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矯正對象作為一個新興的群體有著身份上的特殊性,公眾往往將其與“壞人”的身份等同,從而在各方面對其消極對待、排斥抵觸,對其就業情況造成嚴重影響。通過以廣州市番禺區社區矯正對象為例,以訪談的形式就其就業率低、就業質量差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
[關 鍵 詞]社區矯正對象;社會排斥;就業現狀;反排斥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4-0036-02
一、相關概念闡述
(一)社會排斥
對社會排斥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定義。比較典型的定義有以下幾種:
法國學者雷納爾(Lenoir)在 1974 年明確提出,受排斥者構成法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這些人包括精神和身體殘疾者、自殺者、老年患者、受虐兒童、藥物濫用者、越軌者、單親父母、多問題家庭、邊緣人、反社會的人和社會不適應者。[1]英國的“社會排斥辦公室”是這樣定義社會排斥的:“社會排斥指的是某些人們或地區遇到的諸如失業、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難、犯罪高發的環境、喪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織在一起的綜合性問題時所發生的現象。”[2]中國學者李斌博士認為:“社會排斥主要是指社會弱勢群體如何在勞動力市場及社會保障體系中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擠,日益成為孤獨無援的群體。”[3]本文綜合以上觀點,認為社會排斥指的是社會對個人的排斥,如公眾的排斥、犯罪類型導致的排斥等,又體現于個人對社會的排斥,如自身對罪犯身份的排斥、對以監管控制為例的社區矯正制度的排斥。
(二)社區矯正對象
社區矯正對象是指,在符合社區矯正宏觀精神和廣義的定義范圍內,適合在社區進行矯正的人。這些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可以留在社區,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和監督下,轉變成適應社會的人,減少了監獄服刑可能帶來的重歸社會的阻礙,并且這些人進入社區不會對社區原有生活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故社區矯正的對象應該既是自身具備社區矯正的基本條件,又是進入社區矯正不會威脅社區的原有功能的人。在我國,社區矯正對象主要有以下五類人:1.被判處管制的;2.被宣告緩刑的;3.被暫予監外執行的: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4.被假釋的;5.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殘犯以及罪行較輕的初犯、過失犯等應作為重點對象,適用上述非監禁措施,實施社區矯正。
二、社區矯正對象就業狀況調查
(一)正式就業率低
據截止到2018年2月份的數據統計,番禺區的社區矯正對象主要分布在區的16個鎮、街道,共有454名在矯正對象,367個就業,87個無業。從表面的數據上看,總體上番禺區社區矯正對象就業情況良好。然而,通過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就業的367個社區矯正對象中,是正式就業、臨時工、以出租房屋為生和自主創業的總人數。其中只有128人屬于正式就業,占34.9%;臨時工112人,占30.5%;以出租房屋為生的有60人,占16.3%;自主創業的有67人,占18.3%,可見番禺區社區矯正對象的正式就業率較低。
(二)就業態度存在差異
番禺區社區矯正對象的就業態度存在較大差異。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戶籍是造成該地區社區矯正對象就業態度積極與否的關鍵原因。從戶籍來看,社區矯正對象分為本地人和外地人。在就業的過程中,本地社區矯正對象的就業態度不太積極。這是因為番禺是外來務工人員密集的地區,大部分的本地居民都會將閑置的房屋出租,即大多數的本地社區矯正對象都有租金收入,這意味著他們即使不工作也有生活來源,相反,外來社區矯正對象就只能靠工資來養活自己和家人,所以外來社區矯正對象具有更積極的就業態度。
(三)就業質量差
文化水平不高、技能缺乏、有過犯罪的經歷以及人身自由受限等原因,社區矯正對象在勞動力市場上常常處于尷尬的境地——好的用人單位基本無望。因此大部分社區矯正對象往往只能從事一些層次低、技術含量低、收入低的工作,例如:流水線工人、保安等。再者,調查發現由于社區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需要接受“兩個小時”的社區服務,社區矯正對象大多從事臨時性和短期的工作,或者處于失業狀態,即大多數社區矯正對象處于不穩定的就業狀態。即使部分矯正對象隱瞞了自己的經歷而找到了工作,一旦被發現之后也會遭到用人單位的辭退。
三、社區矯正對象就業排斥原因分析
(一)社會對個人的排斥
由于我國社區矯正制度起步較晚,社區宣傳力度不足,社會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排斥主要是公眾以及法律制度這兩方面。公眾對于社區矯正對象認知模糊,在他們的認知中,社區矯正對象與在監獄服刑的罪犯是等同的,即社區矯正對象被判刑時就已被籠統地貼上了罪犯標簽。出于這種心理,社會公眾很難對社區矯正對象重歸社區產生認同感。公眾對社區矯正對象所表現出的不了解和排斥,具體化到勞動力市場中就造成了用人單位對社區矯正對象的偏見。首先,管理者對社區矯正對象缺乏信任感,認為雇傭社區矯正對象風險太大,沒有安全感;其次,工作單位同事的誤解。社區矯正對象的同事們作為社會公眾的一員,在不了解社區矯正對象為人的前提下就先入為主地給對方貼上“罪犯”標簽,從而不愿意甚至害怕與社區矯正對象一起共事,這就無形中增加了用人單位雇傭社區矯正對象的負擔。
社區矯正對象作為犯罪人的身份,不僅受到社會公眾對他們先入為主的排斥,還受到法律制度不同程度的排斥,如我國刑法第100條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就業等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瞞。”如果在應聘之初就要求社區矯正對象對用人單位全盤托出自己的身份,那么結果如何可想而知。又如《教師法》第14條規定:“受到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處罰的,不能取得教師資格;已取得教師資格的,喪失教師資格。”由此可見,法律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排斥,必然對他們的就業造成阻礙。
(二)個人對社會的排斥
社區矯正對象所犯的罪行較輕、主觀惡性不大、社會危害性較小,但他們對其罪行危害性認識不足,因而對于消極的身份改變往往難以接納,對“罪犯”身份持有較為強烈的排斥感。
對于社區矯正對象而言,身份轉變往往會降低自我評價,內心情感受到打擊,將自身優勢縮小,放大其身份轉變的負面影響,無法正面解決求職遇到的問題,因而缺乏求職熱情,缺乏自我增值的動力。社區矯正對象犯罪后的自卑心理加上社會公眾對他們罪犯身份的排斥,使得除了家人之外很少有外界朋友愿意與他們交往。有些社區矯正對象交上新的朋友、認識新的同事之后,仍擔心這些人知道自己過去的犯罪經歷,導致處于患得患失的“游離”狀態。這樣就使得他們的對外交往關系網絡呈現畸形發展,不僅成為社區矯正對象就業問題嚴峻的原因之一,也會成為社區矯正對象最終融入社會的障礙。
四、有效解決社區矯正對象就業窘境的舉措
(一)社區矯正對象應積極反排斥
在社區矯正期間,矯正對象應積極與家人溝通,將未來的計劃告訴他們,尋求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盡快重新融入家庭生活。由于社會會對矯正對象產生負面影響,易使他們將自己推離社會。因此,社區矯正對象應調整好心態,積極提高就業技能,用自己的真誠和努力去打動別人,讓大家對自己的看法產生改變。另外,社區矯正對象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勞動觀和金錢觀,學會正確地定位自己,正確對待就業。社區矯正對象應積極關注就業信息,參加就業培訓,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培養勞動光榮意識,不應該因報酬低、勞動強度大、社會歧視而拒絕就業,更不應該因為找不到心儀的工作而再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社會層面反排斥
1.加強法制宣傳
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起步較晚,公眾對社區矯正對象認知模糊,將他們等同于犯罪人員。因此,司法局、居委會、法律服務公益機構等相關機構應加強法制宣傳,在鎮街社區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普及社區矯正的概念,向公眾普及社區矯正對象與在押人員的區別、社區矯正的作用和目的、社區居民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等,加強他們對社區矯正這一概念的認知,逐漸消除對社區矯正對象的錯誤認知。同時,可在宣傳活動上播放一些社區矯正對象講述自己就業等過程中的心聲的錄像,提供一個讓公眾了解他們內心的平臺,逐漸提高社會公眾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接納度。
2.提供情感支持
根據調查得知,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一般不會對社區矯正對象有歧視,社區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失意、沮喪甚至自暴自棄的觀念,因此家人更應開導、關愛他們,對矯正對象就業方面的問題,家人也應盡自己的能力,發揮社會關系去幫助他們。朋友的正向支持,對社區矯正對象重歸社會,走上就業崗位極有好處。同時可通過網絡建立矯正對象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聯結;建立矯正對象與社區慈善機構、民間組織之間的互動與交往等。
3.完善社區矯正制度,提高矯正人員素質
社區矯正制度自2003年引進我國,廣州市于2006年開始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番禺區于2009年開始施行,社區矯正時間不長,經驗較為不足,制度方面尚待完善。探索矯正方法,強化管理教育,加大幫扶力度及培育優質人才,加大對社區矯正司法人員培訓力度,對其進行專門培訓,積極與高校、科研單位、民間社團、專家學者加強聯系,尤其是與從事心理研究方面的人才合作,逐步實現培訓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社區矯正隊伍。
參考文獻:
[1]景曉芬.“社會排斥”理論研究綜述[J].甘肅理論學刊,2004(2):20-24.
[2]李斌.社會排斥理論與中國城市住房改革制度[J].社會科學研究,2002(3):106-110.
[3]李婉瑩.論社區矯正的對象[D].中國政法大學,2011.
作者簡介:鄧秀霞(1992—),女,廣東茂名人,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政治哲學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