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第一鋼琴奏鳴曲》Op.3/121是鮑里斯·季先科(Бориса тищенко)代表作品之一,基本素材創作于1957年。作曲家不僅在傳統的音樂創作基礎上大膽融入了爵士元素、中心音技術等現代創作手法,作品規模宏大、高潮迭起,甚至具有交響樂的思維特質。本文著重研究了《第一鋼琴奏鳴曲》Op.3/121的音樂結構、創作技法等問題。
【關鍵詞】季先科;鋼琴奏鳴曲;音樂創作;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創作背景
Б·季先科《第一鋼琴奏鳴曲》是獻給他的恩師——肖斯塔科維奇的一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鋼琴奏鳴曲卻擁有了一部交響樂的篇幅,樂曲全長約為40分鐘。“它所具有的交響樂的靈魂,不單單體現在史詩般宏大的規模上,也擁有推進的流動物質以及豐滿的質感組織,這一切使它成為仿佛在抒情交響樂畫布上編織的奏鳴曲。”作品的第一樂章是傳統意義上的奏鳴曲式,主題部分是開放性的樂段結構,其它樂章的結構則相對比較自由。整體音樂風格和主題結構結合了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第七和第八號交響曲的主題進行創作,因此,該作品深深地烙上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印記。
二、作品分析及其演奏方法
(一)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是一個傳統的快板奏鳴曲式,包括呈示部(第1-122小節)、展開部(第123-229小節)和再現部(第230-380小節)三個部分。樂曲開頭是一段沉穩、強勁的引子(第1-17小節),速度為四分音符等于100(見譜例1)。
主部主題(快板)與引子形成鮮明對比,從樂曲的整體演奏效果中可以看出,該主題是作曲家有意嘗試模仿管弦樂中木管樂器的音色,在高音區演奏出輕快的音樂形象。Г.Овсянкина指出“這是與肖斯塔科維奇作品相似的主題,”。這一主題從第一個音符開始就需要毫無保留地演奏出明亮的有爆發力的效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展開部(123小節)之后,對音符清晰質感的把握以及對音符時值平均分配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導師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樂的影響。
在分析作品的同時可以發現,作曲家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吝嗇地隱藏他的才華,“極其縝密的音樂紋理和強大的動力使得作品高潮不斷。”他在作品之后的部分并沒有摒棄這一點,Б·季先科在最開始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還是一個年輕氣盛的男子,在作曲家完成這部作品時已經中年,這個年紀他更沒有必要去抑制自己對音樂的渴望和創作的熱情,因此演奏者更應竭盡全力演奏發揮第一樂章。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的曲風融合了拉格泰姆,這一風格流派起源于爵士音樂(見譜例2)。“左手裝飾音的低音模仿爵士音樂中‘流浪低音”,裝飾音的低音這種樂曲風格Б·季先科在之后的第十一鋼琴奏鳴曲中也有涉及,通過高度相似的主題激烈尖銳地碰撞形成了鮮明的切分音節奏和不協和的和聲效果。所有的切分音、連音線以及跳音在這個樂章的所有主題中應該演奏的完全一樣,且在最細微的踏板的襯托下應保證干凈的效果。第二樂章的結構和傳統的奏鳴回旋曲的結構有著相似之處,在第68小節的主題中,作曲家用最簡單原始的旋律材料來刻意的吸引聽眾,這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創作方法,這種方式在他的第四和第五鋼琴奏鳴曲的主題中也有運用。
樂曲的中央插部的特點是對主部的展開,為了在接下來的樂曲中展現各種不同的形式,如219小節,在樂章開頭裝飾音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到四個音。作曲家非常的細致地在音樂運動中不時減少或增加四分之一的旋律,從而幾乎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原有周期性的副部舞蹈主題,使樂曲更富有意外性和動感。
(三)第三樂章
該樂章為典型的變奏曲式:A(1-16)+A1(17-32)+A2(33-47)+A3(48-65)。作曲家在上方聲部做出的諸多改變的主要方法為改變速度,這一逐漸減少變化持續時間的原理是季先科式的變化基礎之一,他反復在他的作品中運用,例如第一個變化在17至32小節上方聲部八分音符的變化,第二個變化在33至49小節八分音符和三連音的變化,第三個是50至65小節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的變化,第四:99至114小節三連音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變化以及第五個115至131小節三十二分音符的變化。如此可以看出Б·季先科對減少變化持續時間的青睞。
(四)第四樂章
在中心音主題(見譜例3)和它的簡潔單音行軍伴奏的主題是八度對位的情況下,應該盡量保證目前在演奏的主題在聽覺上不丟失。
出現在第106小節處的變異主題動機值得關注,排列的八分音符在某種程度上簡化了同音的感覺,讓人想起了俄羅斯起源流派的主題。
在462-469小節有一些奇怪音響效果的和弦主題分布在鍵盤的各個區域內,聲音的各個組成部分相距若干八度。經過之前主題動機的再現最終在重低音區A小調主音上結束。
三、結論
鮑里斯·季先科的《第一鋼琴奏鳴曲》氣勢恢宏、跌宕起伏,技法新穎,可以說是20世紀俄羅斯鋼琴史上的一座豐碑。如果把第一樂章比作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主題合集,那么其它每一個樂章都擁有一個單一的主題形象呈現。第二樂章是激烈的諧謔曲,像是從哈哈鏡中展現出來的拉格泰姆和狐步舞曲,有著滑稽怪誕的形態。第三樂章則是相對靜止的慢板,體現一個堅貞永恒毫無生氣的冰凍的形象。第四樂章為進行曲,展現熱情的生活。目前很多俄羅斯甚至歐美的鋼琴家都將該作品作為音樂會上的演奏曲目,不斷挑戰極限的同時,更展現了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湛的技藝。
參考文獻
[1]Кузнецов И.,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полифонии ХХ век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МГК им.П.И.Чайковского,М.:НТЦ ?Консерватория?,1994.
[2]Г.Овсянкина,Фортепианные сонаты Бориса Тищенко,М.,2001,стр.17.
[3]Бялик М.,Борис Тищенко,Музыка России,М.,Сов. композитор,1982,вып.4.
[4]Овсянкина Г.,Фортепианные сонаты Бориса Тищенко,М.,2001,стр.20.
作者簡介:吳迪(1992—),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生,南昌工程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鋼琴表演藝術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