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璐 陳龍正

摘要 [目的]為建立紅菜薹的離體再生體系,提高紅菜薹的生物技術育種效率。[方法]以紅菜薹帶柄子葉為外植體,選用TDZ、NAA兩種激素,進行離體組織培養。[結果]以帶柄子葉在1/2MS+TDZ 3.0 mg/L +NAA 0.1 mg/L培養基上誘導效果最好,誘導率達9.8%,以MS+NAA 0.2 mg/L培養基誘導生根效果最好。[結論]該研究為在生物技術育種層面上的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 紅菜薹;離體再生;建立
中圖分類號 S6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34-0030-03
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又名菜心,是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的菜薹變種[1],原產于我國南部地區,是兩廣地區及海南、臺灣等地主要特菜之一。離體再生體系的建立在作物種質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的日益發展,離體高效率的再生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蔬菜作物的離體再生相對困難,因此建立一套簡便實用的離體再生體系對種質創新、生物技術育種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研究者采用菜薹的帶柄子葉、原生質體、游離小孢子等進行培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4]。張鵬等[5]研究認為菜薹以子葉-子葉柄為外植體,不定芽誘導率最高。而何曉明等[6]則認為菜薹再生能力在不同品種間差異很大,Zhang等[7]指出大白菜的基因型對它的再生能力影響極大,雖然一些菜薹品種已經可以進行再生,但是由于材料的專一性強,許多未研究過的品種在基因工程技術方面的應用還是會受到限制。因此,筆者以未報道的紅菜薹為研究對象,以帶柄的子葉為外植體,探討TDZ、NAA等不同激素濃度對再生體系的影響,旨在為其在生物技術育種層面上的研究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紅菜薹材料為TKD20170 種子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1.2 無菌苗的獲取
將種子放到無菌水中浸泡15~20 min;取出種子,用75%的酒精處理40 s,無菌水沖洗3次;最后放到30%雙氧水中浸泡15 min,再用無菌水沖洗5次,無菌濾紙吸干表面水分等待播種。將種子接種于MS培養基中。25 ℃下黑暗中萌發2 d,然后移至16 h/d光照,3 000 lx 光強條件下培養。
1.3 分化培養
以5 d苗齡的幼苗為外植體材料。從中挑選健壯的幼苗,切取長0.5 cm左右帶柄子葉放入培養皿中,每個處理接種16~20個外植體。每個處理重復3次。接種后放置在25 ℃、2 500 lx光照強度、12 h/d光照時間的環境下進行培養。7 d后統計各處理的出芽數,計算分化率。
分化培養基:1/2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添加不同濃度的TDZ、NAA等植物激素,形成不同的處理條件。T1~T9處理的激素添加的種類及用量見表1。
1.4 組培苗的生根培養
將外植體上分化出的不定芽剪切下來,轉到MS基本培養基上培養。待組培苗生長到5~6 cm,并且長出2到3片幼葉時,將其分別轉到0、0.1、0.2 mg/L NAA濃度的生根培養基中,促不定根萌發。30 d后取出與CK(0 mg/L)進行比較,篩選出合適的NAA濃度,用于誘導生根。
1.5 組培苗的移栽
組培苗接到生根培養基30~35 d后,待組培苗已長出不定根,用流水沖洗凈組培苗根系上的培養基,將其栽入已滅菌的基質中,其上覆蓋塑料膜,保持適合其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10 d左右移栽大田,10 d后觀察其成活與否。
2 結果與分析
2.1 紅菜薹在不同激素配比的分化培養基上的誘導效果
將帶柄子葉接到T1~T9處理的分化培養基中,7 d后分別觀察不同處理的幼苗誘導數。觀察發現T1~T5處理只有愈傷產生,并無芽點形成。T6~T9處理中部分帶柄子葉有不定芽產生(圖1)。
T6、T7、T8處理盡管可以分化出不定芽,但分化率很低。T6處理分化率為1.79%、T7處理的分化率為2%、T8處理的分化率為3.85%。T9處理分化率可達9.80%,表明T9處理激素比例是最佳配比(表2)。
2.2 紅菜薹生根培養基的選擇
將外植體分化獲得的芽接種到MS基本培養基上培養(圖2A),10~20 d后可發育成小植株(圖2B)。獲得的無菌苗接到不同NAA濃度的培養基中進行生根培養(圖2C)。根據圖2D可知,含有0.2 mg/L NAA的培養基中長出的根數目最多,根細長、粗壯,植株生長勢最好。因此,紅菜薹無菌苗以0.2 mg/L NAA培養基誘導,最利于紅菜薹生根,并最終生長成苗(圖2E)。
3 結論與討論
許會會等[4]對麻葉薹菜研究發現,最適培養基為MS+BA 5 mg/L+ZT 2 mg/L+NAA 0.7 mg/L,分化率為67.8%。在此基礎上,筆者嘗試了十幾種在菜薹、菜心、不結球白菜、大白菜上已經報道的配方,這些配方在紅菜薹TKD201701上均未得到再生芽(數據未發表),推測這個紅菜薹基因型可能屬于頑拗型基因型。盡管比較難再生,但在該研究中,在培養基1/2MS+TDZ 3.0 mg/L +NAA 0.1 mg/L上,紅菜薹仍然得到9.8%的分化率。在分化率統計上,許多研究利用再生的芽數/外植體數來計算,這樣比例很高。該研究利用試驗中能夠再生不定芽的外植體數/總外植體數來計算,客觀的反應一個基因型的難易程度。雖然,該研究中紅菜薹分化率不高,但是仍然為紅菜薹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誘導菜薹不定芽分化的培養基上,盡管T1處理與T7處理、T2與T8處理、T3與T9處理的培養基都添加了等量的硝酸銀與萘乙酸,但是T1、T2、T3生理培養基上卻沒有芽再生,由此可見TDZ在芽的再生上起較大的作用。而隨著TDZ濃度的升高,再生率也變高,這同樣驗證了TDZ的重要性。低濃度的TDZ培養基中,不同濃度的NAA并不能起到提高再生率的作用。但是在高濃度TDZ培養基上,隨著NAA濃度的提高,其芽再生率也在變高。由此可見TDZ、NAA在誘導菜薹帶柄子葉的再生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TDZ的作用更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曙軒,李樹德,蔣先明,等.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33-34.
[2]葉志彪,李漢霞.紅菜薹原生質體培養植株再生[J].園藝學報,1993,20(4):405-406.
[3]王濤濤,李漢霞,張繼紅,等.紅菜薹游離小孢子培養與植株再生[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4,22(6):569-571.
[4]許會會,趙美愛,鈐泰琳,等.薹菜再生體系的建立[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8):198-201.
[5]張鵬,凌定厚.提高菜心離體植株再生頻率的研究[J].植物學報,1995,37(11):902-908.
[6]何曉明,潘瑞熾.薹菜組織培養和植株再生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0 17(2):34-40.
[7]ZHANG F L,TAKAHATA Y,XU J B.Medium and genotype factors influencing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ary explants of? Chinese cabbage(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J].Plant Cell Rep,1998,17(10):78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