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摘要】誦讀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必備環節,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更深刻地品味課文中的內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初中語文教師更加注重誦讀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作者的創造意圖,借此發揚民族的傳統文化。本文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現狀進行概述,并對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運用誦讀方法進行分析,希望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
【關鍵詞】誦讀方法;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在課文內容中占有一定比重,然而很多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忽略了誦讀的作用,導致學生在理解上比較吃力,不能很好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因此教師要發掘誦讀的優勢和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語文素養。
一、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的現狀
當前的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本應把誦讀教學貫穿于古詩文教學的始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教師由于教學環境的影響以及學生對誦讀不感興趣等原因,造成了古詩文的誦讀教學沒有很好地開展,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很多教師為了應付考試,讓學生死記硬背,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層次解讀;其次,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只通過枯燥的朗誦形式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教師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刻意地壓縮了閱讀時間,很少把精力用在閱讀指導上。以上原因導致我國初中語文在開展古詩文的教學方式略顯枯燥,不能從欣賞的角度出發,只注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傳授古詩文基本內容,進而導致學生對古詩文產生反感的情緒,最終影響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二、誦讀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文的內涵
在古詩文的學習中,很多古今異義字、通假字都充滿了奧秘,如果學生不深入挖掘字詞背后的含義,那么只能學習到淺顯的內容,比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看似平淡無奇,其實蘊含著佛家的思想。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在反復的閱讀中,才能品味藝術的精華,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節奏的把控,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古詩文中作者會大量地運用修辭手法,學生在閱讀中就會在腦海里產生相應的畫面,比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學生就會在聯想中感受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畫面,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壯美景象。在其他的古詩文中,也會聯想其人、其事、其景、其境,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培養。
(三)有利于文言語感的形成,寫作水平的提升
對于古詩文的誦讀,需要學生有節奏進行朗誦,在抑揚頓挫的表達中達到與古代文豪思想的一致。此外,對古詩文的學習,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會不斷加強,在進行作文寫作時,就會運用到所學的文言文的知識,使文章的寫作水平得到提升。
(四)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古詩文大都蘊含了作品豐富的情感,尤其是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有著更加明顯的體現。在曹操的《觀滄海》中,在描繪祖國山河壯麗景色的同時,也表達了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再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作者對綠水青山的描寫中,也夾雜了深深的思鄉之情。這些情感有的激昂、有的低沉,學生在誦讀時也會凈化自己的心靈,對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讓自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運用誦讀方法
(一)運用趣味性導語
在進行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法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比如,學習《江南逢李龜年》,教師就可以從古代的歷史事件入手,向學生講述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亂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老友重逢時寫下這首詩。教師可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都知道安史之亂對唐朝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文豪杜甫偶遇宮廷歌唱家李龜年,大家能想到老友重逢是怎樣的心情嗎?”學生在這樣的問題下,就會帶著很多的問題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在讀到“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時就會懷念開元盛世時,大唐一派繁榮景象,讀到“落花時節又逢君”之處,不禁慨嘆世事無常。再如學習諸葛亮的《誡子書》,教師可以這樣導入課堂:“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為蜀國出謀劃策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這篇《誡子書》是為其子諸葛瞻而寫,同學們能想到諸葛亮如何與兒子溝通的嗎?”通過這樣的問題,就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在讀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體會作者對兒子的無盡期望,學生在閱讀時就會感受到濃濃的父愛。
(二)重視師生互動
在以往的古詩文學習中,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所以課堂學習氣氛比較沉悶。新課標下的古詩文學習,注重師生在課堂的互動,以此減輕學習對文言文學習的恐懼感,提升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通過良好的師生互動改善古詩文的教學環境。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中,可以先為學生做出示范,或是有目的性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誦,從而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朗誦中把握韻律,感受古詩文中的“詩情畫意”。例如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教師在教學這首古詩時,首先要帶領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教師要先示范朗誦,并且要在明確作者寫作意圖的基礎上飽含感情地進行朗誦,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聽覺上感受該篇古詩的基調,把文中內容和情感融入古詩中。作者描述自己只身在鄉村中,心系祖國邊疆,因此在朗誦時就要夾雜著收復國土、至死不渝的精神。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誦,在學生朗誦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聆聽,并及時糾正學生在朗誦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將詩中容易讀錯的字詞標注出來,比如“戍”“闌”,這樣既能保證學生掌握漢字,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誦。此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中。在全體學生朗誦之后,可以指定個別學生到講臺為同學朗誦,對于能夠把感情融入詩詞的學生教師要提出肯定;對于朗讀水平一般的同學教師也要繼續鼓勵,并提出建議,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問,在朗誦古詩后能否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借此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從而為學習古詩文奠定基礎。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品味作品的意境,進而把情感融入誦讀中。例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這段小令,讓學生仔細品味“秋思之祖”的魅力,然而學生在賞析后會發現,文中沒有一個“秋”字,卻描繪出了凄涼的秋景,恰好地傳達出游人凄苦的心境。因此,在誦讀這首小令時,教師要讓學生想象作者是如何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樣學生就會發現作者用枯藤、老樹、小橋、流水、古道等多種事物組成了一幅凄涼的畫面,達到了情景的巧妙結合。學習了《天凈沙·秋思》之后,學生也可以進行模仿寫作,結合事物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再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學生在學習時會了解作者在年輕時所創的小令大都展現出生活情趣,感受到作者活潑開朗的性格,進而在朗讀中也能想象到作者快樂的心情。對于曹操的《龜雖壽》,學生在閱讀中更多的體會到作者雖年事已高,但是仍把自己比作一匹千里馬,表現了一代梟雄永不言敗的雄心壯志,所以學生在朗讀時要展現出氣勢。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對于初中的古詩文教學,教師要注重誦讀環節,通過問題的導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通過師生在課堂的互動,強化學生的誦讀水平。此外,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更好地品味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寫作意圖,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提升自己的語感和寫作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瓊.以讀促學,精彩誦讀——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誦讀方法芻議[J].學周刊,2016(27).
[2]賴群娣.誦讀教學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4).
[3]宋志華.淺論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誦讀訓練[J].教育,2016(7).
[4]李海濱.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的結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5(Z6).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