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琴
【摘要】本文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內容(意象、意境)美、技巧美、形象美等四個角度為切入點,介紹探尋《詩經》之美的方法,即通過反復吟詠、創設情境和展開想象領略意境,細心地探究、體悟,多維度挖掘詩歌內涵等方式來體悟詩情。
【關鍵詞】詩經 ;語言美 ;內容美; 技巧美 ;形象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詩歌教學應該滲透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都說“最美不過是《詩經》”“詩經之美,妙不可言”,那么,如何探尋《詩經》的美呢?應該從哪些角度切入呢?
一、《詩經》語言之音韻美
感受《詩經》的語言之音韻美,最好的方式莫過于朗讀、反復吟詠。“國風”中有大量的民歌都采用重章復沓的形式,如《木瓜》《采葛》《黍離》《伐檀》《碩鼠》《蒹葭》《無衣》等,往往只變換幾個字,就能達到回環往復、委婉悠長的效果,讀來韻味無窮。具體來說,以《蒹葭》為例,重章疊句,一意化為三疊,三章句式結構,詩意既相似,又有發展,表達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嘆,極具感染力。此外,《蒹葭》的音韻美還體現在每章用韻,第一章押ang韻(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押i韻(萋、晞、湄、躋、坻),第三章押i韻(采、已、涘、沚),如此讀來,余音繞梁,裊裊不絕,詩情也在這樣的回環往復中得以抒發,我們也能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誦中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感受詩中凄婉的情調、幽遠的境界及呈現出來的朦朧迷離之美。
二、領略意境體會內容美
體會詩歌的內容美,重點在于把握其意象,并通過一定的情境創設和充分的想象,將不同意象組合在一起,領略其意境。還是以我們熟悉的《蒹葭》為例吧,《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詩中涉及的意象有“蒹葭、霜露、秋水、伊人、青年”。我們一起看看這幾個意象:“蒹葭”即蘆葦,多年生水邊植物,給人以纖細柔美的印象;“白露”,露本無色,凝而為霜曰“白”,霜染秋葦,給人以一種凄婉迷離的感覺;“秋水”,詩中的背景是秋天,而且從初秋到深秋,霜露更加凝重,秋水也更給人以一種清冷的感覺;“伊人”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青年”苦苦尋覓,上下求索。這幾種意象組合在一起,如此朦朧,如此迷離,讓我們不禁沉浸在詩中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充分地展開想象,想象著自己就是那個在道阻且長的秋水邊苦苦尋覓的青年男子,任思緒飛揚,情不能自已,不知不覺中似乎也跟隨著詩人一起融入那秋晨霧靄、煙水迷離的氣氛中。景是那么的凄清哀婉、蒼涼幽緲,情是那么的如夢如幻、恍然若失,這樣,全詩讀來就更加顯得情調凄婉、境界幽遠、神韻縹緲,呈現出朦朧迷離之美。
三、細心探究體悟技巧美
我們所謂體悟《詩經》的“技巧美”,即是通過探究其藝術手法,領略詩歌的深層含義,感受詩的魅力,獲得美的享受。
了解和掌握詩歌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品讀詩歌。眾所周知,《詩經》六藝是“風、雅、頌、賦、比、興”,其中的“賦、比、興”是其最重要的表現手法。例如,我們所熟悉的《氓》就綜合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第一、二章便是采用賦的手法,寫出了男子求婚、女子許婚,男女戀人相思、結婚的過程,細細品讀,我們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戀愛時的熱情、幸福;第五章也采用賦的手法,補敘婚后多年的苦楚和處境,讀后讓人不禁為這被棄的女子而嘆息,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三、四、六章多處運用了比興手法,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桑”比喻“女子”,同時以桑起興,總結出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通過這一手法的運用,更加形象地表達了女主人公婚變后的沉痛之情。
然而,《詩經》的技巧美也不局限于“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例如前面提到的《氓》,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表現和態度進行多種對比。又如《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更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語),情景交融,極富感染力。這些手法的運用,讓每一首詩都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讓這些詩歌,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
四、多個維度品味形象美
詩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實物載體。古典詩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這里,我們將著重探討的是人物形象之美。如《氓》中的“棄婦”形象,戀愛時的她是天真的、癡情的,婚后的她是安貧的、辛勤的,然而她又不軟弱,她堅毅剛強、冷靜理智,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她幡然醒悟之后,她果斷決絕,“反是不死,亦已焉哉”,這是其形象美中最感人的一點。在品味詩歌形象的過程中,我們要密切聯系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去品讀。又如《采薇》中的主人公形象,若認為這是一個思家不得歸的征人戍卒形象,不免單薄。通過深入地挖掘,我們就會發現這位主人公對行役打仗并不抱著抵觸與怨恨情緒,而是將自己不得回家的原因歸結于“玁狁之故”,在“一月三捷”之時不免由內心深處升起一種抵御外敵的豪壯之情,展現出一種“家國情懷”的大氣,其形象之美,感染力之深,難以言表。
附 ? ?注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成果(課題名稱:以自媒體為媒介,開展專題讀寫活動教學;課題批準號:2017ZQJK017)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