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韻潔
【摘要】在語文活動課的教學中找準一個“支點”,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鄉土文化與語文教學天然地具有一種緊密的聯系。教師以此為“支點”在學生和語文活動之間架設橋梁,能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同時在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能夠陶冶學生愛家愛鄉的情操,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活動課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語文活動課;鄉土文化;支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其實,我們的語文活動課又何嘗不需要一個“支點”呢?語文教師想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了解鄉土文化,關鍵在于教師要認真備教,巧妙地找到一個最佳的“支點”,一“點”激起語文活動的“千層浪”。這里就以鄉土文化為“支點”,淺述如下。
一、以鄉土文化為“支點”設置語文活動的專題
為了語文活動課的開展,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把資源整合起來,組織活動時設置一些專題,設計出學習目標和要求,讓語文活動課有指向、有目的。專題類的語文活動課,學習目標或要求必須明確,應圍繞訓練某一種能力或者培養某一方面素養來開展。如“武夷山朱子經典詩文朗誦”和“武夷山水詩文誦讀”兩個專題,就是一個典型的課例,這個專題以武夷山的朱子文化為“支點”,以培養學生詩文朗誦等方面的語言素養為教學內容。
二、以鄉土文化為“支點”選取學生活動的方式
通常的語文活動形式除了上面所說的朗誦會,還有編報紙、交流座談、藝術欣賞、人物訪談、社會調查等。如“武夷山茶文化研究”專題,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南北朝時,以“晚甘侯”著稱于世,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元大德六年,于九曲溪畔設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后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巖茶。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蜚聲海內外。學生不僅可以在這一大專題下細化一些小的子專題出來,而且可以自主選取不同的活動方式進行學習。如采取座談會的形式講述“茶神傳奇”,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分小組進行巖茶類型的調查研究;集體參觀巖茶的制作工序以及茶藝表演;近距離地實地考察“萬里茶路”,采訪茶農、制茶師。組織閱讀一些文本材料,收集整理武夷山巖茶與宗教之間的關系,等等。
三、以鄉土文化為“支點”展示活動學習的成果
鄉土文化既有人文性,又有知識性和趣味性。鄉土中都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從鄉土文化中挖掘內涵、整合資源,引導學生逐步了解家鄉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民情等,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切入,讓學生自主思考、自由表達,促進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接受。學生探究鄉土文化的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寫日志、專題匯報等方式發表自己學習或小組合作的成果;在探究過程中如果接觸到一些傳統的手工工藝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并簡單學習制作方法,通過動手實踐在學習中了解程序,體會工藝的精細和成就,收獲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初二語文教學中有一個單元是關于民俗的,有《春酒》《端午的鴨蛋》《云南的歌會》,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不同地區的民俗,于是我引導學生來了解家鄉的一些風土民情、農歷二月恰逢武夷山的柴頭會、蠟燭會,我布置了讓同學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去“趕會”的活動,回來寫一篇介紹“兩會”的作文,交作文時可以附上趕會的照片。于是,在“趕會”回來的作文課上,學生們都按時上交了作文,通過評閱,我發現學生寫作的內容豐富了,都有東西可寫,而且各有側重,生動性比以前的作文有了明顯的進步。
四、以鄉土文化為“支點”培養語文實踐的素養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由此可見,課外活動對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那么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我逐漸認識到可以以鄉土文化為“支點”開展活動,進行語文實踐。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課外實踐就是一種趣味教學,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學習到知識,還能加深他們對語言的體驗和吸收,深化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課堂是鄉土文化傳承唯一最有保證的平臺。在多媒體教學的環境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及網絡交互性強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可以將鄉土文化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推進課堂,通過音樂、圖片、影像等全方位的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習者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傳承家鄉的文化,自信地成長。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