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玉華
[中圖分類號]G622?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7-0058-01
教學是教學者精心設計的,外在于學習者的一套支持內部學習過程的事件。與此相關聯的,便是教學設計,對這套事件的設計,通過設計這套事件,促進和實現學生內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提煉。在明確學生起點和學習目標任務之后,促進學生順利地從起點走向目標達成的這套事件起著輔助學習的作用,我們把它們叫作“支架”。優秀的語文教師,在一般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之上,最見功底的是“支架”的設計和操作。
在一堂優質課上,授課老師除了一般設計上有的要素之外,大量提供的便是資料。比如教授《匆匆》一課時,在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形式、賞析意境時,提供了3份資料;在主旨探求,理解作者的“思想”時,竟提供了4份資料。資料占據了整個設計內容的五成以上,這是一種極為大膽的設計和創舉,成為推進教學活動最為直接有效和最為主要的支架,支撐了整個語文課堂。
這些資料,從內容上似乎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知識性資料。比如關于通感、比喻、擬人、排比、反復等修辭及應用,關于作者人生閱歷、心路歷程以及寫作背景的介紹,這些都帶給了學生豐富的知識。另一類便是他人的品評文章。如吳周文先生的《春的贊歌——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楊昌江先生《工筆畫,朱自清的散文藝術》等賞析片段。
實際上,支架式教學在國外已流行了多年,近年來在我國語文界悄然興起。它融合了多種教學理論,譬如情境教學、合作教學、最近發展區模式等,以理論整合為特征,以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旨歸。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內在潛力,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將知識高效度、高力度地傳授給學生,最終作用于學生的語言發展和語文能力的提升。
支架式教學的教學環節如下:(1)搭好支架——圍繞學習主題,按照“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如,這堂優質課以朱自清的《春》為教學主題,提供與教學相關聯的、與課文《匆匆》“最近發展區”密切相關的資料作為支撐內部的架構。(2)進入學習情境——這又是情境教學理論的重要一環。讓學生帶著一定的問題進入教學情境。(3)獨立探求環節——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探索問題情境中所蘊涵的文本意義,提煉出問題的實質,努力解決問題。(4)團結協作學習——這是合作學習的理論模式。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比較全面、有效的理解,完成語文教學的意義構建。(5)注重教學評價——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檢查是否完成了對所學知識內容的意義建構。
明確教學目標,圍繞著這個教學目標而設計。這個目標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為出發點,并且能夠促進學生構建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告知學生即將達到的目標,給學生提供一個方向與評價的標準,即上完這一堂課我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和收獲到哪些新的知識,對自己是一個怎么樣的提升。語文教學中的“支架”設計,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去向著新的目標出發,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與學習能力。語文支架式教學就是要在語文教師的經驗基礎之上嫁接理論科學的策略,要想將這一模式真正地為教師所用,為學生所適,是要按照一定的準則與要求來促成的。
支架式教學的環節設計始終不能離開它的核心價值,即通過搭建支撐框架輔助學習,讓學生逐步獲得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是少不了的。在這堂優質課中,課堂上呈現的教學資料的聚焦點在哪兒,如何有效、適時地呈現資料,如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小組協作,如何來評價教與學兩個方面的效果等等,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地探討和深入。更為迫切的是,既然倡導文本的細讀,如何把支架設計的理論落在教學的一個點上顯得尤為重要。否則的話,整個語文課堂就會變得“花里胡哨”,可能淪為一種“雜耍”,只是表面上的熱鬧,實質上收效甚微。支架式教學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較為科學的教學模式。語文支架式教學是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活動的運用。語文教師通過尋找“支架”、搭建“支架”、撤離“支架”這一過程不斷對學生進行引導,調節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有效學習,最終在模式指導下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