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趙艷林
[摘 要]韓非子寓言故事中,最精彩的莫過于嘲笑愚人滑稽故事的社會寓言。而“宋人”愚人和“鄭人”愚人是韓非子社會寓言的兩大愚人群體,其形象大致分為死守教條、頑固自大、鄙陋無知三種。這兩大群體作為韓非子批判的靶子,主要源于其國勢地位和文化底蘊(yùn)等社會歷史原因。
[關(guān) 鍵 詞]韓非子;社會寓言;愚人群體
[中圖分類號]I24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6-0138-02
“寓言”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也)他人。十言九信者,為假托外人論說之也。”由此可見,“寓言”一詞,指的是借其他事物或事理以寄托本意的一種表達(dá)方式或修辭手法,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未成為獨(dú)立的文章體裁。
在先秦諸子的散文或歷史散文中,《莊子》《列子》《呂氏春秋》《戰(zhàn)國策》等作品中都零星地分散寓言故事,是充當(dāng)說理的一種手段或敘事的一部分。直到韓非子時,才開始有意識有系統(tǒng)地收集、整理、創(chuàng)作,并且分門別類編輯各種形式的寓言故事集,他的《內(nèi)外儲說》(207則)和《說林》(68則)便是兩本寓言專著。據(jù)統(tǒng)計,韓非子寓言共計388則,除去重現(xiàn)以及一事兩記甚至三記標(biāo)出“一曰”的41則,還剩下347則。這些寓言故事的來源主要有三個: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話、民間故事;加工和改造歷史故事;直接創(chuàng)作。這些來源幾乎包括了先秦寓言來源的各種渠道,而各種題材的故事中,最精彩的莫過于那些嘲笑愚人的滑稽故事和帶有箴誡性質(zhì)的民間傳說。其中人物大都無名無姓,只稱“有人”“某人”“宋人”“鄭人”等。故事情節(jié)基本出于虛構(gòu),或者經(jīng)過夸張變形。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再現(xiàn)生活的圖像,而是有意識地為某種觀點(diǎn)尋找感性的外衣。因此,它們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尖銳的諷刺性,是理性和形象的統(tǒng)一。為了區(qū)別一般的歷史故事,通常把這一類稱為社會寓言。
1.先秦寓言為了能生動形象地說理,作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既有辛辣的嘲諷,又有善意的規(guī)勸,哲理深刻,妙趣橫生。愚人,便是這些寓言中惹人注目的特殊人物。先秦諸子寓言中有一大批愚人形象,如《莊子·秋水》中的“邯鄲學(xué)步”,燕國壽陵人學(xué)趙人走路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后爬著回家;《孟子·公孫丑上》的“揠苗助長”,宋人把莊稼一棵棵拔高,還自以為聰明。《韓非子》中也有很多關(guān)于愚人的寓言。愚人的形象,就像被放大的錯誤的載體和集合。綜觀先秦寓言中的愚人,要么無明確國籍,有國籍者則以宋人居多,其次是鄭人、楚人、齊人、衛(wèi)人、魯人。
在韓非子的這些社會寓言中,既有對先秦寓言的繼承,又有發(fā)展。繼承表現(xiàn)在“宋人”愚人群體的出現(xiàn);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新的愚人群體,主要是“鄭人”。在《莊子》之前,先秦散文中的愚人幾乎都是宋人,不僅百姓愚蠢,國君也愚蠢,甚至連動物亦不例外(如《莊子·齊物論·狙公養(yǎng)狙》)。韓非子社會寓言中涉及宋人愚人的就有八則,分別是:“宋有富人”(《說難》)“三十年成一葉”“宋人服喪”(《內(nèi)儲說上》)“宋人治書”“宋有少者欲效善”(《外儲說左上》)“宋人有酤酒者”(《外儲說右上》)“守株待兔”“宋襄公與楚人戰(zhàn)”(《五蠹》)。《韓非子》中的鄭人愚人的寓言有九則,分別是:“鄭人爭年”“卜妻為褲”“得車軛者”“卜妻飲鱉”“鄭人買履”“屈公畏敵”“買櫝還珠”(《外儲說左上》)“智子疑鄰”(《說林下》)“鄭人賣豚”(《外儲說左下》)。其中,“智子疑鄰”在《說難》中作宋人,在《說林》中作鄭人,這些鄭人愚人形象的塑造是很豐滿的。像“買櫝還珠”“鄭人買履”等至今仍作為成語流傳。另外還有一些關(guān)于齊人愚人、魯人愚人的寓言,但是相對來說比較少,并未形成群體。
這十七則“宋人”愚人群體和“鄭人”愚人群體的社會寓言,根據(jù)各自的不同表現(xiàn),又可以分為三類:死守教條者、頑固自大者、鄙陋無知者。
(1)死守教條者。這種愚人迂腐頑固,本本主義。如“宋人治書”中的書呆子,看到書上說“紳之束之”,便用雙重腰帶纏住自己的腰,別人問他,還說“書言之,故然”。不僅是迂腐,還煞有介事,不知悔改;“宋襄公與楚人戰(zhàn)”的宋襄公更是死守禮義,最終落個國破身亡的下場。這一類人大多是書呆子,固執(zhí)己見,不關(guān)注客觀事物的變化,不知道理論聯(lián)系實(shí)際。
(2)頑固自大者。這種愚人重名輕實(shí),還自以為聰明,做無用功。如“鄭人爭年”中的兩人,比誰的年齡大,做沒有意義的爭論,“訟此而不絕,以后息者為勝耳”,如此重視外在形式并樂此不疲;再如“買櫝還珠”的鄭人,只看中了盒子的美觀,而忽視了實(shí)際的珠子的寶貴,不正是拘泥于形式的代筆嗎?這一類人因缺乏見識,重視外在的形式而忽視內(nèi)在的本質(zhì),還喜歡賣弄小聰明,自以為是,以至于得不償失。
(3)鄙陋無知者。這種愚人,遇事不動腦筋,往往因?yàn)楣侣崖劇⒂字蔁o知做了蠢事。最著名的是故事“守株待兔”,那個日日等待兔子來撞死的宋人得了一次便宜,便做起了白日夢,以為不付出就可以有收獲;“卜妻為褲”和“卜妻飲鱉”的故事,講的都是鄭國卜子之妻的。前者寫卜妻因丈夫說要把新褲做成舊褲的樣子,便毀新褲,令如舊褲。后者寫卜妻買了甲魚,過江時以為甲魚口渴,便放它去喝水,結(jié)果甲魚跑掉了。這類人往往因?yàn)橐娮R淺薄、不動腦筋、幼稚無知做出傻事,是智力不及顯得天真可笑。
2.不管是“宋人”還是“鄭人”,只是寓言故事的主人公,但是為什么韓非子用來說理的寓言這么重視國籍,并且總是諷刺嘲笑這兩國人?
(1)宋人因何被嘲為愚人?
宋人不姓姬。武王伐紂后第一次大分封,姬姓之國封40人,其他兄弟之國15人。據(jù)《左傳》記載,周公東征后,又一次大規(guī)模分封,誅滅武庚、管、蔡之后,便將他們所轄的殷遺民一分為二,一部分分給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他滅商后投降周人,武庚叛亂也未參加),地處商丘,國號宋。《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中也有記載:“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遺民甚愛戴之。”可見,宋是原殷商畿內(nèi)的一部分,老百姓有很多是殷遺民,是亡國奴,受到姬姓國也就是周人的嘲諷。加之公元前286年,宋又為齊所滅,宋人再次淪為亡國奴,更被人瞧不起。因此,在韓非子之前,“宋人”已經(jīng)是愚人的代名詞了。
宋保留商的文化禮儀最多。《漢書·地理志》記宋俗云:“其民有先王之遺風(fēng),厚重多君子。”蓋戰(zhàn)國習(xí)俗輕薄譎詐,視重厚之人為愚。商文化雖發(fā)達(dá),但與新的周文化相比,顯得迂腐不合時宜,到了韓非子的時代,群雄逐鹿,更是重視實(shí)用,而宋人的死守教條、迂腐呆板便成了韓非子批判的對象。韓非子繼承了前人的“宋人愚人”的思想,加之宋人的守禮迂腐更加為韓非子批判。事實(shí)上,宋是禮儀之邦,把他們作為愚人是社會歷史原因所致。
(2)鄭人因何被嘲為愚人?
鄭人也是亡國奴。韓非子逝世前的公元前230年,鄭、衛(wèi)、魯?shù)葒謩e為韓、魏、楚所滅。據(jù)《史記·鄭世家第十二》記載:“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并其國。”鄭人、魯人、衛(wèi)人作為愚人,也有他們作為亡國奴的原因。可見,就亡國奴自然受歧視這一點(diǎn)來說,宋人是愚人的正宗,其余則是他的派生。韓非子之前也有以“鄭人”愚人作為主人公的,但是很少。而韓非子塑造的鄭愚人形象很豐滿,魯人、衛(wèi)人等倒不是很多。同樣是亡國奴,為什么韓非偏偏喜歡嘲笑鄭人呢?
鄭人拘泥于形式而忽視實(shí)際是韓非思想批判的靶子。在先秦寓言里,鄭人是拘泥不化的代表。如《苻子》故事中的“鄭人逃暑”,鄭人白天在樹蔭下避暑,不斷跟著樹影挪動,晚上還拘泥于白天的經(jīng)驗(yàn),跟著月光下的樹影挪動,衣服全被露水打濕了。而韓非子的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正是針對現(xiàn)實(shí)問題,重視實(shí)用價值,堅決反對迷信書本、崇拜教條的本本主義者。鄭人墨守成規(guī),重名輕實(shí),喜歡按規(guī)矩辦事,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和名稱。這正是墨家、名家學(xué)說的特點(diǎn),代表人物就是墨子。而韓非子對墨子的部分觀點(diǎn)是一再批評的。并且“鄭人爭年”“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等都集中于《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而這篇文章正是比較集中批判墨子觀點(diǎn)的。
可見,以“宋人”“鄭人”作為嘲諷對象,是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不僅跟宋國和鄭國的國勢地位有關(guān),還與這些諸侯國的文化底蘊(yùn)有關(guān)。
3.韓非子所處的時代譎詐薄禮、弱肉強(qiáng)食,他作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寓言包含著對社會的批判、人性的弱點(diǎn)的反思。韓非子的那些嘲笑愚人的滑稽故事和帶有箴誡性質(zhì)的社會寓言最為精彩。而“宋人”愚人和“鄭人”愚人作為韓非子的兩個寓言人物群體,有著特殊的社會歷史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寓言主要屬于教育和諷刺結(jié)合的藝術(shù)。教育須通過巧妙的諷刺來實(shí)現(xiàn),不然就會成為概念的化身;而諷刺須蘊(yùn)含有益的教誨,不然就會流于庸俗的玩笑。而韓非子的寓言大都兩者兼?zhèn)洌瑢Ξ?dāng)時社會的種種丑惡現(xiàn)象進(jìn)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因此對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
參考文獻(xiàn):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楊樹達(dá).積微居小學(xué)金石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楊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5]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公木.先秦寓言概論[M].濟(jì)南:齊魯書社,1984.
[7]譚家健. 《韓非子》寓言故事的特色[J].河北學(xué)刊,1986(1).
[8]湯力偉.先秦寓言中愚人形象分類及宋人居多的原因[J]. 湘潭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