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馬國勝


摘要 新型職業農民短缺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的瓶頸。基于職業生涯選擇、產業體系轉型和生產技能提升的多重需求,確定了青年學生、現有農業經營主體、傳統農民三類培養對象,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相融合,分別采用3種培養路徑,定向培養青年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生產者,形成了“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蘇南模式。結果表明,定向培養本土化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破解農業現代化發展中“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產教融合;定向培養;蘇南模式
中圖分類號 S-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34-0232-03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而農業農村的大量土地正在失去對青年人的吸引力[1]。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村新生勞動力不愿務農,我國農業發展后繼乏人,職業農民供需失衡,“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的重大問題[2-4]。一方面高效農業類專業招生困難,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急需大量專業人才[5]。留守在鄉村的老人和婦女支撐不了我國現代農業,更無法解決我國13億人口的糧食問題。如何培養出能夠扎根于農業和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前乃至未來一個時期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筆者以蘇南現代農業發展對職業農民的迫切需求為切入點,開展實踐研究,形成了新型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的新蘇南模式。
1 新型職業農民產教融合定向培養的背景分析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6]。2014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要求江蘇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并突出強調要加快建設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職業農民的定向培養”這一重大命題[1]。
調研表明,江蘇省蘇南地區職業農民短缺問題尤其突出,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兼業化、外來化嚴重,普遍存在知識結構老化、專業技能欠缺、職業素養不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足15%,中青年勞動力學農務農動力不足,涉農專業招生就業兩頭難。園區化、農場化、合作化的適度規模經營方式和生態化、機械化、智能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成為蘇南農業發展典型特征,對農業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急需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圖1)。必須通過對農業高職教育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農村定向培養本土化新型職業農民,來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重大問題[ 5-7]。
基于上述背景,筆者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并與農業園區開展院區結對開展田間課堂教學、農民社區學院網絡體系建設,與太倉市政府合作創建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班[1]。經研究和探索實踐,不斷明確培養目標、體制機制、教學體系和培養路徑,逐步形成了“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新型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的蘇南模式。
2 新型職業農民產教融合定向培養的模式運行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蘇南模式是在江蘇經濟發達地區全面推動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針對農村勞動力結構性變化引起的“誰來種地”現實問題,基于職業生涯選擇、產業體系轉型和生產技能提升的多重需求,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與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相融合,確定了本土化來源的青年學生、現有農業經營主體、傳統農民三類培養對象,采用三線耦合的培育路徑培養青年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生產者,定向培養本土化新型職業農民,形成“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職業養成、職業提升和終身學習有機耦合,實現精準培育和開放培養,從而解決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的問題(圖2)。
2.1 “一主多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
緊緊圍繞生態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等農業生產方式和園區化、農場化、合作化等適度規模經營方式對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新要求,深化產教融合,發揮高職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校地聯動,校企合作,協同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整合太倉、昆山等地方政府、農委、學會協會、現代農業園區等政行校企多方資源,建立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領導小組、蘇州市職業農民學院、為農服務辦公室等專門組織機構,逐步構建了“以政府為引導、以農業高職院校為主體、行業企業等社會多元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與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雙向融通。
2.2 “雙輪驅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措施
在經濟發達地區全面推動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針對農村土地流轉和勞動力結構變化引起的“誰來種地”問題,一方面采取政策驅動,對定向委托培養對象實行單獨招生入學、學費政府買單、簽訂就業協議,對其他類型培養對象實行課程按需訂制、學費政府買單、政策配套扶持,增強培養對象主動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采取資源驅動,優選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師資和產業教師,開展“園中校”等校外教學平臺和基地建設,有針對性地開發具有蘇南特色的項目化學習教材、教學課件和學習技能包,提供堅實的保障條件。
2.3 “三線耦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路徑
采取高職院校定向委托培養、農民社區學院開放培育、田間課堂專項培訓3條相互交融滲透的培養路徑,有效促進高職教育與農業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將教育辦到生產一線。采用“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訂制課程、定崗培養、定向就業”培養方式,創辦了全國高職院校首家“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班”;按照“產教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的培養理念,搭建了農民社區學院培養平臺,創新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載體;采用“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的互動教學,創新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田間課堂教學方式,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
2.4 “四化同步”的新型職業農民教學體系
構建課程體系模塊化、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手段信息化、考核評價社會化的教學體系。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圍繞主導優勢產業,針對三類培育對象,設計三類模塊化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采用項目化設計理念,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全部基于實際生產過程,做到產教銜接、農學融合;在教學手段運用上,突出信息化技術應用,采用在線課程、遠程教育、多媒體、微課等方式,建立農民在線教育培訓資源庫;在考核評價方式上,堅持應用導向、以證代考、多元評價的社會化考核方式。
3 新型職業農民定向培養模式的實踐應用成效
3.1 為職業教育改革與職業農民培養提供了實證案例
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的探索和實踐,有效破解了高校農業類專業招生難、就業難和基層農村人才短缺三大困境,開創了全國首家基于高職學歷教育體系且由地方政府財政資助學費的、為基層農村培養青年職業農民的辦學模式,為高職教育改革與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改革方向和示范樣本,先后被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外兄弟院校廣為采用。
3.2 為中央和省市相關文件制定提供了決策參考
2014年4月,在農業部主持召開的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座談會上,該模式被評價為“是一種雙向培養職業農民的好模式” [1]。2015年1月,蘇州市政府借鑒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2015年6月,被農業部列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之一;2015年8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借鑒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8];2015年11月,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的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座談會上作蘇南模式的經驗介紹,得到了相關領導同志的充分認可;2016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職業農民的定向培養”表述,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響。
3.3 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與太倉市、昆山市、高郵市等政府合作開設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的政府訂單班,首批培養的300多名畢業生已在太倉、昆山的基層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崗位發揮骨干作用;自2010年以來,農民社區學院與田間課堂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3余萬人次,有力提升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農業三新技術的學習應用能力,定向培養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蘇南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國勝,干方群.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的研究思路探析:以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太倉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4):256-258.
[2]郭智奇,齊國,楊慧,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7-13.
[3]張海芳.農業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6):252-254.
[4]壯國楨.錯位與對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與突圍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4):5-9.
[5]馬國勝,李振陸,邱學林.現代職業農民培養的蘇南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4):72-75.
[6]唐廣立,趙寶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職業教育大發展[J].職業教育,2015(6):6-8.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8]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A].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