賴《教師教學用書》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師教學用書》中對《皇帝的新裝》的“課文研討”“教學建議”的思想過于單調,用詞機械重復,不斷重復“虛偽”“愚昧”“自欺欺人”,因而當前大部分的教學都主要抓住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入手讓學生理解課文,按人物角色、階級層次來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得出“皇帝大臣虛偽愚昧,只有小孩天真誠實”這樣的結論。教師疲于思考,簡單接受現成的結論,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型的教學,忽略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也消解了學生自主思考的過程,長此以往也使學生疲于思考,不愿思考,沒有真正走進文本,因此亦沒有挖掘出文本對于學生的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該引導學生鉆研課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思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人民教育出版社對部編本七年級第六單元編寫也做出了說明,提出學生應深入理解文本,體會文本荒誕背后的嚴肅。而當前,一方面,教師重視應試技巧的傳授,缺乏對文本深入細致的鉆研,無視了教材選編這篇童話閱讀文本的承接性與合理性,忽視了童話閱讀教學課堂上的人文性與學生發展的長遠性;另一方面,學生重視應試技巧的學習,缺乏對教材文本的深入思考,忽視了其現實性意義,進而導致文本研讀模棱兩可,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一直無法提高。
這些語文教學課堂上的不良生態,使教師和學生一同趨于功利、止于文化,失去教育本身應有的最單純的狀態。當今的語文教學呼喚遠離無效性的教學行為,改變低效能的課堂,追求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生態。其實,童話也有自己的“深度”:充滿了寓言警世意味以及豐富的人文內涵。而其他選入課本的文本亦是如此,不但要感知,更要注重結合學生體驗來進行理解、評價進而形成對文本的價值取向的過程。如果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引導學生看到這一點,實在有違教材編寫者的苦心。
二、注重深層解讀的意義
(一)初中生學情特質要求
1.這是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所要求的
《關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調研報告》指出,初中生心理特征如下:
一是認識能力發展迅速。感知能力達到較高程度,記憶力顯著提高,有意識記在學習中得到發展,理解性記憶的比重增大,能有意識地提出記憶的任務,并選擇記憶方法,檢查記憶效果;想象力迅速發展,而且想象中的創造性成分逐步增加;思維的發展是認識能力提高的主要標志,初中階段基本可以完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抽象思維逐漸占主導地位,并開始發展獨立性和批判性,但進行抽象思維時仍需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基礎,全面性和分析性不足。
二是情感豐富、不穩定。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因此情緒、情感表現強烈,變化快,并顯得狹隘和膚淺。他們也容易因知識和經驗的不足,缺乏判斷力,不能正確區分友誼與包庇、高尚與庸俗。
三是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逐漸由評價別人轉向評價自己,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喜歡分析自己的個性特點,渴望獲得成人的承認和尊重。伴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的獨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依賴教師和家長,而是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喜歡經過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
2.這是初中生已有知識經驗所要求的
初中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閱讀并學習過大量的童話,如在小學第一學段學習過《小松鼠找花生》《丑小鴨》等,第二學段學習過《七色花》《巨人的花園》等,第三學段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看出,特別是在小學低學段的教科書大量選入了適合學齡初期兒童閱讀、符合他們欣賞和審美趣味的童話作品。雖然隨著年級的遞增,選入的童話作品呈遞減的趨勢,同時更多地會選擇一些經典的童話作品。學習經過小學階段對童話學習,基本了解童話的體裁特點,大致把握經典童話故事的主要內容,但大多數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因此,在初中時期,教師應根據文本,大量結合。
3.這是初中生學習能力所要求的
初中學生在素質整體上呈現多層次的特點,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較弱,從文章中汲取理論、思想經驗并以此作為標準判定自己或他人的日常思想、行為正誤的能力仍需加強。針對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生,教師要注意由淺入深、因材施教。
(二)文本本身的意義與要求
“文學活動不只是作者創作的活動,它還應該包括文學讀者進行閱讀鑒賞的活動。只有經過讀者閱讀鑒賞,作者創作的文本才能實現其價值。”“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既是從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寫的人物世態活動,同時也是讀者在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的基礎上,運用想象、聯想而使作品內涵在頭腦中具體化的活動。”因此,閱讀文本,我們不僅是了解作者和理解作品文本,更要了解讀者自身生活經驗和文化修養,從而進一步理解文本。由此看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而使學生參與到和文本和作者進行潛在的精神溝通活動當中,并盡可能使學生產生積極意義上的轉變,這是文學本身的意義與要求。
《皇帝的新裝》是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是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9課。該童話講述了一個愚蠢的皇帝被兩個騙子的愚弄,穿上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裝,赤裸著身子舉行游行大典的滑稽鬧劇。皇帝、大臣害怕被人視作愚蠢或不稱職的人,都不敢說出真話,最后謊言卻被一個小孩揭穿。這篇童話語言幽默,充滿諷刺意味的風格使它在安徒生眾多的作品中顯得與眾不同。
《皇帝的新裝》第一次被語文教科書收錄作為課文,是在吳研因等編撰的1923年初版的初小《新學制國語教科書》。20世紀“一綱多本”政策實行,這篇童話的地位在蘇教版、人教版、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依然穩固。直到今天,《皇帝的新裝》依然保留在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當中。然而,教師通常將文本解讀的重點引向諷刺當時的統治階級昏庸無能、告誡學生做事情要實事求是、鼓勵學生做勇敢誠實的人,等等。筆者認為:教師將這篇童話作為初中童話式的趣味性解讀、伴隨淺嘗輒止式的深意探究,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了。七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對文本進行解讀時,面對需要培養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學生,顯然將文本單純地進行淺層解讀,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
周國平也說過:“和小時候不一樣,現在讀童話的興奮點不在故事,甚至也不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是更多地感受到童話作家的心境。我發現,好的童話作家一定是及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中極為孤獨,甚是悲涼。他們之所以要給孩子們講故事絕不是為了勸喻,而是為了尋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鳴。”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對童話文本進行深層解讀,結合生活經驗,思考探究童話中的人物上當受騙的原因,從而使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產生有效的、深層的對話。
三、閱讀文本深層解讀的教學探析
(一)重視前置作業的設計
文本解讀不只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更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參與到文本的解讀當中來。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郭思樂教授提出了“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等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其中,作為“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前置性作業,要求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語文經驗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的學習,這對文本解讀無疑能夠起到“打好地基”的作用。因此,教師課前首先要對文本進行解讀,重視學生前置作業的設計。在《皇帝的新裝》中,對于故事的情節發展、分析人物形象等都是學生在前置作業中應該解讀的范疇,但對于文本中更重要的騙子的行騙手段給故事所帶來的戲劇性情節發展,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各種人物的內心活動所蘊含的豐富又復雜的人性,教師可以在前置作業中設置有效的話題或一到兩個主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前對文本進行思考。在上《皇帝的新裝》時,筆者先設置了這樣的主問題:1.為什么騙局最后由孩子說出?2.如果你是皇帝或者大臣,你會不會被騙?為什么?通過主問題引導學生嘗試向孩子和成人不同的心理層次做初步的思考。因此,針對文本閱讀的教學,教師設置的前置作業應要注意如下幾點:1.要緊扣文本,提問精練、得當;2.問題要面向全體,難度適中,讓學生個人和小組都能夠參與;3.問題易于發散,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思考。
(二)注重生成性的對話教學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向學生傳授教參上的現成結論,灌輸給學生答案式的知識和重復的主題思想關鍵詞,單純地“授之以魚”卻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無視學生的思考過程,往往會導致學生產生思維惰性,缺乏對文本和生活經驗的思考,停留在知識的接受,而無法達到能力養成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注重生成性的對話教學。對話教學是指對話各方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礎上,以語言符號為中介而進行的話語、精神、思想等方面的雙向交流、溝通與理解的一種教學存在形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讓學生發言、討論、展示的環節,學生通過完成前置作業,在課堂上得到發言展示的機會,通過小組內的問題討論,小組間的討論成果分享,產生思維的碰撞,開拓學生的語文思維空間。同時,教師應注意及時給予反饋、評價和引導,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并注意創設或聯系生活情境,構建課文文本在生活中的意義。
師生之間通過對話,就會逐步思考:“為什么孩子可以‘天真大膽?而其他人不能?”這是因為成年人普遍存在一種屈從利益的心理現象,他們大都恐懼個人的利益和形象受到損害。同時,他們又害怕自己的“愚蠢”被人所知,因此每個成年人都極力掩飾,但又渴望窺探他人是否愚蠢,這無疑是成年人世界喜歡“幸災樂禍”又“虛榮”的一個折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說話”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體現出他們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價值
童話看似離我們的生活遙遠,但它其實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因此,教師需要主動創設生活具體情境,從文本到生活,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價值。如筆者《皇帝的新裝》教學片段:
在我們的社會上,有許多善于抓住人的心理和弱點然后行騙或者進行銷售的人,有沒有哪位同學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呢?
生1:我的外婆總是被人騙去買保健品,無論我們怎么說她都不聽,是因為那些銷售人員抓住了老人家希望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的心理。
生2:我的媽媽總是讓我去報各種輔導機構,就算我覺得沒 有用她也讓我去上,因為那些輔導機構抓住了我們父母望子成龍的心理。
師:對,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因為我們的人性總是有弱點的,所以才能會出現這樣的一幕幕。《皇帝的新裝》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反映出了人性的弱點,給予我們在生活當中的啟發。同學們都說到,如果自己是皇帝或大臣,肯定不會被騙,可見騙子的行騙手段其實十分低端,所以關鍵還是需要我們擺正自己,認知自己,正視自己的一切,把我們內心的陰暗處大膽暴露在陽光之下,時刻保持防范的意識。
教師應該在以文為本的基礎上,引導并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理由,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價值,讓靜態的語言文字重新煥發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張毓.一場由“新裝”引發的騙局——詩意地解讀《皇帝的新裝》[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6).
[3]汪洋.童話文本深度解讀“三法”——以《皇帝的新裝》一課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5(9).
[4] 郭思樂.向大自然尋找力量的“天縱之教”——論生本教育的本質[J].人民教育,2010(12).
[5]李寶慶,靳玉樂.試析對話教學的基本理念[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3).
[6]姚穎,許曉芝.三十年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研究述論[J].教育學報,2011(10).
[7]宋爽.《皇帝的新裝》三十二年教學綜述[J].現代語文,2013(10).
[8]汪洋.安徒生的筆下只有諷刺嗎?——《皇帝的新裝》主題新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5(4).
[9]周國平.給成人讀的童話[J].閱讀與鑒賞(初中),2005(2).
作者簡介:黃雪瑩,1991年人,女,廣東廣州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學科教育(語文)。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