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 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迅速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并一直保持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2015年日本城市化率高達91.73%,其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特點和經驗對于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中國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城市化;日本;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 S-9;F1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5-0212-05
Abstract After the World War Two,Japans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at a high speed,not only does i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but still keeps a high economic level in a way.The urbanization rare has came to 91.73% in Japan in 2015,thu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 in Japan are very useful for China which is undergoing a rapid evolution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Japan; Enlightenment
城市生活是現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人類邁向現代會社會的必由之路。2014年公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突出強調,積極穩妥扎實有序地推進城鎮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1]。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為69 079萬,農村人口為65 656萬,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27%,進入城市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社會。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79 298萬,農村人口58 973萬,城鎮人口比農村人口多20 325萬,城市化發展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高度發達的國家經驗表明,當城市化水平超過50%以后,城市化發展將出現不同的發展軌跡:發展得好,城市化建設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呈現良性發展勢頭;發展得不好,城市化建設將進入減緩城市化進程,還有可能陷入“過度城市化”“城市病”的危險。
日本是亞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二戰后經過高度經濟增長階段,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并長期保持較高經濟發展水平。日本在二戰后城市化水平增長速度遠超中國,2015年日本城市化率為91.73%,目前處于城市化后期。日本城市化進程發展速度非常快,發展模式很有特色,歐美國家100多年走過的城市化進程,日本僅用30年時間就完成了。2015年中國城市化率為56.1%,等同于日本1955年的城市化率。中日兩國城市化進程差別很大,起步不同,所處經濟社會環境不同,發展模式不同,發展速度不同。日本長期以來在城市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許多城市發展的先進理念,在城市發展規劃、城市體系、城市交通、城市圈建設等諸多方面都有許多創新和獨特的做法。對于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借鑒日本城市化發展經驗助推城市化進程,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1 日本城市化發展進程
日本國土面積37.8萬km 與中國云南省面積大小相當。截至2016年2月,日本總人口12 681萬,人口密度為337人/km 世界排名第30位,是世界發達國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010日本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高達90.52%,城鎮化程度非常之高。
一戰后,日本迅速恢復經濟建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工業所占比重開始超過農業,進而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資源能力增強。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194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達37.9%。產業結構的變遷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日本城市化進程。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經濟實力僅次于美國,日本城市化水平伴隨著經濟的高度發達也快速推進。二戰后日本城市化進程可以分4個時期(圖1)。
(1)戰后恢復期(1945—1955年)。日本政府利用戰后的10年時間,一邊恢復戰后重建,一邊高速發展經濟。1946—195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9.2%。194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為27.8%,1955年日本城市化水平為56.1%,10年時間,城市化水平上升了28.3%,每年以2.83百分點的速度上升,這是戰后日本城市化發展速度最快的10年。
(2)戰后高速成長期(1955—1975年)。度過戰后恢復期,日本經濟增長步入快車道。 1956—1973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平均增長9.7%,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有10年的增長率都高達10%以上,GNP的高速增長造就了日本城市化發展的黃金時期。1955—197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發展很快,1955年城市化率為56.1%,到了1975年,城市化率已達到75.72%,上升了19.62百分點,年平均上升約1百分點。在此期間,日本產業結構隨著經濟增長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955—1975年,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由19.2%下降到5.3%;第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第二產業在1970年達到43.1%的歷史高位,比1955年上升了9.7百分點。第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到城市。
(3)緩慢發展期(1975—2000年)。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了后工業時代,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產業結構繼續發生轉變,第三產業產值越來越大,吸納就業勞動力數量逐年增多,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部門,對日本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1975—2000年的25年間,日本城市化水平上升了2.9%,年平均上升0.11%。
(4)較快增長期(2001—2015年)。21世紀以后,日本城市化水平又有了新的增長,城市化率從2001年的79.99%上升到2015年的91.73%。但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已達到飽和,兩大城市——東京和大阪的人口均呈現零增長。傳統工業開始將工廠遷離大城市,搬至周邊地區甚至是海外,勞動力因此也隨之向周邊郊區及中小城市、海濱區域、河流兩岸等地轉移,城市化發展開始由集中轉為分散,中小城市、海濱城市、衛星城市迅速發展起來。
二戰后日本城市化進程與日本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遷、人口增長以及行政區域合并緊密相關。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1970年的20 907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3 339億美元,年增加值不斷遞增。2000年之后日本國內生產總值波動不大,2010—2012年略有上升,2013年下降(圖2)。
1945—1955年日本人口從7 199.8萬增加到1955年9 007.7萬,增加了1 807.9萬。同期城市人口從2 002.2萬增加到5 053.2萬,增加了3 051.0萬,農村人口減少了1 243萬。1955—1975年日本城市人口從5 053.2萬增加到6 358.2萬,增加了1 305.0萬,城市化率從56.1%上升到75.7%,農村人口減少了1 236.1萬。1975—2000年,城市人口從6 358.2萬增加到9 975.1萬,增加了3 616.9萬,農村人口減少了10.1萬,這25年間農村人口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城鎮人口數量增加很快。2000—2013年,城市人口從9 975.1萬增加12 733.9萬,增加了2 758.8萬,農村人口減少了1 752.0萬。可以說日本戰后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主要是城市人口迅速增長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一部分是城鄉人口轉換,同時也與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日本城市化的進程表象上是城市人口數量上的高速增長,實質上也反映出日本經濟結構高度優化和城市質量的大大提升。
2 日本城市化發展的特點
2.1 城市化發展速度快
與一些城市化起步早的西方國家相比,日本城市化進程雖然晚了百余年,但發展速度驚人。日本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初始城市化階段,較早地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通道。1945年日本城市化率為27.8%,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達到37.3%,之后步入快速增長期,1975年達到75.72%,年均提高1.5百分點,2013年日本城市化率歷史最高92.49%。日本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完成了城市化由緩慢發展到高速發展的過程,目前達到非常高的城市化水平,而這一過程歐美發達國家則要經歷了100多年。
2.2 城市化空間分布高度集中
日本城市化進程是優先發展少數大型中心城市,使得人口在短時間迅速集中。當城市化達到飽和狀態之后,日本城市化模式開始從集中轉向分散。人口聚集主要出現在城市化初期(1945—1955年)和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1955—1975年,2001—2015年)。1920—1930年日本約有1/4的人口在城市里居住,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日本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發展規劃,城市吸納勞動力能力逐漸增大,城市就業機會增多,日本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但隨著后期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逐漸飽和,周邊衛星城市發展加快,城市人口又由中心大城市向周邊衛星城市、外圍城市分散[2]。日本人口集中分布在經濟最發達的“三灣一海”(即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也是充分利用日本海岸線的便利地理位置,形成了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1955年,三大都市圈有城市153座,占到全國城市總數的30.8%,2000年,三大都市圈有城市256座,占到全國城市總數的38.1%。其中東京大都市圈城市數達到121座,相當于每100 km2有一座城市[3]。日本統計年鑒數據表明,2014年日本共有近800個大中小城市,其中人口超過100萬的有12個,包括東京特別區部、橫濱市、大阪市、名古屋市等。這12個大城市共計有人口2 900萬,占日本總人口的1/4。
2.3 工業化是加速日本城市化的驅動力
20世紀50年代之后,日本工業化基本完成,對城市化發展推波助瀾。1956—1973年,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6倍,年均增長13.6%,是日本工業發展的黃金年代。相關資料表明,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產值與日本城市化率相關性非常明顯,工業化的發展對城市化進程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是戰后加速日本城市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同時城市進程也對助力了日本工業化發展。1950—1970年,日本城市人口3 136.55萬增加到7 542.87萬,翻了2.4倍。同期日本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就從48.3%下降到19.4%,同期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由21.9%增加到了33.9%,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從29.8%上升到46.7%[4]。
2.4 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助推城市化進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第三產業產值增速和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明顯,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51.2%上升到2000年的67.3%。而同期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0年43.7%下降到2000年的31.1%。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在第三產業中占比重較大的交通運輸、通訊、服務業等行業增長較快,其強勁的發展主要得益于經濟社會發展對相關行業需求旺盛、個人消費需求增長迅速,需求極大地拉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同時日本政府對相關產業扶持力度大大加強。日本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而不斷攀升,在全部就業人數比重逐年增加,服務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較也穩步上升。交通運輸、通訊、信息技術、金融以及服務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助推了日本城市化進程,城市中心功能也逐漸向服務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轉變[5]。
從圖3可以看到,1970—2013年日本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變動趨勢明顯。自1990年以來,日本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低于2%,2007、2008年最低均為1.1%,2009—2013年保持持平在1.2%。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呈顯著下降。從1970年的43.7%下降到2013年的26.2%,下降了17.5%,而同期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呈上升趨勢,從1970年的51.2%上升到2013年的72.6%,上升了21.4%。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經濟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后,進入緩慢增長時期,經濟總量變化不到,但產業結構變動及三次產業增加值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發生了很大變化,是推動日本城市化的新推力。當城市化發展上升一定的高度以后,城市化的發展已經不僅僅被經濟增長所驅動,而更明顯地受到產業結構變遷、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衛星城市規劃等多種因素影響。
2.5 軌道交通引導日本城市功能布局
日本城市人口密集,尤其是在三大都市圈聚集區。然而一般情況下,日本道路依然很通暢。日本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軌道交通建設引導著城市功能布局。在東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內,軌道交通是人們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居住在三大都市圈內的城市人口一半以上選用軌道交通工具出行。城市化建設進程中,人口聚集也呈現出以都市為中心,沿著軌道交通線路布局向周邊發散式延伸。軌道交通的建設開發引導著日本城市功能布局,也形成了雖然繁密但便利和有條理的交通網絡,明確勾畫出城市的中心功能區,極大地便利了城市交通。日本在城市交通站點建設規劃時,為了乘客方便換乘,也為了能較大限度地集中客流量,提升服務質量,優化交通布局,在城市中心區的主要交通要道集中多條軌道線路[6]。以東京為例,東京地鐵網絡分布十分密集,縱橫交錯,層層疊疊,呈密集網狀覆蓋整個東京都市圈,乘坐地鐵能方便地到達城市的各個角落。便利的軌道交通網絡,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合理的乘車路線使得日本公共出行數量龐大,大大減少了私家車的出行,也極大地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7]。
3 日本城市化的經驗借鑒及啟示
3.1 先集中后分散的大中小城鎮均衡發展
雖然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城市聚集程度很高,但日本的中小城市也居住了一半人口,日本走的是大中小城鎮均衡發展的道路。日本在城市化過程中演變的主要特征是人口首先向大城市集聚,推動少數中心城市優先集中發展起來,然后再不斷向周邊擴散,周邊城市再不斷發展壯大,形成新的城市聚集區。日本城市人口先集中后分散的發展模式與其工業化發展進程密切相關。明治初期,日本工業尚未起步,居住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大城市中的政客和商人開啟了工業化進程,然后以大中城市為中心,逐漸向周邊城市和地區發展。城市的空間分布上,為了減緩大中城市過度集中的壓力,解決大中城市集中所帶來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以及資源環境問題等,從而實現城市化的協調發展。據聯合國《2014全球城市化發展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10億,城市化率達68.7%。鑒于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可以借鑒日本大中小城市均衡發展的經驗,在保持對大中城市發展的繼續支持同時,加快對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通過優化中小城市的城市規劃、規模結構、交通布局,基礎設施投入,公共資源共享等途徑,不斷完善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化質量。中國經濟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發展各具特色,一定要因地制宜,注重發展規律。東部城市人口密集,交通便捷,要以城市帶為中心,全面推進。中西部地區人口集聚,重點發展大中城市,逐步帶動推進。
3.2 產業結構轉變加快了人口向城市聚集
二戰以后,隨著快速的國家工業化浪潮的到來,日本進入了高速經濟增長時期,日本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工業、服務業產值比重占國內生產總值不斷上升,吸納就業勞動力人數不斷增加,日本農村人口快速地流向城市地區。20世紀70年代,第三產業的充分發展,為新進城的農村勞動力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成為吸納勞動力最快最多的行業,成為城市人口集中的行業領域。城市化合理、有序,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遷是緊密相連的。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通過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規劃產業發展,加快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合理引導產業人口流動,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城市化的進程。
3.3 規劃先行引領城市發展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城市發展規劃的編制,通過提前制訂城市布局與發展規劃,主導著城市化的發展方向。1953年出臺了《特定區域綜合開發規劃》,1962—2008年又先后6次制定《全國綜合開發規劃》,針對全國的土地資源開發、城市空間結構分布、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網絡規劃、產業布局等進行了系統規劃。1962年制定第一次國土規劃《全國綜合開發規劃》,其目標是控制大城市發展規模,縮小城市間差距,推動區域均衡發展。1969年制定的第二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立足于國土資源綜合開發理念,強調經濟、生活、土地利用協調發展,避免人口“過疏過密”。1977年制定的第三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城市化發展的重心從經濟增長轉向關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社會發展,建立了一批城市示范居住圈和技術聚集圈項目。1987年制定的第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明確城市發展的中心目標為國際化、多級分散化、區域協調化,根據各個區域城市的特點,確定城市的中心功能和區域定位,以及協調好資源、環境、經濟、人口的發展關系。1998年出臺的第五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提出加大自然環境多樣化的建設和開發,提升人們居住環境和居住區域的建設。對大城市地區進行再開發,加強區域間城市聯動形成更廣泛、更便捷的廣域城市圈。2008年出臺的第六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提出的5個戰略目標,提出最終建立“美麗安全”的國土,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新的發展目標。日本政府在不同時期,根據實際發展狀況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接續地制訂和修訂《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并有效實施,對中國城市化發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3.4 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在城市化進程中,日本政府適時推出有關土地、城市發展、產業政策的規劃和立法保障。日本城市化過程順利進行依靠著日本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做保障。1950年日本頒布的《國土綜合開發法》,明確提出了“以國土的自然條件為基礎,從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文化等相關政策的角度出發,謀求對國土的綜合利用、開發和保全以及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同時,為提高社會福利作出貢獻”的規劃目的。1953年日本又在此基礎上出臺《特定區域綜合開發規劃》[8]。日本在100多年的城市化過程中,相繼制定和修訂了許許多多相關城市化發展和建設的法律法規,日本政府找準角色定位,既遵守市場運行規律,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又很好地發揮政府重要的、決策性的導向作用。中國在城市化過程中,政府角色與市場規律的界限常常越界,模糊不清。因此,會出現城市布局與產業布局不協調、城市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城市交通道路擁堵嚴重、城市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有的是政府干預過度,有的是政府缺位、作用失靈。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應該發揮必要的、甚至主導作用。借鑒日本的城市化經驗,發揮政府宏觀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和資源的配置作用,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和法律法規和經濟政策。城市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角色與市場機制的關系,用政府調控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才更有利于發展。
3.5 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城市承載力
日本在城市化進程中始終高度關注農村發展,城市化發展必須以農村發展為依托。日本在農村建設方面出臺大量法律法規,遍布于土地改革、基礎設施、農業振興、農村教育培訓、財政保障、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日本在農村建設上花費巨額投資,每年用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1萬億日元以上。日本公共教育投資超過經濟增長速度,基礎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提升成為產業發展的前提。日本建立了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城鄉基本一致的公共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中國是農業人口大國,農業人口數量龐大,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鄉發展出現差異明顯。中國城鄉之間在經濟上、社會、文化上存在密切的滲透性與傳導性。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相關產業發展,保障農村發展,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異,通過改善農村條件、使得農村人口遷移的有序性得到保障。
3.6 加強交通網絡建設
城市化的發展帶來日益增多的城市交通壓力。日本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的建設對日本城市化發展意義重大。日本人口密集,為解決人們的出行問題,幾乎所有城市都有軌道交通,充分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大力發展地下軌道交通,更好地解決城市交通阻塞的大問題。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在交通網絡建設上要提前依照城市發展規劃、功能布局與城市交通樞紐綜合起來,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市交通主干道上規劃設立復合功能的站點,布局好站點的鏈接與換乘功能,在人流聚集的地區做好分流引導功能。通過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引導城市功能分布和人口空間布局,在推動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方便城市人口的順利出行,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3.7 注重城市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
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必然帶來很多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氣污染、水污染、車輛噪音 、城市生活垃圾堆積等各種問題會不斷呈現出來。日本20世紀90年代出臺了《環境基本法》,把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及全球環境惡化納入到法律體系中。日本民眾環保意識很強,會自發組織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宣傳環保知識,監督環境污染,向政府建言獻策。隨著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民自發的環保活動,有效地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加強環境保護治理。日本人環保理念、節能科技世界領先。中國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不可避免。在城市化進程中,把環境污染防范和治理納入到法律范疇,做好國民環保宣傳,加強城市環境治理,使得城市化的發展是量的發展,更是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志光.中日韓城市化特征與比較[J].東北亞學刊,2016(5):59-62.
[2] 李錦華,楊慧.日韓城市化經驗對推進環渤海區域城市化進程的啟示[J].城市,2013(6):26-30.
[3] 鄭宇.戰后日本城市化過程與主要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2):56-63.
[4] 孫波,白永秀,馬曉強.日本城市化的演進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0(12):84-87.
[5] 2013年日本城市分析報告[EB/OL].[2017-11-20].http://www.doc88.com/p-9099097245163.html.
[6] 范毅.日本城市化發展考察報告[J].中國發展觀察,2014(11):29-31.
[7] 何德功.日本解決城市化難題的“政府之手” [N].中國建筑報,2013-05-14(019).
[8] 李成.日本城市化對我國的啟示[N].中國財經報,2013-09-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