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彩霞 欒春榮 陳學榮 洪斌
摘要 [目的]對長三角地區扁豆優異種質進行鑒定試驗。[方法]通過對長三角地區扁豆優異種質的初步鑒定,基本掌握了其生育期、生物學特性、經濟性狀、抗逆性等。[結果]各參試品種熟期適當、抗逆性好,其綜合表現均優于本地種紅扁豆(對照)。特別是蘇扁1605、綠寶-交大、蘇紅繡鞋-1的經濟性狀表現較為突出,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結論]蘇扁1605、綠寶-交大、蘇紅繡鞋-1可進行小范圍的示范推廣。
關鍵詞 長三角地區;扁豆;鑒定試驗
中圖分類號 S6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6-00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arry out identification test of highquality germplasm of lentil in Yangtze River Delta. [Method]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we basically grasp the growth period, biological characters, economic characters and stress resistance. [Result]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tested varieties were all superior to local variety Hongbiandou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per ripe stage and good resistance. Especially, Subian 1605, Lubaojiaoda, Suhongxiuxie1 showed outstanding economic characters and broad extension prospect. [Conclusion] Subian 1605, Lubaojiaoda, Suhongxiuxie1 could be applied for smallscale demonstration and extension.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Lentil;Identification test
扁豆是一種糧食、蔬菜兩用作物[1]。目前全國約有扁豆地4 000 hm2,年產量15萬~20萬噸[2]。扁豆不但種植面積廣,而且經濟價值較高,因此應用前景較廣闊。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扁豆營養價值的進一步認識,扁豆的產業化進程正在逐步加速,作為其支柱的品種創新和品質創新工作也受到了高度重視。鑒于此,筆者通過對扁豆種質資源的大量收集、整理,發現了7份適宜在長三角地區種植的優異種質材料,2017年進行了扁豆優異種質的鑒定試驗,從而科學準確地掌握這些品種的特征性狀、適應性、商品性、食用價值,為進一步推廣應用于生產實踐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采用8個參試品種:綠寶(上海交通大學提供)、A48(上海交通大學提供)、蘇扁1603(泰興市農科所提供)、蘇扁1605(泰興市農科所提供)、蘇武穴1號(江蘇省農科院提供)、蘇紅繡鞋-1(江蘇省農科院提供)、蘇青扁1號(江蘇省農科院提供)、地方種紅扁豆(對照)。
1.2 試驗設計
試驗田前茬為小麥,6月15日開溝作畦,畦長4.5 m、寬2.0 m,6月20日播種,行距1.0 m,穴距0.5 m,每穴種植3粒,留2苗。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四周設同品種延伸的保護行。6月30日、7月10日分別用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進行豆莢螟防治。各品種分別于開花后20 d開始采收嫩莢并稱重,之后每10 d采收1次,至各自花期結束。各品種的產量為每次采收量的累積。
2 結果與分析
2.1 植株性狀比較 由表1可知,各扁豆品種均生長良好,充分展現出了各自的生物學特征特性。所有品種均為無限生長習性,花色均為紅色,其中綠寶-交大為粉紅、A48-交大為淡紅、對照為深紫紅;開花較早的是蘇武穴1號,此后分別為蘇紅繡鞋-1、蘇青扁1號,開花最晚的是本地種紅扁豆,9月20日才開花。除綠寶交大為短花序或無花序,其余品種均為中長花序。各品種分枝數量差異不大,均為4~6個。
2.2 莢果性狀比較
從莢果性狀來看(表2),嫩莢色澤各異,有綠色、青色、紫色、綠色紅邊等多種顏色,形狀多為鐮刀型,只有綠寶-交大為豬耳朵型,蘇青扁1號類似直線型。所有品種中,A48-交大、蘇扁1603、蘇武穴1號3個品種嫩莢較大,長度最大達到11.3 cm,寬度最大達到3.8 cm;每莢粒數最多的是蘇扁1603,達到5.3粒;單莢最重的是A48-交大,達17.0 g。各品種干籽?;緸閳A形或橢圓形,棕紅色或棕黑色,臍色均為白色。
2.3 抗逆性比較
在抗逆性方面(表3),除綠寶-交大不耐濕、嫩莢易感染灰霉病外,其他品種的抗逆性均較強,原因可能是該品種以食用嫩莢為主,莢較厚引起的。另外,對照的抗蟲性較差,生長期間豆莢螟較為嚴重,原因可能是該品種以食籽粒為主,籽粒營養豐富,可以滿足豆莢螟需求。
2.4 產量性狀比較
由表4可知,品種區組間差異不顯著,品種間差異顯著;所有品種的產量均高于對照27 347.10 kg/hm2,其中蘇扁1605的產量最高,達40 528.20 kg/hm2,其次為綠寶-交大,蘇紅繡鞋-1,產量分別為38 842.20、38 403.75 kg/hm2,比對照分別增產48.20%、42.03%、40.43%,并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蘇扁1605的采摘期較長,綠寶-交大的結莢數較多,蘇紅繡鞋-1嫩莢中籽粒的比重較大所致。
3 結論與討論
根據引種初步鑒定,對8個優異種質材料的生育期、生物學特性和經濟性狀有了初步的認識。結果表明,各品種的熟期適當、抗逆性好,綜合表現均優于本地種紅扁豆(對照)。特別是蘇扁1605、綠寶-交大、蘇紅繡鞋-1共3個品種的經濟性狀表現較為突出,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因此2018年可以進行小范圍的示范推廣。
扁豆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適宜地區范圍廣,如家前屋后、田邊地角均可零星種植。因此,扁豆的種植面積較廣。但在生產上許多農戶的種植品種多為自留種,其熟性遲、種質退化、病蟲害嚴重,農戶的栽培技術也較為粗曠,這些直接導致了經濟效益低,降低了農戶種植扁豆的積極性。因此,已選育的扁豆新品種(如交大系列的紫雪糯[3]、紅玫瑰;邦達公司的紅玉、翠玉[4];省農科院的蘇扁1號、蘇扁2號、蘇研紅扁豆[5]等優良品種)需盡快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同時要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對已經有初步研究成果的栽培技術(如密植技術[18-19]、矮化栽培技術[8]、早熟栽培技術[9-11]、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12-17]、高效栽培模式[17-18]等)需進一步探索、總結,在生產實踐中加以推廣應用,切實提高扁豆種植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SMARTT J.Evolution of grain legumes.II.Old and new world pulses of lesser economic importance[J].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985,21(1):1-18.
[2] 胡燕琳,姚陸銘,徐永平,等.扁豆密植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264-268.
[3] 張玉梅,王彪,姚陸敏,等.特色藤本豆交大“紫雪糯”扁豆新品種選育[J].蔬菜,2015(3):72-73.
[4] 王士同,王永莉,陸嫻,等.揚州地區扁豆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J].長江蔬菜,2014(21):16-18.
[5] 陳新,藺瑋,江河,等.適合南方地區種植的3個扁豆新品種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9(3):204-205.
[6] 彭友林,萬海青,胡南云,等.特早熟扁豆品種種植密度與追肥試驗[J].中國蔬菜,1999(6):32-33.
[7] 丁國強,吳寒冰.彭鎮青扁豆大棚高密度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09(21):21-22.
[8] 龔瑋,倪江,陶惠娟,等.矮化直立式栽培扁豆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7(14):49-52.
[9] 黨丹洲.扁豆早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5):255-256.
[10] 周云德,王永莉,鄭濤.長江流域扁豆保護地早熟栽培技術[J].蔬菜,2012(6):5-6.
[11] 鐘登華.扁豆露地栽培生產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2(10):26-27.
[12] 宋益民,姜永平,邱海榮,等.扁豆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蔬菜,2016(3):77-79.
[13] 張夕林,王陳.食用扁豆上主要害蟲發生特點及其控制技術[C]//第十九屆全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易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4] 李明桃,李峰.扁豆炭疽病的病理學特性與綜合防治技術[J].長江蔬菜,2012(15):47-48.
[15] 朱方枝,朱駿,王云.扁豆豆莢螟發生危害規律及防治技術的初報[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8(1):47-48.
[16] 宋益民,姜永平,邱海榮,等.大棚扁豆-鮮食糯玉米-黑塌菜高效種植模式[J].蔬菜,2014(10):63-66.
[17] 宋益民,姜永平,邱海榮,等.6種殺蟲劑防治扁豆豆野螟田間藥效比較[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168-169.
[18] 袁娟.扁豆與青菜兩季輪作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4(6):51-52.
[19] 楊俊開,戴友鵬.扁豆一茬兩收高效栽培新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09(2):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