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吹奏技術服務于人的情感表達,情感的豐富主要靠后天的培養;后天的努力既要有實踐,更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我們認真演奏和研究哲學、美學、心理學、文學及更多的姊妹藝術,通過演奏開闊我們的藝術視野,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這些均屬于人文科學的范疇。由此可見,在嗩吶吹奏中所體現出的應該是藝術、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人類三大文化的完美結合。本文從吹奏技術、教學方法的角度尋求嗩吶技能發展的客觀規律及科學方法。
【關鍵詞】嗩吶;演奏;技能;現在;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14 【文獻標識碼】A
嗩吶吹奏是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學科,透過其藝術形式外表可以發現,促使嗩吶吹奏向前發展的內在因素,就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而嗩吶吹奏技術問題恰恰是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在把握嗩吶吹奏技術的過程中,離不開人體對樂器的控制,更離不開人體用力,而用力又是為了讓樂器更合理地振動,發出優美的聲音。這一系列的連帶關系在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醫學中的人體生理、人體解剖,物理學中的聲學、力學等各類學科。
一、談技巧角度看嗩吶演奏技能的現狀與發展
1949年之前嗩吶是沒有創作曲目和獨奏曲目的,一個樂器曲目的多寡和技藝的高下往往是衡量這個器樂形式的標準。為了使嗩吶的曲目豐富,并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藝人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從我國的戲曲和流行于各地的民歌、說唱音樂以及其他器樂藝術形式中吸收優秀曲目和素材,借鑒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使自己迅速發展了起來。在這些音樂種類中,我國的器樂曲大多受聲樂體裁的影響,嗩吶音樂則表現的更為明顯。
豐富的嗩吶演奏技法并不是歷來就有的,通過我國的嗩吶演奏者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總結才演變成的。在這個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嗩吶的演奏技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嗩吶新的演奏技法的出現,是對嗩吶演奏技術的豐富和發展,而不能忽視了老的技法的學習。二者和而用之,會極大地豐富嗩吶的表現力,從而使嗩吶的藝術價值得到提高。
二、從科研角度看嗩吶演奏技能的現狀與迅速發展
從教學角度看,演奏藝術更傾向于感性思維。所以“口傳心授”式的教學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并取得輝煌成就。但從藝術的本質來講,決不能僅僅局限于感性,更須要理性地去把握它。如果演奏者在演奏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技術性難題的解決就會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演奏者演奏只具有單純的模仿能力,而缺少新型的求知能力和再造能力。它的危害不單純體現在解決技術障礙的問題上,更容易使人形成錯誤的思維方式。而一種思維方式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或下一代,也可能是整個民族。評價一個演奏者的演奏成績,分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方式。這個問題既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關鍵的。其實,演奏任何樂器,都需要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只是因為樂器的不同、演奏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側重。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應把握這一原則,尤其是從事嗩吶演奏的表演者,更應注意引導演奏者在把握感性思維的基礎上,把握理性思維。所以我們在加強專業訓練的同時,更要注意加強科學理論的學習,使我們對演奏技術的把握從“偶然”轉向“必然”。
從科研的角度來講,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演奏、演唱理論都有了迅速的發展,在實踐中為奏、唱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但仍不盡人意。到目前為止,聲樂、管樂理論中仍存在著某種混亂現象,如長達幾百年的"呼吸法"之爭就是問題之一。通過分析發現,造成混亂的原因仍然是由于這種單一的感性思維方式所致,奏、唱者們都是站在個人的實踐角度來觀察事物,缺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和宏觀的把握,從而得出片面的結論,或在演奏中脫離實際情況不加思考地照搬照抄。為了盡可能減少嗩吶吹奏中的障礙,我們大家應共同去做“正本清源“的工作,盡可能地認清吹奏呼吸的本質及內在規律,清除認識上的誤區。我們在演奏中到底是應重視經驗,還是應重視理論?這個問題早在19世紀的歐洲兩大聲樂流派蘭佩蒂學派(重經驗)和加西亞學派(重科學)的發展中就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由于各自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當時是很難判斷誰是誰非。但現在我們看來,二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視經驗而忽略科學理論,就會在演奏上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很難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更不可能使我們的教育形成完備而科學的理論體系,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方法也無法形成文獻資料而流傳下來。
反之,我們只重理論忽略經驗,這樣理論也會變成一句空話,因為科學的發展脫離不開實踐的基礎。所以說,感性與理性是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的兩大階段,感性在前,理性在后,二者不可顛倒。它們都有其各自的功能,科學理論是方向性的宏觀把握,而感性經驗是語言無法表達清楚的細微體驗。只有宏觀把握的正確性,才能達到微觀把握的準確性。從這一角度講,理性在前,感性在后。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關系,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