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要板塊,比例約占整部教材的四分之一,且篇目都是具有很強代表性的典范性文本。然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個難點,究其原因,文言是與我們現代漢語距離甚遠的一種書面語言,以我們現在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去接受文言文顯然有著一定的障礙。同時文言文中相關的文化背景、審美習慣、社會習俗、典章制度等古代文化系統又與我們現代的生活相去甚遠,這又使得文言文的欣賞具有文化背景上的制約,特別是對于古漢語知識和古代文化知識相對缺乏的中學生來說這些障礙顯得尤為嚴重。
【關鍵詞】文言文;中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如果游離于文言之外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是舍本逐末。且課本中的文言文也只是古代文化中幾朵浪花而已,要想領略古代文化傳統的精髓,提升文言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效率,就要合理開發和優化文言文教學資源。而文言文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語文課程資源和文獻學資源兩大體系,但這兩大資源雜而散,指向性不強。為解決文言文教學中諸多問題,以課程資源為背景,通過開發和優化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助讀資料來彌補語文教材在課前導讀、課下注釋、課后練習中的瑕疵與不足,來改變教師、學生、課堂教學等相關問題,并以此來完善古代漢語與古代文化的知識結構,拓展閱讀量,從根本上解決文言文閱讀教學低效的這一現實問題。
那么,在開發文言文助讀資料中如何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整理與篩選呢?
一、四文要并舉鋪陳——由吸納到探究
黃厚江老師指出,“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統一”是理想的文言文教學理念。這四者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自然融合。這就需要在課本的基礎上對每一個單篇文言文相關知識及背景做一定的補充、拓展、延伸。本文提到的“助讀資料”,即指以語文課程資源為背景,以單篇古文為單位的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課內資料和課外資料增刪整合的知識體系,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儲備補充文字上的特殊之處、文章的創作背景、文學的藝術表現、文化的究根溯源等綜合立體性的內容,因此可以說,助讀資料是連接教材、教學與課標的橋梁,其內容補充于教材,旨在豐富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資料,以期對學生產生促進和提升作用。同時它反映于教學,落實于課標,對它的研究既是教材的研究,也是教學的研究。不僅是學生的閱讀補充,更是學生咬文嚼字,披情入文、探究文理的一個憑借。
二、知識與技能并重——由識記到遷移
助讀資料在體現文本價值的同時對文本中出現的生硬晦澀的知識點、疑難處、古今差異等進行補充說明,以幫助學生的理解與認識。與此同時,文言文的獨特用法、學法也應給予一定的說明與指導,不僅提供知識性的補充,更要有技能上的點撥。
三、人情兼事理多元——由啟智到審美
篩選資料要以有助于文本閱讀為目的,以有助于聯系課情與學情的實際構建教學為宗旨。“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研究理論認為,閱讀的基本規律即“感知——理解——鑒賞——評價”。因此“助讀材料”應在充分尊重學生閱讀的主體性、閱讀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閱讀需求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古人作文“輕輕點染,意在言外”,這種“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的境界是古代大家們所刻意追求的。因此,古代一個字、一個詞往往有很多種意思,且其展現出來的韻律美、結構巧、語言精、志趣雅這些審美因素應該由助讀資料承擔起來。
四、課內和課外融合——由平面到立體
文本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有的教師由于對資料篩選理解片面,解讀文本時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學生未曾領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談課外,闊論感受,使學生變“未知”為“無知”。這不僅造成了文本教學資源的浪費,長期如此也將影響師生和諧教學環境的創設。因此,立足課內,向課外拓展,如系統性知識的介紹、同主題閱讀、同時代比較、同藝術手法賞析等多元拓展就格外必要。如此從閱讀視角的多元選擇可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與重構,變靜態的語文教材為動態的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新的視野和新的閱讀形態。漸漸地,課本單一的知識點有了3D的效果呈現,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長效性和持久性,而且可以構建一個新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五、釋義同故事并舉——由晦澀到生動
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是一項重要的課前準備,同理,助讀資料也要考慮到被悅納的內容、受歡迎的要素,所選資料不能針對學生的“困惑點”或“興奮點”,資料就產生不了共鳴,也就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在篩選資料時,我們還要注意引用資料的分量和難度。如果偏難,則要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對材料進行二次加工,對于重要的情節或背景可用故事化的方式呈現,如果是晦澀難懂的地方還可以結合當今時代進行比較說明,總之,這些由晦澀到生動的過程需要在整合資料的時候去粗取精,尊重歷史、二次加工。正如鄭國民教授所言,在文本、教師、學生之間要建構的是一種“具有生成性的開放空間”,而這樣一個空間,沒有強勢話語、沒有強加給學生和教師的個人感受和想法,創生的助讀資料以輕松、生動、故事化的特性來呈現,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享受文言的樂趣。
文言文負載的語言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底子,是構建中華文明的基石,并早已化作流傳百代的名言警句融化在民族的血液里。文言文教學不能總糾纏于文言文的只言片語、零磚碎瓦,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構筑起語言和文化精神的大廈。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