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張建恒 于克鋒 霍元子

摘要 結合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過程的實踐與經驗,針對課程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現狀,從思想教育、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實驗設置、師資水平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教學改革建議,以期進一步完善環境生態學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綜合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 環境生態學;教學改革;師資水平;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 S-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34-0230-02
當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嚴重制約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適應新形勢、新發展,強化環保教育,培養合格的環境生態人才迫在眉睫。當前,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環境生態學相關專業課程,以此作為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環保意識的基本手段。
環境生態學是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核心必修課,是伴隨著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綜合性學科,它提供了綜合、定量和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環境系統,具有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特點[1]。對于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環境問題,如何開設好環境生態學課程,如何結合實踐對環境生態學課程進行創新和改革,意義重大。
1 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環境生態學是環境類專業的通識課程,它注重生態學基本原理、基礎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總體結合。首先,市面上的教材種類繁多,知識結構參差不齊,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不足,有些教材與生態學分支學科內容上重疊較多,教材體系和內容編排上各式各樣??傮w來看,由于各個高校環境科學學科形成的背景和課程體系設置的差異化,導致環境生態學的學科體系和內容框架較為混亂,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改進完善[2]。其次,環境生態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課程,一般教學授課過程中沒有安排或很少安排實踐教學環節,導致學生們無法感性認識所學的知識點,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在課堂中描述的內容,往往感覺枯燥乏味,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即使安排了一些實驗內容,也多與生態學其他基礎課程的實驗內容重復,沒有形成獨特的環境生態學教學體系。此外,傳統環境生態學仍以教師課堂授課,學生被動聽課的教學模式為主,缺乏師生互動[3];在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多習慣于按照既定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缺乏對實驗的改造和創新思考,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降低,影響教學效果。
2 引入“三微”綜合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當今高校教學處于智能化數字時代,以影像制作合成的視聽一體化在課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4];此外,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獲取信息的便捷程度,即時文字、語音和視頻通訊成為人際溝通的新方式。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創建了“三微”綜合教學模式(圖1),將微視頻、微課和微信平臺進行有機整合,對知識點進行重新再梳理、簡化、打包,通過自創的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進行推送,設置移動端課程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留言討論,自動記錄學生發言情況,達到興趣驅動學習、智能監督管理、情況實時獲取的目的,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
3 實行課程導師制,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課程導師制由牛津大學首創,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人才隊伍。大學生在大學的求學生涯中,接觸到同一個專業任課教師的時間往往較為短暫,很難與教師們建立長期和諧的融洽關系,尤其是大一新生,他們的課程多以基礎課為主,甚至接觸不到專業教師,導致學生們的專業認同感較差,因此有必要全面實行課程導師制度。
課程導師作為輔導員的有效補充,一般協同開展大學生教育工作,因此兩者工作定位應該呈現錯位、交叉和融合的整體特點[5]。筆者一直擔任相關專業的課程導師職責,每周有一次教學任務,在課間休息時會與學生們溝通業余活動等問題,通過溝通拉近師生距離;此外,課程導師有開展班風學風建設、班級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等職責,平時學生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會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與課程導師交流。課程導師制度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實現了師生雙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4 關注學生思想教育,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大學時代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大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大學生人格品行和學識養成最為關鍵的時期[6]。然而,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當代大學生接受了很多國際新理念和新觀點,卻難以區分這些信息的善惡曲直,加上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優越的環境和家長的溺愛,導致他們在面對激烈競爭時,承壓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相對較差,有時會形成殘缺和扭曲的價值觀。
通過定期開展學生心理測試,輔導員與課程導師的協同疏導,利用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針對性與普遍性相結合、實踐性與理論性相結合、真實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溝通方式,來提升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應該構建綜合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通過研發創新性思政平臺,將該項工作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變被動為主動,為培養當代大學生做好基礎工作。
5 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環境生態學課程的產生,源于人類干擾引起的地球環境不斷惡化,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威脅到全球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因此,以當前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例如霧霾、水污染、富營養化問題、水華現象、全球變暖等,將這些內容融入到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生態系統健康與管理等章節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分析這些理論知識,加深自身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課程教材的內容往往比較陳舊,教師要對環境生態學的最新科學問題進行實時跟蹤了解,在課堂中體現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7]。筆者在實際授課中,也邀請到國內知名學者教授到課堂上進行教學,把當前環境生態學最前沿的科學信息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認知水平,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6 注重實驗實踐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實驗實踐環節在生態類課程的教學中較為重要,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認知能力,又能夠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運用,同時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8]。然而,上海海洋大學環境科學的專業設置過程中,由于專業側重和學科布局,并未設置環境生態學的獨立實驗。筆者在本次環境生態學教學改革過程中,獨立增加了兩個趣味性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兩個趣味性實驗分別為編制生命表和現場采樣。生命表編制的實驗可以在課堂種群生態學理論內容講解結束后立刻開展;現場采樣的實驗要結合上海海洋大學校園內水域生態景觀構造,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進行,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景觀斑塊、廊道、景觀格局等知識點。通過增加實驗實踐環節,學生開始頻繁地提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并能深入理解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7 小結
隨著生態學的科學和哲學理論的快速發展,環境生態學的課程體系必須不斷適應實際變化。通過對環境生態學課程的改革,不斷改進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方法,不斷增加實驗實踐比例,結合提升學生思想教育和完善課程導師制度,希望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做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增加學生對科學的探索熱情??傊虒W是“教”與“學”的有機互動過程,從任課教師的角度考慮,要盡最大可能創造出最優的“教”氛圍,激發學生最優的“學”熱情。在今后的教與學的過程中,也要不斷汲取前沿教學理念,吸收好的教學經驗,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出真正有利于國家環境與生態科學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環境科學專業“環境生態學”課程建設優化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168-170.
[2]趙景波,陳寶群,岳應利,等.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5):147-148.
[3]王建柱,張文麗.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高等教育,2018(12):152-153.
[4]張建恒,馬玉欣,霍元子,等.“三微”綜合教學模式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250-252.
[5]張建恒,霍元子,于克鋒.以課程導師制為載體的大學新生適應能力提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223-224,226.
[6]鄭香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研究:信息化社會背景下[J].現代商貿工業,2017(36):134-135.
[7]胡星明.高校環境化學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28(3):111-112.
[8]李娟英,江敏,彭自然,等.環境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優化與改革[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8,6(1):69-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