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敏
[摘 要]從激發興趣、理論聯系實際、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其自由、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幾個方面論述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
[關 鍵 詞]激發興趣;突破課堂;走進生活;靈活教學;拓寬思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4-0109-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好語文的先決條件,有興趣,才能高高興興地去學。興趣是行為驅動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學生好奇心強,興趣濃,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這主要靠老師的正確誘導和教法的改進。
一、激發興趣
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掌握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沒有興趣的課堂對老師來說教學效果是事倍功半,對學生來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效率可想而知。所以,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創造使學生輕松愉快的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比如使用謎語、詩詞導入法。這一方法是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巧引詩詞,巧猜謎語,引出新課。
例如在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的導入:
“對于秋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感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張繼的憂國傷己;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王維的清靜無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的少年壯志。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樣的呢?”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高昂的學習情緒和濃厚的求知欲。課文講完后,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和描述一下《沁園春·長沙》里的秋景圖,讓有繪畫天賦的學生試著畫出來。
二、課本與生活統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現生活,聯系實際,不管教育教學還是其他工作中,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理論聯系實際了。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在課堂是不夠的,必須走出課堂,進入生活中去。要讓他們知道語文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生活處處是語文,要讓他們懂得生活是個大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生字詞及名句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從生活中學習知識。例如“某某裝璜公司”“某某家俱廠”等這些字眼在街面上會經常見到,“同學們,你看這里有錯別字嗎?”學生就會思考,以后就會在生活中注意,不犯類似的錯誤。讓學生感受到課本中的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的廣泛性、重要性,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給學生創造空間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聽,教師講,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以至于現在很多老師和學生都錯誤地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課堂,但其實質還是“應試教育”,與現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課程改革,不僅對課程做出重大變革,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要求,要求老師要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求學生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學習,達到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為了做到以上這些,我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取適合他們的課文篇目,讓他們提前準備,查閱資料,寫出教案,這樣為了把課講好,學生會不惜余力去吃透課文。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使學生體會到了教師的辛苦,更進一步培養了其他方面的能力。整個課堂會使學生因為教學方式的新鮮感而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用活動來拓寬思維
有人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其實學生的舞臺是老師給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熱情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去開拓、去創新,讓學生去做感興趣的事,從興趣中得到發展。不要老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學會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習語文興趣的最終目的。
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我是以討論會的形式來學習的。在課文結束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文中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你最喜歡哪一個?”全班同學立即討論起來:“呵呵,你和我想的一樣”“我不喜歡他”“我喜歡他,他有個性”等等。有位男同學說:“我喜歡林妹妹,他的病態美太惹人憐愛了,讓人有種想保護她的欲望。”當下笑成一片。而有的同學說:“我喜歡鳳辣子,她精明能干,有能力,最適合在現在社會生活了。”我想賈府里的各個人物一定是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生活中。
為了使教學方式多樣化,還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在教學《雷雨》時,我事先告訴學生下節課要做一回“演員”,表演話劇《雷雨》。同學們在課下認真地去準備了。他們的表演獲得了雷鳴般的掌聲。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愿意放手讓他們去做,他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教學實踐證明,我的這種教學想法,對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培養與發展有很大作用。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順利地融入學習中去,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享受學習帶來的無限樂趣。
參考文獻:
[1]董妍.學業情緒與發展:從學業情境到學習興趣的培養[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石檸,孟微微.中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