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健
【摘要】蘇州,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人間天堂,他們流連于此,才思泉涌。或書寫于柱,或鐫刻于墻,或懸掛于廳,這些對聯與蘇州的景物相得益彰,不僅給蘇州增添了美的內涵,也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素材。通過對蘇州對聯的開發和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生于斯、長于斯的蘇州,而且能繼承蘇州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培養語文的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蘇州;對聯;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蘇州,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人間天堂,他們流連于此,才思泉涌。或書寫于柱,或鐫刻于墻,或懸掛于廳,這些對聯與蘇州的景物相得益彰,不僅給蘇州增添了美的內涵,也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素材。筆者嘗試借助姑蘇對聯資源,聯系教學實際和課題研究,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并從四個方面進行初步的實踐。
一、走進園林,賞中學聯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生活是教育的不竭源泉。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生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依據做的方法。在筆者的學校五公里范圍內,就有多個著名的園林。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組織學生走進園林,欣賞美景,摘錄對聯。在游賞之前,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并布置相應的研究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賞、去發現。游賞結束后,各小組對所摘錄的對聯進行整理,查找有關資料,知曉對聯的意思、內涵,了解對聯背后的故事。回校后,各小組進行分享。相同的對聯可以展開討論,互相借鑒。
二、專設欄目,多樣展示
學習對聯需要一種良好的環境氛圍。而這種氛圍的營造需要語文老師的慧心。通過前期“走進園林”的活動,筆者發現學生對對聯這樣的一種文化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抓住契機,開展以下活動:1.在班級板報上開辟出新的欄目“姑蘇聯韻”,各小組定期輪流在此欄目中進行展示。2.展示的形式豐富多彩。比如書法作品、小報設計、照片、繪圖等,內容既有對聯,又有相關人物的介紹,對聯知識的講解等。3.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個性創作,自信展示、樂于分享。
三、課堂教學,有機滲透
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陣地是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蘇州對聯文化,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增長知識,開拓思維。筆者采取“課前分享”“課中滲透”“課后拓展”三種形式進行大膽實踐。
1.課前分享。結合“姑蘇聯韻”欄目內容,利用課前五分鐘,請各小組代表到講臺上與同學分享研究成果。并且與下面同學積極互動,相互提問、解答。學生在學習、了解對聯活動中,不僅受到傳統文化熏陶,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活躍、拓展了思維。
2.課中滲透。要使學生真正喜歡上對聯,僅僅依靠豐富多樣的活動還不夠,如果沒有相關知識的講解,就無法真正欣賞對聯豐富的內涵,也無法走進作者高雅的精神世界。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抓住對聯的基本特征——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間、字義相關,進行專題講解。讓學生學習掌握對聯的基礎知識,并且在對比分析中,讓學生了解對聯中需要避免的問題。如:“近月江樓聽水韻,臨水樓臺聽濤聲”犯重字的錯誤;“春暉盈大地,朝霞滿山川”犯合掌的錯誤;“梅花無意分春色,流水有心歌秋聲”犯平仄的錯誤;“筆傳天下事,棋開勝局行”犯詞性的錯誤。通過不同錯誤的分析,引導學生發現、總結,便于學生正確欣賞、創作對聯。
3.課外拓展。在語文課本中,不少的作者或文學形象與蘇州都有淵源。從學習對聯的角度去了解有關的人物,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和視野。如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是歷史上著名的詩人,他們曾先后擔任蘇州刺史。蘇教版初中語文書上出現的《聞燕》《憶江南》《錢塘湖春行》《陋室銘》《酬樂天揚州處逢席上見贈》等詩文,就出自他們之手。在學習這些詩人的作品時,引導學生收集與他們有關的對聯,如在著名景點虎丘白居易祠前面,就有一副傳誦的對聯:唐代論詩人,李杜以遠,惟有幾篇新樂府;蘇州懷刺史,湖山之邊,尚有三廟舊祠堂。通過讀對聯,從而去了解詩人與蘇州的淵源,既能拉近文字與現實的距離,又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豐富情感體驗。
四、遣詞造句,助力寫作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泛泛而談、言之無物、詞不達意,都是中學生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對聯創作最講究錘煉字句。一副好的對聯,必定是字字珠璣。閱讀對聯,創作對聯,能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豐富表達能力。筆者在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對聯的同時,鼓勵學生嘗試創作對聯。
首先,設計一些與對聯常識有關的題目,訓練的形式靈活多樣。例如:
1.填詞。選擇合適的對聯,在對聯中去除填動詞、名詞、數量詞或者疊音詞等,讓學生填詞進行比較。
2.補聯。結合相關背景介紹,老師給出上聯或下聯,讓學生進行補聯。
3.判讀。根據對聯內容判斷歌頌哪位蘇州名人或蘇州風景。例如:“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園)“澄量今之黃叔度,澹詩古有韋蘇州。”(黃憲、韋應物)
其次,鼓勵學生在寫作時運用對聯。比如在“園林小導游”的語文實踐活動后,針對獅子林的導游活動體驗,學生就用了“一樹一峰入畫意,幾灣幾曲遠塵心”作為文章的題目。此外,在學生掌握對聯中的對仗知識后,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多用工整的句式、精練的語言來增加文采。比如:“急匆匆來如龍行,慌張張去似豹影。”(朱崇聞)“看那一朵,獨占一枝,孤獨傲然;瞧那一束,爭先恐后,燦爛綻放。”(王芯月)“最美麗的季節是春,因為春有花開;最悲傷的季節是春,因為春有花謝。”(薛惜緣)
通過開展以上語文實踐活動,筆者發現,在語文教學中適當結合姑蘇文化,穿插一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對聯進行欣賞和學習,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習對聯的興趣,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首先,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文化,豐富底蘊。
學習、了解有關蘇州的對聯,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蘇州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通過傳說故事、名人逸事等,增進學生對蘇州名人的了解,激發他們的本土情懷,同時也能加深自身的情感體驗,豐富底蘊。
如,學生通過學習白居易祠堂的對聯后,對白居易與蘇州的淵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了那段歷史。公元825年,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并未受到仕途打擊的影響,在蘇州任職期間,體察民情,為百姓做實事。他發動民工,從閶門開始,綿延七里至山塘,疏浚排澇,使河水暢通。他用挖在河里的土拓寬河岸,用石頭加固,在岸邊植樹,不僅解決了洪澇之患,還可以供車馬驅馳。七里山塘,從此惠澤了蘇州世代人民,哺育了兩岸不朽的文明。蘇州的老百姓愛他、敬他,以至于他離開蘇州北上時,百姓紛紛悲啼,有詩云:“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人們為了紀念他,在虎丘造白居易祠。
對聯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對白居易產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在學習白居易其他作品時,學生表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
其次,有助于學生拓展學習空間,提升煉字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 讓小孩從教室中、從校園中解放出來,在大社會、大自然、大森林中,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內在之創造力。 ”
對聯創作將最精致的語言和漢語的韻律融為一體,采用獨特的文學形式,能夠為學生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理解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即“咬文嚼字”的水平得到充分鍛煉與提高。
再次,有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對聯作為一種傳統而又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學樣式一直受到關注,在各類試卷中關于對聯的考題也屢見不鮮。2015年蘇州中考試卷就考查了擬寫對聯的知識能力:
下面詩句中的四句可以組成兩副對聯,請根據對聯特點完成組合,并把答案寫在下面相應的橫線上(填寫序號)。(3分)
①松間鳴好鳥 ? ? ②鳥鳴山更幽
③泉和萬籟聲 ? ? ④風定花猶落 ? ? ?⑤窗外見南山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對聯的基本要點,如上下聯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反、語意相關。在解題中,通過分析得出,①中的“松間”與⑤中的“窗外”都是“名詞+方位名詞”;“鳴”與“見”均為動詞;“好鳥”對“南山”(偏正結構的合成詞);④中的“風”與②中的“鳥”都是名詞,“定”和“鳴”都是陳述第一個名詞的;“花猶落”與“山更幽”正好詞性相同,意思相對,根據上聯最后一字應為仄聲、下聯最后一字應為平聲的要求,④應為上聯。因此通過分析,不難選出正確答案。對聯是一種綜合的語文基礎訓練,鑒賞對聯對提高同類題目的解題能力有顯而易見的意義。
欣賞對聯是高雅的文化活動,它能帶給學生精神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從中也能獲取豐富的知識。通過對蘇州對聯的開發和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生于斯長于斯的蘇州,而且能繼承蘇州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培養語文的實踐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曹林娣.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鑒賞[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