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區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的當下,有必要把科普劇的創作和表演引入社區活動中,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滿足社區的中老年人群對科普知識的需求。
[關 鍵 詞]科普劇;社區;中老年人群;劇本創作;表演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4-0044-02
科普劇是現在國際上流行的一種全新的、獨特的科普形式。它將科普知識、科學實驗等以戲劇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觀眾們在觀看表演,跟隨人物、情節發展的過程中接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參與科學實驗,以此激發觀眾對科學的興趣,所以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科普劇以小品、相聲、小舞劇、音樂劇、演唱、舞蹈等生動的方式傳播科普知識和科學觀念,崇尚科學,反邪教、反迷信,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共創和諧社會的主題,倡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寓教于樂。
一提到科普劇,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學校和科技館。確實,在我們國家,科普劇的創作表演基本都是由學校作為主體,青少年作為主要受眾。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在一大批“40后”“50后”爺爺奶奶們逐漸接受廣闊的信息沖擊的今天,科普劇反而更需要走近普通群眾,起到真正的普及科學知識的作用。下面,我準備就科普劇走進社區的必要性和具體操作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科普劇走進社區的必要性和意義
對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廣大青少年在學校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無論是課本、老師,其實一直都在傳授各類科學知識,反而在社區,面對眾多的中老年人,科技知識的普及卻被嚴重忽視了。而這類人群,相對青少年,應該是更加需要普及科學知識的。
1.社區主要人群中老年化嚴重,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稀少
中國“重視老齡化國情教育研討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占總人口的17.3%。從經濟狀況來看,城鄉老年人收入平穩增長, 2014年,全國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23930元,此外,老年優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全社會尊老、養老、助老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城鄉老年人幸福感顯著提升,老年人閑暇生活更加注重品質和時尚。但調查結果也顯示,當代中國老年人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包括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加,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鑒于歷史因素等,老年群體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以及缺乏足夠的受繼續教育渠道等,尤其是科普類教育。
2.社區化導致中老年人接觸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局域性、同齡性,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新網絡媒體的發展給話題傳播帶來的快速影響,從而使得社區群體可能成為迷信、反智、謠言等集散地
現如今,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普及,中老年人正逐漸成為微信的活躍用戶。據2016年微信官方后臺的統計,中老年人每日發送微信消息次數達44次。與此同時,他們也正在成為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轉發大戶。調查顯示,每個月轉發五條以上謠言的用戶,80%都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朋友圈被這些內容充斥著,諸如“轉基因有毒”“食物相生相克”“日本核輻射海鮮致癌”之類的消息。這些謠言雖經多次辟謠,但一些中老年人仍舊是它們的擁躉,頻繁轉發,仿佛生活里處處充滿著危機,如前幾年著名的搶鹽風波。雖然這里面有各類因素,但是很大一部分就與中老年人本身教育程度低下,而且缺乏繼續教育、辨別能力和相應的科學知識有關。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去改變他們對外界信息接收、加工、處理的這一套機制。然而中老年人的固有思維方式是在以前多年的經歷中逐漸形成的,已經自成一個閉環的體系,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改變十分困難。簡單地說,強制性的說教效果有限。但是,科普劇是由他們自己編劇并表演,在過程中去自發地尋找相關的科普知識,效果一定會好很多。
3.中老年人對科普知識的渴望
根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中國老年大學(學校)已經發展到約6萬所。據教育部日前發布的統計數字,目前,有700多萬老年人在老年大學等機構學習,4560多萬人次群眾參與各類學習活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原則上至少應有一所老年大學,50%的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學校,30%的行政村(居委會)建有老年學習點,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相對于一座難求的老年大學,如果輔助以社區小集體小范圍的科普劇創作加表演的形式,一定能以更加生動、活潑的內容吸引中老年人來參加。
二、科普劇走入社區操作的可行性
當然,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讓本來缺乏戲劇知識和科技知識的中老年人來進行科普劇的創作和表演,現實嗎?確實,困難重重。但是,科普劇有它獨有的特點,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劇”,它對劇本、對舞臺、對表演要求不是那么高,使得我們完全有能力去克服這些困難。
從劇本創作的角度,科普劇比一般的其他戲劇容易和簡單多了。科普劇的核心仍然是劇,科普是定語,但是,針對老年人群體,科普的比重可以更加大些。在進行科普劇創作之前,只需要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的戲劇常識,學會一些基本的戲劇創作技巧。相對于真正的戲劇創作而言,科普劇因為結合了科學知識點,只是把劇當成了平臺,普及和宣揚科普知識才是重點,因此,劇本的創作不比那些傳統劇目,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明顯要低,而對科普知識的中心點基本占到了50%左右。另外,科普劇和其他舞臺劇的選題相比有其特點:科普劇的選題不是首先構思劇,找一個知識點往里裝,而是首先選擇需要普及的知識點,然再圍繞著知識點去構思故事,展現其戲劇性。比如,結合中老年人群的特點,他們對生命、健康這些問題感興趣,就可以引導他們選擇這類主題的劇本選題進行創作,像醫學方面的科普常識,心腦血管等老年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等,這也能很形象直觀地打破一些不良商販推銷能治百病的無效藥品的欺騙性。在他們創作劇本的過程中,自發地尋找大量的相關知識,需要去咨詢相關的專業人士等等,這樣,最起碼這些主創人員和表演人員自己就已經擺脫了該類科普知識的貧乏,而且,根據圈內普及規律,自己的同齡人應該更有說服力。
從科普劇的舞臺要求,結合社區的特殊性,完成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城市廣場、居民小區、街頭巷尾,是社區群眾休閑、娛樂、健身的重要場所。我國當前的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活動方式有群眾自發進行的,也有在相關部門組織下開展的,有分散的,也有集中的。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吸引力、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以弘揚主旋律為基本內容的群眾文化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成為目前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為社區居民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時也陶冶了居民的道德情操。為開展好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各個社區已經培養了一支群眾文化業余骨干力量。如作者所在地長沙,據簡單的走訪和調查,每個社區至少有一支或以上的舞蹈隊,人數在20人左右,并且每個社區都具有自己的活動場地,而且一些公園、體育場館等也都對市民免費舉辦文化節,包括社區廚藝爭霸賽、社區達人秀、生活知識有獎問答、現場免費品嘗派發互動、愛心義賣環節、綠色環保進社區、過期產品回收、趣味娛樂互動游戲、露天免費電影等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社區文藝表演隊伍具有非常巨大的演出土壤和基礎,這就是科普劇表演的主力軍。雖然一般舞臺劇的形式,如話劇、音樂劇、戲曲、歌舞劇、皮影戲、木偶劇、人偶劇、啞劇等等,對舞臺、道具、燈光等專業性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而科普劇則更加傾向于科普性,體現為簡單的獨幕劇或者街頭劇都可以,所以對舞臺的要求低很多。因此,我們應在充分借鑒和使用已有的舞臺劇形式的基礎上,不拘一格,大膽創新,讓科普劇的表演更富有藝術性、娛樂性和時代氣息,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更加暢達地達到傳播科學的目的。
由此可見,社區群眾文化對于社會和諧構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社區群眾文化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在廣大社區群眾急切需要科普知識的今天,在有著豐富社區文化活動基礎的今天,在社區文藝演出日益活躍的今天,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的今天,讓原本屬于中小學生的科普劇走入社區,更加貼近中老年人的生活,并充分利用社區的優勢,為社區群眾提供一種有意義的活動方式,使社區群眾尤其是中老年人能夠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其中,獲得自身科學素養的提高,同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真正做到普及科學知識、學習與娛樂共存。
參考文獻:
[1]倪曉春.淺談科普劇是如何提升科技館的創新能力[J].科技與創新, 2017(5):38.
[2]劉春麗.如何開展社區群眾文化活動[J] .群文天地,2012(6):27.
作者簡介:劉培 (1968.4—),男,漢族,湖南長沙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互聯網技術、高科技裝備在群眾文化活動和教育培訓中的意義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