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年寶 唐防健 姚存章 劉國林 肖云 王勇 錢鶴松 丁萬龍
摘要 [目的]探明遲播條件下爛耕爛種與適墑播種小麥產量差異。[方法] 以小麥品種寧麥13號為試驗材料,研究不同墑情、播種方式、播種量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植株性狀、基本苗、穗數及總葉片數的影響。[結果]在水稻遲收、墑情不利造成小麥過遲播情況下,創造條件搶早播種利于小麥穩產。淺旋耕撒播種較板茬小麥能提高小麥產量。過遲播小麥增大播量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重要途徑。[結論]該研究為探索小麥抗逆栽培新途徑提供數據支撐。
關鍵詞 遲播;爛耕爛種;適墑播種;小麥;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6-004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in wheat yield formation between seeding with soil moisture stress and suitable mois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te sowing.[Method] With Ningmai 13 as the test material,we researched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sowing mode,sowing quantity on wheat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factors,plant characters,seedling number,ear number and total leaf number.[Resul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heat over delayed sowing caused by late rice harvest or soil moisture stress,early sowing with created conditions was beneficial to the wheat stable yield.The wheat yield was higher under shallow rotary tillage than direct seeding.It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the wheat yield through increasing the sowing rate under over delayed sowing condition.[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d data support for new ways of wheat resistance cultivation.
Key words Late sowing;Soil moisture stress;Suitable moisture;Wheat;Yield
江蘇省興化市地處里下河腹部地區,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常年糧食生產以稻麥兩熟制為主。近年來,由于稻作方式的改變,遲熟水稻品種的選用,稻麥生產爭茬矛盾突出,遲播遲栽日趨普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生產條件下,小麥播種期間連陰雨等危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小麥過遲播種成為常態[1-2]。尤其是2016年10月底和11月中旬的頻繁陰雨導致田塊爛、機械無法下田,出現稻難收、麥難播的現象。興化市大面積小麥于12月上中旬播種(過遲播),多數田塊撂荒,不利于糧食的安全生產。因此,亟待開展土壤墑情逆境下過遲播小麥產量形成特征研究。2016年由于氣候引起的墑情逆境為研究小麥過遲播和爛耕爛種提供了較好的自然場所。在此環境條件下,筆者開展了遲播條件下小麥爛耕爛種與適墑播種,旨在探明小麥過遲播、爛耕爛種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為探索小麥播種期抗逆栽培新途徑提供數據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6年在下圩鎮施家村興化市豐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基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勤泥土,土壤肥力中等,田塊肥力均勻,交通便利,灌排方便,前茬作物水稻。
1.2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寧麥13號,由泰州金揚種業有限公司供種。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3個因素:A因素(墑情)、B因素(播種方式)、C因素(播種量),共12個處理,隨機排列,試驗處理設計見表1。小區面積133.3 m2。
水稻收割后,田間墑情分別于12月9日(A1)、12月16日(A2)播種。A1處理為爛耕爛種,即水稻讓茬后不等墑情即播種;A2處理為適墑播種,等田間墑情適宜時播種。施肥策略:各處理總施N量255 kg/hm2,基蘗肥∶拔節肥∶孕穗肥為4∶4∶2。基肥用45%(15-15-15)三元復合肥300 kg/hm2,尿素48.90 kg/hm2;拔節肥用45%(15-15-15)三元復合肥375 kg/hm2,尿素99.0 kg/hm2;孕穗肥為尿素111.0 kg/hm2。施P2O5、K2O各101.25 kg/hm2,基肥和拔節肥各占50%。A1處理小麥于2017年1月10日左右齊苗,A2處理于1月21日左右齊苗,分別于2月上、中旬追施苗肥,統一于3月22日追施拔節肥,4月20日左右追施孕穗肥。A1處理于4月27日抽穗,A2處理于4月29日抽穗。
小麥生長期內進行田間化除3次,第1次于2月14日施用世瑪450 mL/hm2和高滲異丙隆3 750 g/hm2,第2次于3月5日用愛秀和高滲異丙隆治殘留雜草,第3次于3月31日用使它隆和二甲四氯治豬殃殃、繁縷等雙子葉雜草。病蟲防治:4月12日用第一交藥,主治白粉病,兼治紋枯病,抽穗后“一噴三防”分別于5月1、7日用藥2次。主要生育時期進行苗情考察,成熟后收割前取樣室內考種,同時各小區割方計實產,每小區收割20 m2。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A1B1C3處理產量最高,實產7 374.0 kg/hm2,其次是A1B1C2處理,實際產量6 637.5 kg/hm2,第3位是A2B1C2處理,實產6 342.0 kg/hm2,A2B1C3和A1B1C1處理分別為第4、5位,實產分別為6 159.0、65 157.5 kg/hm2。A1處理產量高于A2處理,說明創造條件搶早播種有利于提高小麥產量。B1處理產量高于B2處理,說明淺旋耕種有助于小麥增產。小麥產量表現為C3>C2>C1的趨勢,即試驗處理下遲播小麥隨著播種量(基本苗)增多,產量增加,但不同土壤墑情和播種方式下小麥增產的幅度差異較大。其中,A1B1和A1B2處理下,小麥產量于播種量之間變化較大,產量差異454.5~736.5 kg/hm2,說明在墑情較差的情況下,淺旋耕撒播和板茬直播均受播種質量差、基本苗難以保證的影響,增加播種量能增加基本苗,明顯提高產量。A2B1處理不同播量之間變幅較小,產量差異43.5~100.5 kg/hm2,說明在適墑播種的情況下,淺旋耕撒播由于播種質量較好,不同播種量之間產量未表現出較大差異;A2B2處理播量間的變幅較大,產量差異252.0~844.5 kg/hm2,這可能與適墑播種下板茬直播麥播種質量難以保證導致不同播量之間產量差異較大有關。
綜上所述,水稻遲播、惡劣天氣等原因造成小麥過遲播種時,應創造條件搶早播種,有利于小麥保產、增產。播種方式選用上,應以提高播種質量為基礎,選用淺旋播種,在提高播種質量的基礎上降低用種量,提高小麥產量;而板茬直播播種質量較差,選用此方式應增大播種量以減少播種質量差帶來的產量損失。保證田間基本苗是過遲播小麥穩產、增產的關鍵,試驗條件下增大播量是過遲播小麥增產的有效途徑。
2.2 不同處理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處理間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差異較大。試驗因素對產量結構的影響表現如下:①對穗數的影響。A1處理的穗數多于A2處理,播種期早、穗數多。B1處理的穗數多于B2,淺旋耕撒播麥穗數多于板茬直播,2種墑情下都表現為相同趨勢,與淺旋耕撒播較板茬小麥的播種質量好提高有效穗有關。C3處理的穗數多于C2、C1處理,增加播種量能增加穗數,但增加播種量與穗數的增加不呈比例,2種墑情、2種播種方式表現相同。②對每穗粒數的影響。A1處理粒數多于A2處理,早播能增加每穗粒重。B1處理粒數多于B2處理,采用淺旋耕播種方式對每穗粒數的增加有利。該試驗中不同播種量與每穗粒數之間無明顯相關趨勢。③對千粒重的影響。A1處理的粒重高于A2處理,即播期早的小麥粒重較高。B2處理的粒重一般高于B1處理,可能與板茬直播麥單穗粒數少有關。而不同播種量對千粒重的影響無明顯相關性。綜合分析發現,A1B1C3小麥產量最高與該處理下小麥穗多、穗大、粒重穩定有關。
2.3 不同處理對植株性狀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處理對小麥植株性狀有影響。①對株高的影響。A1處理株高大于A2處理,B1處理株高大于B2處理,C因素處理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植株的株高增高。②對拔長節間數的影響。A1處理的節間數多于A2處理,推遲播期節間數減少,B、C共2個因素處理對節間數影響不大。③對基部1、2節長、粗的影響。A1處理大于A2處理,早播種小麥基部1、2節長粗度分別大于相對遲播麥,B1處理淺旋耕麥大于B2處理板茬直播麥,C因素處理播種量多的基部1、2節長度大、粗度小。④對穗長的影響,A1處理的穗長長于A2處理,B1處理穗長長于B2處理,C因素處理穗長長度由高到低依次為C3、C2、C1處理。⑤對穗下節長度的影響。A1處理穗下節長度大于A2處理,B1處理大于B2處理,C因素處理由高到低依次為C2、C1、C3處理。⑥對穗分化排數和退化排數的影響。A1處理大于A2處理,B1處理大于B2處理,淺旋耕種麥的小穗分化數多于板茬直播麥,對小穗退化數影響不大,C因素處理影響不明顯。⑦對穗部各級小花結實的影響。A因素處理:A1處理每小穗結實2、3粒小花的小穗排數大于A2處理,每小穗結實1、4粒小花的小穗排數A1處理小于A2處理。B因素處理:B1處理每小穗結實2、3粒小花的小穗排數大于B2處理,每小穗結實1、4粒小花的小穗排數B1處理小于B2處理。C因素處理:每小穗結實2、3粒小花的小穗排數由高到低依次為C1、C2、C3處理,每小穗結實1、4粒小花的小穗排數與播量的關系不明顯。
2.4 不同處理對基本苗、穗數及總葉片數的影響
由表5可知,A1處理基本苗大于A2處理,A1處理19月9日播種,12月10日大雨導致田間積水滯留時間較長,對出苗率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A1B1處理由于旋耕后種麥,含水量大,出苗低于板茬直播麥,B1處理基本苗與B2相當,主要是A1B1處理基本苗較低。隨著播種量的增加,C因素處理基本苗、穗數增多,但其增加量與播種量的增加關系不呈比例,僅為趨勢。莖蘗數和葉齡在調查日期內規律性不明顯。
從對穗數的影響來看,A1處理的穗數多于A2處理,B1處理的穗數多于B2處理,C處理的穗數由多到少依次為C3、C2、C1處理。從對總葉片數(4月20日的葉齡)的影響來看,A1處理的總葉片數為9.5~10.2,多于A2處理的9.5葉,B1處理的總葉片數略多于B2處理,C因素處理對總葉片數無明顯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在小麥生產上,由于多種原因可能會導致小麥不能在適宜播種期內完成播種作業。在小麥遲播或延遲播種的情況下,創造條件早播是保證小麥產量的關鍵。早播小麥在基本苗質量、群體個體結構協調、莖蘗優化成穗、穗粒組成、灌漿灌漿充實等方面均優于晚播小麥[1-3]。
播種質量是小麥高產的關鍵點,前人從多角度研究了播種方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4]。在過遲播條件下,旋耕播種是小麥保產增產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墑情不利的情況下,大型耕整地機械無法田間作業,運用淺旋耕種麥一方面能擾動表層土壤、促進墑情改良,另一方面有助于小麥扎根立苗、保證出苗質量。爛耕作業仍需加大播種量,提高基本苗,增加有效穗,以減小過遲播和爛種造成的基本苗不足引起的產量損失。采用板茬直播種麥的田間播種基礎差,不利于齊苗、勻苗和壯苗,田間環境有利于雜草的滋生,增加化除難度和成本[4~6]。
基本苗不足導致的有效穗不足是困擾遲播小麥增產的難題之一,增大播種量是解決有效穗不足的重要途徑[7-8]。在遲播和墑情不利條件下,麥種出苗時間延長,齊苗勻苗較為困難,生產上往往通過增大播量以補足基本苗。試驗中過遲播爛田和適墑條件下,均以375 kg/hm2播量的產量最高,且該播量下創造條件爛耕撒播的小麥產量最高。由此推斷,應創造條件早播減輕墑情不利引起的產量損失,從而獲得增產。
參考文獻
[1] 高德榮,張曉,康建鵬,等.長江中下游麥區小麥遲播的不利影響及育種對策[J].麥類作物學報,2014,34(2):279-283.
[2] 季仁達,楊步琴,石廣躍,等.超遲播稻茬小麥播種量·施氮量和氮肥運籌方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5):29-32.
[3] 凌啟鴻,張洪程,程庚令,等.小麥“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高產栽培途徑的研究[J].江蘇農學院學報,1983,4(1):1-10.
[4] 戚從清.淺析影響小麥播種質量的幾個因素[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8):65,79.
[5] 高艷梅,孫敏,高志強,等.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麥覆蓋對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8):3589-3599.
[6] 董琦,馮變娥,喬俊芳,等.不同種植方式對丘陵地小麥田土壤水分、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激光生物學報,2015,24(6):573-579.
[7] 王夏,胡新,孫忠富,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對小麥群體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1):170-176.
[8] 李朝蘇,湯永祿,吳春,等.播種方式對稻茬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建成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8):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