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邱俊銘
摘要 [目的]通過對荔枝草的生藥學研究,為荔枝草的開發利用、質量標準的制定和生藥學研究提供依據。[方法]采用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的方法進行研究,并對其主要成分黃酮進行含量測定。[結果]荔枝草莖的橫切面和葉的橫切面顯微特征較為明顯,可作為荔枝草鑒別特征。方法學考察表明,蘆丁在0.005~0.105 mg/mL線性關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3.38%(RSD=2.8%)。[結論]該研究結果可為荔枝草質量標準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 荔枝草;生藥學;黃酮含量
中圖分類號 R28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5-0158-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ebastiania herba,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standards and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gnosy through the pharmacogenetic study of Sebastiania herba. [Method]The plant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methods of trait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identification,and its main component flavonoid content was determined.[Result]The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the stem cross-sections and leaf cross-sections of Sebastiania herba were obvious, which could be used as 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bastiania herba.The methodological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rutin ha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0.005 and 0.105 mg/mL (r=0.999 9), 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3.38% (RSD=2.8%).[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Sebastiania herba.
Key words Sebastiania herba;Pharmacognosy;Flavonoids content
荔枝草為大戟科地楊桃屬植物地楊桃[Sebastiania chamaelea(L.)Muell.-Arg]的干燥全草,又名地楊桃、坡荔枝[1],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熱帶和亞熱帶省區。該植物生于山坡、草地、溪旁,海南各地常見[2],根據《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記載,性味咸,寒,入肝經,民間廣泛用全草入藥[3],治療眩暈和頭痛,尤其治療美尼爾氏綜合癥效果明顯,其汁液具有收斂、強壯之功效[4]。目前,關于荔枝草的報道有地楊桃酯類化學成分分析[5]和地楊桃中游離氨基酸分析[6],而關于荔枝草相關質量標準的研究鮮見報道。為了更好地開發應用,筆者對荔枝草進行生藥學的研究,并對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黃酮的測定方法進行考察,為荔枝草質量標準制定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對象。荔枝草采自海南省三亞地區,共3批,分別編號120301、120401、120501,經海南大學黃世滿教授鑒定為大戟科地楊桃屬植物地楊桃[Sebastiania chamaelea(L.)Muell.-Arg]的全草。分別于3、4、5月初采摘,清洗干凈,陰干,粉碎,過篩,備用。以3月份采摘的荔枝草全草(編號120301)為主要對象進行研究。
1.1.2 主要儀器。粉碎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BP211D電子天平(德國Sartorious);數顯恒溫水浴鍋(常州澳華儀器有限公司);OLYMPUS光學顯微鏡(奧林巴斯中國有限公司);DHG-9071A電熱恒溫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箱式電阻爐(上海華聯環境試驗設備公司恒昌儀器廠);紫外分光光度計(島津UV-2401PC)。
1.1.3 主要試劑。蘆丁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0080-200707);乙醇(分析純,廣州化學試劑廠);亞硝酸鈉(廣州化學試劑廠);硝酸鋁(廣州化學試劑廠);氫氧化鈉(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水合氯醛試劑(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甘油(廣州化學試劑廠)。
1.2 方法
1.2.1 顯微鑒定方法。取荔枝草干燥藥材在水中浸軟后進行徒手切片,滴加水合氯醛透化,再滴加幾滴甘油酒精,蓋上蓋玻片,制成臨時切片,對莖和葉的橫切面進行顯微觀察、描述、拍照。
1.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蘆丁對照品2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70%甲醇適量,超聲微熱溶解,冷卻后加70%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0.2 mg/mL蘆丁,作為對照品溶液。
1.2.3 標準曲線溶液的制備。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0.5、1.0、2.0、4.0、8.0、10.0 mL,分別置25 mL容量瓶中,各加70%甲醇至10 mL,加5%亞硝酸鈉溶液1 mL,搖勻,放置6 min,加10%硝酸鋁溶液1 mL,搖勻,放置6 min;再加4%氫氧化鈉溶液10 mL,用70%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放置15 min待用。
1.2.4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1 g,精密測定,加70%甲醇30 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提取1 h,放冷,補重,過濾,收集續濾液,精密量取續濾液1 mL至25 mL容量瓶中,按照“1.2.3”標準曲線制備項下的方法,自“各加70%甲醇稀釋至10 mL”起,依法測定吸光度,從標準曲線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含蘆丁的重量,計算,即得。
1.2.5 紫外光譜測定波長。取蘆丁對照品溶液,置紫外掃描儀中,在400~800 nm進行掃描,確定最大吸收波長為508 nm(圖1)。
1.2.6 方法學考察。
1.2.6.1 線性關系的考察。以相應的試劑為空白,取“1.2.3”項下的標準曲線溶液,按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在508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吸光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1.2.6.2 穩定性試驗。取同一供試樣品溶液,分別在0、5、10、20、30、40 min測定吸光度,連續測定6次,計算RSD。
1.2.6.3 精密度試驗。取按“1.2.4”方法制備的供試品溶液,重復進樣6次,計算吸光度的RSD值。
1.2.6.4 重復性試驗。取同一批號的樣品,按“1.2.4”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6份(樣品批號為120301),按“1.2.5”項下的條件測定吸光度,計算平均含量和RSD。
1.2.6.5 加樣回收試驗。取同一批號樣品6份(樣品批號為120301),精密加入分別與樣品中黃酮含量相等的對照品,按“1.2.4”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再按“1.2.5”項下的條件測定吸光度,計算平均回收率和RSD。
1.2.7 樣品的含量測定。按“1.2.4”方法分別精密稱取3批不同時間段采集的藥材進行含量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材性狀
本品常互抱成團。根細長,為10~20 cm,稍彎曲,紅褐色,質輕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細圓形,長15~70 cm,直立或傾斜,多分枝,黃綠色。枝葉彎曲互抱呈團,葉片細長,呈披針形,干燥葉略皺縮或易破碎。氣微,味淡。
2.2 顯微鑒別
2.2.1 莖的橫切面。直徑約2 mm,具四棱。表皮細胞1裂,長方形,外壁常具乳突突起,有腺毛和非腺毛。莖四棱處表皮內側有厚角組織。皮層為數列橢圓形薄細胞。內皮層不明顯,中柱鞘纖維成束或散在,壁微木化,斷續排列成環。韌部細胞較小。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在四棱處發達,導管圓形,木纖維多角,射線寬狹不一。髓部由大型薄壁細胞組成,莖中央常有裂隙。
2.2.2 葉的橫切面。下表皮細胞垂圍壁,波狀彎曲;氣孔直軸式(圖2);非腺毛1~3個細胞,長32~282 μm,基部細胞較大,直徑約64 μm,壁厚5~11 μm,有疣狀突起(圖3);小腺毛頭部單細胞,偶見多細胞;腺鱗頭部為4細胞,直徑40~64 μm,柄短,單細胞。
2.3 方法學考察
2.3.1 線性關系的考察。按“1.2.6.1”方法操作,吸光度分別為0.057、0.122、0.249、0.494、0.985、1.233,以對照品濃度(mg/mL)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計算得線性回歸方程Y=11.766 0X-0.002 2(R2=0.999 9),表明蘆丁在0.005~0.105 mg/mL線性關系良好。
2.3.2 穩定性試驗。按“1.2.6.2”方法操作,計算吸光度的RSD為2.9%(n=6),表明樣品在40 min內基本穩定。
2.3.3 精密度試驗。按“1.2.6.3”方法操作,計算吸光度的RSD為0.20%,表明在此試驗條件下精密度良好。
2.3.4 重復性試驗。按“1.2.6.4”方法操作,計算得平均含量為3.28%,RSD為2.40%,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3.5 加樣回收試驗。按“1.2.6.5”方法操作,6組樣品的平均回收率為93.38%,RSD為2.8%(n=6),表明該方法準確、可靠,可用于荔枝草藥材中黃酮的含量測定。
2.4 含量測定
經測定,采集的3批荔枝草中黃酮含量分別為3.28%、3.46%、3.44%,平均值為3.39%。
3 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對荔枝草的性狀、莖的橫切面、葉的橫切面進行觀察描述,因荔枝草莖的橫切面和葉的橫切面顯微特征較為明顯,如莖四棱處表皮內側有厚角組織;皮層為數列橢圓形薄細胞;內皮層不明顯,中柱鞘纖維成束或散在,壁微木化,斷續排列成環;導管圓形,木纖維多角,射線寬狹不一;髓部由大型薄壁細胞組成,莖中央常有裂隙;葉橫切面有氣孔和非腺毛等,可作為荔枝草鑒別特征。
參考落地生根中黃酮物質的測定方法[7-8],通過方法學考察,測定3個批次荔枝草中黃酮含量,最高含量為3.46%,最低含量為3.28%,按最低值的15%的規定下限浮度,規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總黃酮以蘆丁(C27H30O16)計不得少于2.80%。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第3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179.
[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44卷 第3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研究所.廣西藥用植物名錄[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4]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全國中草藥名鑒: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87.
[5] 郭玲,何萌,林連波.地楊桃酯類化學成分的GC-MS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5,5(6):1205-1206.
[6] 艾朝輝,郭玲,何萌.地楊桃中游離氨基酸的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5,5(7):1440-1441.
[7] 劉德勝,韓景田,呂志華,等.落地生根黃酮類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2):19747-19750.
[8] 慶偉霞,王勇,姚素梅,等.三波長-分光光度法測定大葉落地生根中總黃酮的含量[J].分析試驗室,2010,29(1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