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光鑫 謝先中 譚艷 趙慶亮
摘要 泥鰍是一種養殖前景巨大的淡水養殖品種,近年來其市場需求量和養殖規模逐年擴大,但其苗種成活率不高,制約著泥鰍養殖業的發展。綜述了泥鰍繁殖中雌雄比、催產素劑量及配比使用、影響泥鰍繁殖生長的重要因素及泥鰍苗種培育中食性及餌料選擇,以期為泥鰍的繁殖生長、苗種培育和養殖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 泥鰍;雌雄比;水溫;繁殖生長;苗種培育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4-0021-03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and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RAN Guangxin,XIE Xianzhong,TAN Yan et al
(Qianxinan Ethn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ngying,Guizhou 562400)
Abstract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is a kind of freshwater breed with great breeding prospect. In recent years, its market demand and the scale of cultivation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 was low,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M. anguillicaudatus breeding industry. The femalemale ratio,oxytocin dose and proportioning in the reproduction of M. anguillicaudatus,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of M. anguillicaudatus,the selection of feeding habits and bait in the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M. anguillicaudatus were review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seedling cultivation and aquaculture technique of M. anguillicaudatus.
Key words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Femalemale ratio;Water temperature;Reproductive growth;Seedling cultivation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隸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鰍科(Cobitidae)花鰍亞科(Cobitidae)泥鰍屬(Misgurnus),廣泛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及東南亞國家[1-2]。泥鰍具有優質的營養價值和良好的藥用價值,有“水中人參”之美譽[3],且能在含氧量低、水質條件較差的惡劣環境中生存,是一種養殖前景巨大且生產潛力較高的淡水養殖品種[4]。近年來,市場對泥鰍的需求越來越大,僅靠捕撈野生泥鰍資源已不能滿足市場對泥鰍的需求,而國內泥鰍養殖規模也日益擴大。據《2013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統計,2012 年國內泥鰍養殖產量高達29.39×104 t,主要集中在江西、江蘇、湖北、安徽等地,并在2014和2015年分別以9.39%、6.73%和 6.72%的增長率逐年增長[5]。臺灣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Formosa)的養殖也掀起一股養殖熱潮[6-8]。目前,泥鰍的基礎生物學研究已較為成熟,且有大量研究報道。仲嘉等[9]對長江流域泥鰍與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野生群體進行了系統研究;陳玉紅等[10]研究了泥鰍的性腺分化以及溫度對性腺分化的影響;胡廷尖等[11]研究了泥鰍的早期形態發育;孫德興等[12]應用組織切片和顯微技術研究了泥鰍消化器官的胚后發育組織學。關于泥鰍繁殖和苗種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報道[13-16],但泥鰍苗種培育的成活率普遍不高,制約著其規?;B殖的發展。筆者根據已有文獻,結合最新研究報道,對泥鰍繁殖生長和苗種培育技術進行了闡述,以期為泥鰍繁殖生長、苗種培育和養殖技術提供參考。
1 影響泥鰍繁殖生長效果的重要因素
泥鰍繁殖是泥鰍養殖的基礎,特別是泥鰍規?;B殖。近年來,隨著野生泥鰍苗種資源的急劇下降,僅靠野生泥鰍苗種遠遠不能滿足泥鰍規?;B殖的需求,因此泥鰍人工繁殖顯得更為重要。然而,根據已有的研究報道[17-24],泥鰍的繁殖或人工繁殖技術已較為成熟,但其繁殖效果因其環境、條件、技術而各有差異,且泥鰍苗種培育成活率較低,制約著泥鰍的規?;B殖。
1.1 泥鰍繁殖中雌雄比
泥鰍人工繁殖的雌雄比不僅影響泥鰍繁殖的催產率、繁殖率及孵化率,而且直接影響泥鰍出苗率,影響生產實際中的投入與產出。在實際生產中,許多繁殖場都是從其他繁殖場購買親本進行繁殖的,購買的泥鰍雌雄比或在繁殖中雌雄比影響到整個繁殖的成本投入問題。在繁殖中,為了節省成本和勞動力,如何選擇雌雄比是繁殖成功或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技術之一。劉士力等[25]研究了泥鰍雌雄比對泥鰍繁殖的影響,結果表明泥鰍產卵量隨著雌性數目的增加而提高,但相對產卵量則不同;強曉剛等[24]研究也認為提高雄性親本比例能顯著增加單條雌泥鰍的產卵量;盧國興[26]對泥鰍雌雄性比分別為4 ∶1、3 ∶1、2 ∶1、1 ∶1、1 ∶2、1 ∶3、1 ∶4進行分組試驗,發現當泥鰍雌雄性比為1 ∶2和1 ∶1時,二者催產效果無顯著差異,而在生產實際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節省雄鰍數量,催產繁殖時應選擇雌雄比為1 ∶1。于振海等[27]在對大鱗副泥鰍繁殖中發現當雌雄比為1 ∶0.85時,可獲得較高的出苗量。這些研究都是在不同的環境、條件、設備及相關繁殖技術情況下進行催產繁殖的,其繁殖雌雄比及效果基本一致,即泥鰍在進行人工繁殖時,最佳雌雄比為1 ∶1,而在生產實際中應根據實際的繁殖環境、條件、設備及技術對其做出相應調整。
1.2 催產素劑量及配比對泥鰍繁殖的影響
泥鰍野生資源的急劇下降制約著泥鰍的規模化養殖,為解決泥鰍苗種來源問題,必須開展泥鰍的人工繁殖,而催產素劑量及配比是影響泥鰍繁殖率或其繁殖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時,催產素劑量及配比對生產成本也有一定影響。李正光等[16]用不同劑量HCG對泥鰍進行催產,結果HCG劑量為150 IU時催產效果最好,而當HCG劑量為250 IU時,產卵后死亡數增多;使用不同劑量LHRH-A2進行催產,當LHRH-A2劑量為3 μg/尾時催產效果最佳,當LHRH-A2劑量在2 μg/尾以下時基本無產卵現象;在進行DOM+LHRH-A2 +HCG分組試驗時,0.25 mg DOM+2 μg LHRH-A2+150 IU HCG組合催產率為70%,而0.25 mg DOM+3 μg LHRH-A2+150 IU HCG組合催產率達85%;胡廷尖等[28]研究表明,單一HCG催產效果較差,1 mg DOM+2 μg LHRH-A2+250 IU HCG組合的催產效果最好;盧國興[26]研究表明,單一HCG對泥鰍進行催產時,用量大、成本高,不適合規?;敝?,且單一LRH-A3催產效果也不佳,而使用HCG+LRH-A3+DOM時才能獲得最佳催產效果。上述研究也與鄭閩泉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單一催產素對泥鰍催產繁殖效果不理想,而采用催產素合劑對泥鰍進行繁殖才是最佳選擇,此外混合使用催產素還可以提高催產效率、縮短催產時間。
1.3 環境因素對泥鰍繁殖生長效果的影響
魚類在自然繁殖及人工繁殖條件下,其繁殖效果都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水溫、溶氧量、pH、氨氮、重金屬、光照及敵害生物等。在這些影響因素中,水溫是最主要影響因素,泥鰍繁殖對溶氧量和pH相對敏感。要做好泥鰍的繁殖,應對環境因素進行相應的控制調節,以取得良好的繁殖效果。
1.3.1 水溫對泥鰍繁殖及生長效果的影響。
水溫是影響魚類孵化的最主要因素。不同水溫對泥鰍的繁殖及生長效果具有明顯影響,水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受精卵的孵化率或成活率。為避免因水溫波動過大而引起的死亡,泥鰍孵化水溫溫差不宜超過3 ℃。然而,這一孵化水溫的變化受其地理氣候、水質條件、孵化環境的影響。對于泥鰍的繁殖,應根據各地區的氣候、水質、繁殖等條件做相應的變化調整,以達到該地區最佳繁殖水域環境條件。朱光來等[29]研究表明,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泥鰍的催產效果越好,且在該條件下泥鰍最適催產水溫為(30.0±0.5)℃。但是,溫度對泥鰍的性別分化有一定影響[10]。張家宏等[30]研究表明,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水溫越高,泥鰍催產注射后效應時間則越短,這可能在適宜溫度范圍內與泥鰍精子激活率有關[31]。對于泥鰍幼魚生長,水溫也對其有明顯影響。蘇應兵等[32]研究了水溫對泥鰍仔魚饑餓耐受力的影響,結果發現泥鰍仔魚發育的適宜水溫為23~29 ℃,而最適水溫則為25~27 ℃;金志民等[33]認為泥鰍生長的最佳水溫為26~28 ℃。此外,水溫對泥鰍體內消化酶有著重要影響[34-35]。由此可見,要做好泥鰍的繁殖,必須熟練掌握泥鰍繁殖、孵化、生長的最適水溫。
1.3.2 溶氧量、pH、氨氮、重金屬及光照等環境因素對泥鰍繁殖生長的影響。
溶氧量對魚類的生長至關重要,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受精卵對溶氧量的變化較為敏感[36],其胚胎發育時的耗氧量隨著發育進程而以指數函數方式增長[37]。由此可見,水體溶氧量對泥鰍幼魚生長十分重要。同時,泥鰍對pH的變化較為敏感,當pH≤4.5 時對泥鰍胚胎發育有重要影響,低pH水平下其胚胎發育進程明顯遲緩[38];孔繁翔等[39]研究表明水體酸化對魚類體內代謝有一定影響,而pH是影響泥鰍體內消化酶活性影響的重要因素[33],而泥鰍生長的最佳pH為6.6~7.2[35]。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水體環境受到嚴峻的考驗,而水體中氨氮濃度對泥鰍的繁殖生長具有顯著影響。水體中氨氮濃度越高,泥鰍死亡率越高[40],且隨著水體氨氮濃度的增加,泥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顯著降低[41]。重金屬(如Cu、Pb)可引起泥鰍卵細胞凋亡和DNA 損傷[42],對泥鰍繁殖效果有重要影響。泥鰍屬于底棲魚類,喜歡在陰暗遮蔽環境中生活,其孵化環境應有遮陽設施,這樣可避免陽光直射而引起的畸變和死亡。同時,光照強度對泥鰍的日攝食量、特定生長率、飼料效率有顯著影響[43]。因此,關于泥鰍的繁殖生長,應做好外部環境的調控,對泥鰍的繁殖、養殖水體水質應進行適時監控,保障適宜泥鰍繁殖生長的水質環境。
1.3.3 敵害生物的防控。
泥鰍敵害生物的防控主要在泥鰍的繁殖和苗種培育過程中,其敵害生物主要有蜻蜓幼蟲、紅娘蟲、水天牛、水蜈蚣、蛙卵、蝌蚪等小型動物以及小魚、小蝦、水鳥等。這些敵害生物會影響泥鰍孵化、出苗率及苗種培育率。結合生產及實踐經驗,通常利用過濾篩網對繁殖用水或養殖用水進行過濾,也在苗種培育池或池塘上搭建防天敵的防護網。
2 泥鰍苗種培育技術
目前,泥鰍養殖規模日益擴大,但如何提高泥鰍苗種培育成活率是發展泥鰍養殖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泥鰍的人工苗種培育就是對泥鰍早期生長階段的培育,而這個生長階段泥鰍對外界環境最為敏感,也是死亡率較高的階段,餌料對泥鰍早期的存活及生長都有重要的影響。自然界中餌料生物的不足是魚類早期發育階段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44]。Braum[45]認為,仔魚后期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餌料供應是否及時及仔魚對其利用的適應問題;如何幫助泥鰍仔魚順利渡過臨界期,保證苗種培育的成活率,適口的開口餌料是其重要內容[46]。泥鰍苗種培育階段的管理在整個自繁自養過程中至關重要,而要搞好泥鰍苗種培育必須掌握泥鰍在這一階段食性及生理特性。
2.1 泥鰍育苗期食物
泥鰍在早期發育階段的食物是影響泥鰍苗種培育成活率的關鍵問題之一。朱成德[44]研究表明,許多魚類仔魚稚魚期完全以浮游動物為食;Gliwicz[47]認為,影響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的重要因素是魚類的捕食。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種類的變化是非常復雜的[48]。泥鰍育苗期或早期繁育階段主要是以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28,49]。因此,泥鰍育苗前應做好育苗池池水培育,養肥水域,特別是鰍苗下塘時切勿錯過輪蟲的高峰期,這對于泥鰍的攝食和生長都有著積極意義。
2.2 泥鰍人工育苗條件下的餌料選擇
仔魚的生長需要豐富的營養及合理的餌料搭配,對于仔魚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魚類的攝食行為主要受其對餌料生物的喜好性和易得性的影響。謝從新等[50]認為喜好性是魚類長期攝取某種餌料生物所形成的固有屬性,與其特性和餌料生物的形態及生理生化特性有關;易得性則是魚類和餌料生物在環境中所形成的一種時空關系特性,是以二者的形態、行為和生態學特性為基礎。泥鰍人工育苗條件下,如何對其食性進行人為干預和搭配,是提高泥鰍苗種培育成活率關鍵技術之一。彭聰等[49]對泥鰍早期發育階段的食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泥鰍在早期發育階段隨著日齡增長表現出對浮游動物的選擇性,即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泥鰍攝食浮游動物的種類、數量比例及質量不同;蘇應兵等[51]認為輪蟲是泥鰍的最佳開口餌料;陸專靈等[52]認為各開口餌料對泥鰍苗種存活率的影響大小依次為:豐年蟲組、輪蟲組、水蚯蚓組、蛋黃組、鰻魚料組、豆漿組,且各處理組間差異顯著,而從養殖成本角度考慮,則輪蟲更適合作為泥鰍苗種的開口餌料;李艷華等[53]對大鱗副泥鰍開口餌料進行研究,認為浮游生物+泥鰍開口粉料是最佳開口餌料。因此,在泥鰍苗種培育中,要獲得苗種高成活率,則應做好育前池塘肥育,培育良好的開口餌料,合理搭配最佳開口餌料是獲得高苗種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節約養殖成本的有效途徑。
3 小結
綜上所述,要做好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應注意以下方面:泥鰍繁殖雌雄比、催產素劑量及配比以及外部環境因子。只有熟悉和掌握泥鰍生活生理特性和繁殖技術要點,才能在泥鰍的繁殖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泥鰍苗種培育成活率普遍較低,已成為制約泥鰍規模養殖的技術瓶頸。該研究綜述了泥鰍繁殖生長、苗種培育期食性及育苗條件下開口餌料的選擇,以期為進一步探究泥鰍苗種培育關鍵技術提供參考,而提高泥鰍苗種成活率的關鍵技術亟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霞,馬辰,秦艷杰,等.不同倍性泥鰍鰭細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學特性分析[J].水生生物學報,2014,38(1):150-157.
[2]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動物志:淡水魚類[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43-147.
[3] QIN C G,HUANG K X,XU H B.Protective effect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loach on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peroxidative damage of hepatocyte[J].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2002,13(10):592-597.
[4] 劉孝華.泥鰍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1):93-95.
[5] 郭霄旭,姜啟興,陳曉東,等.鰻鰍與泥鰍營養成分分析[J].輕工學報,2017,32(1):13-20.
[6] 邱楚雯,王韓信,陳迪虎,等.臺灣泥鰍人工繁殖及早期發育的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2014,41(6):284-289.
[7] 梁德進,黃維,林碧海.臺灣泥鰍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J].海洋與漁業,2014(7):52-54.
[8] 陳石娟.臺灣泥鰍火了![J].海洋與漁業,2014(1):30-32.
[9] 仲嘉,易少奎,于永耀,等.長江流域泥鰍與大鱗副泥鰍種質資源調查與研究[J].水產學報,2015,39(8):1089-1098.
[10] 陳玉紅,林丹軍,尤永隆.泥鰍的性腺分化及溫度對性腺分化的影響[J].中國水產科學,2007,14(1):74-82.
[11] 胡廷尖,劉士力,練青平,等.泥鰍早期形態發育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7):132-138.
[12] 孫德興,趙興文,步海平,等.泥鰍消化器官胚后發育組織學[J].水產科學,2015,34(11):702-707.
[13] 鄭閩泉,丁桂枝.泥鰍人工繁殖試驗報告[J].水利漁業,1999,19(6):15-18.
[14] 王衛民,張家波.泥鰍的大規模人工繁殖試驗[J].水利漁業,1999,19(1):9-10.
[15] 王敏,張泗光.泥鰍的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研究[J].水利漁業,2000,20(1):37-39.
[16] 李正光,張斌華,張書龍,等.泥鰍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10):113-116.
[17] 路志鳴,李孝珠.泥鰍的人工繁殖及胚胎發育[J].黃山學院學報,2009,11(3):62-65.
[18] 張玉明.泥鰍人工繁殖技術優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19] 翟旭亮.泥鰍繁殖生物學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0] 朱光來,王建國,封琦,等.泥鰍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J].水產養殖,2012,33(12):39-41.
[21] 張書龍,張斌華.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14(2):27-28.
[22] 汪利,嚴奎靖,張曄.泥鰍人工繁殖最適孵化條件的研究[J].科學養魚,2015(2):7-8.
[23] 張桂蓮.泥鰍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總結[J].水產養殖,2016,37(5):11-13.
[24] 強曉剛,周鳳建,余祥勝,等.泥鰍人工繁殖技術研究[J].水產養殖,2017,38(9):24-28.
[25] 劉士力,胡廷尖,王雨辰,等.泥鰍雌雄性比對繁殖影響的試驗[J].河北漁業,2010(12):30-32.
[26] 盧國興.不同激素及性比對泥鰍繁殖效果的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3.
[27] 于振海,陳有光,靖瑩,等.南四湖大鱗副泥鰍人工繁殖與批量生產技術研究[J].淡水漁業,2012,42(5):92-96.
[28] 胡廷尖,儲張杰,王雨辰,等.泥鰍規?;斯ご弋a與孵化的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7):12-17.
[29] 朱光來,趙子明.泥鰍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初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5):61-67.
[30] 張家宏,韓光明,畢建花,等.泥鰍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術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7,38(1):52-57.
[31] 阮國良,馮家斌,楊代勤.滲透壓、pH和溫度對泥鰍精子活力及受精率的影響[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4,24(1):22-25.
[32] 蘇應兵,楊代勤.水溫對泥鰍仔魚饑餓耐受力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7(4):38-40.
[33] 金志民,楊春文,劉鑄,等.溫度和pH值對泥鰍存活和攝餌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465-1466.
[34] 張云龍,姚昌林,劉汝鵬,等.溫度、pH對泥鰍消化酶活力影響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5):69-74.
[35] 陳蘇維,吉紅,朱文東,等.溫度對泥鰍消化酶活性影響的研究[J].水產科學,2009,28(9):528-530.
[36] 徐在寬,徐青.泥鰍高效養殖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7] 曹杰超,劉衛,張偉衡,等.泥鰍和白鰱胚胎不同發育時期耗氧量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86,10(2):162-170.
[38] 張甫英,李幸夫.低pH對魚類胚胎發育、魚苗生長及鰓組織損傷影響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92,16(2):175-182.
[39] 孔繁翔,周風帆,張珍鳳,等.酸性pH及鋁對鯉魚(Cyprinus carpio)吸收 45Ca的影響[J].環境化學,1997,16(3):272-276.
[40] 郝小鳳,劉洋,凌去非.氨氮對泥鰍的急性毒性及對其肝、鰓組織超微結構的影響[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5):101-107.
[41] 呂保義,鄭瑜,謝建云,等.NH4+-N、TN、TP和DO對泥鰍的氧化損傷作用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26):5011-5014.
[42] 唐建勛,程樟順,鄭榮泉,等.重金屬Cu、Pb對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卵細胞凋亡及DNA損傷的SCGE試驗[J].海洋與湖沼,2013,44(1):177-181.
[43] 李潛洲,袁重桂,邱宏端,等.光照強度對水質和泥鰍生長的影響[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4(3):38-42.
[44] 朱成德.仔魚的開口攝食期及其餌料綜述[J].水生生物學報,1986,10(1):86-95.
[45] BRAUM E.Ecl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urvival of fish eggs,embryos and larvae[M]//GERKING S D.Ecology of fresh water fish production.Canada: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78:102-126.
[46] 邵力,童勇義.泥鰍仔魚開口餌料與生長的初步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3):216-219.
[47] GLIWICZ Z M.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redation by planktivorous fish on zooplankton[J].Hydrobiologia,1994,272(1/2/3):1201-1210.
[48] 韓士群,范成新,嚴少華.灘涂富營養池塘中浮游生物種群結構及其生態調控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6,30(3):344-348.
[49] 彭聰,樊啟學,劉汝鵬,等.泥鰍早期發育階段的食性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3,34(1):76-81.
[50] 謝從新,熊傳喜,周潔,等.烏鱧仔魚攝食和消化器官的發育及其選食行為[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7,16(5):399-407.
[51] 蘇應兵,楊代勤.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7(3):37-39.
[52] 陸專靈,趙忠添,侯樹鑒,等.開口餌料對泥鰍苗種存活率的影響及其生長曲線擬合分析[J].南方農業學報,2016,47(8):1411-1415.
[53] 李艷華,胡佳,桂慶平,等.大鱗副泥鰍開口餌料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6):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