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美聲唱法中雖然分為不同學派,但面罩唱法作為汲取意大利美聲唱法靈魂與精髓的一種演唱方式一直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青睞。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歌唱方式,意大利美聲唱法中的面罩唱法訓練是聲樂學習者和美聲演唱者重點學習及研究的內容。本文針對面罩唱法這一獨具特色的歌唱方式的發展、特點、國內現狀及優勢進行闡述,并探討面罩唱法的訓練方式與技巧,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為廣大聲樂學習者及演唱者提供一定的啟發與幫助。
【關鍵詞】意大利美聲唱法;面罩唱法;訓練方式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聲樂作為一種對學習者先天條件及后天技巧練習都有較高要求的藝術學習內容,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并采取科學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意大利美聲唱法作為聲樂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的面罩唱法更需要學習者對其發展、特點、訓練方式有較深入的研究理解,才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面罩唱法概述
(一)面罩唱法的特點
美聲唱法源自意大利,20世紀初傳入我國。[1]面罩唱法是19世紀后半期由波蘭男高音歌唱家雷斯克首創的,這種演唱方式所發出的聲音較為集中、靠前,而且更為明亮。面罩唱法作為美聲唱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在后來聲樂技術的發展及音樂科學體系的不斷完善下逐漸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面罩唱法在意大利美聲唱法中能夠獨樹一幟且經久不衰的被學習傳承下來,得益于它獨特的發聲特點與方式。面罩唱法具有使演唱者的歌聲更加清晰、靈活、富有穿透力的特點,而且經過面罩唱法的處理,可以使聲區和音色統一,在唱弱聲的時候利用面罩唱法十分具有優勢。面罩唱法歌唱中,演唱者可以通過更加協調的器官運用發出優美的歌唱,這種唱法發出的聲音更具有流暢、圓潤的特點,而不會帶有拼湊的零碎感。
(二)面罩唱法在我國的現狀
自20世紀初意大利美聲唱法中的面罩唱法傳入我國,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本土化學習與傳播。當時的面罩唱法訓練教學中著重強調面罩、深呼吸、保持距離這三點技巧方式,但由于歷史變遷與文化隔閡及審美差異等原因,美聲中的面罩唱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并未被我國人民所接受,直至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再受到關注。直至近幾年,由于中國聲樂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新聞報道及學術交流的推動下,我國聲樂界及聲樂教育者認識到面罩唱法的重要性,面罩唱法的學習、訓練、討論在我國聲樂界獲得了全新的關注與推崇。
二、意大利美聲唱法中面罩唱法的優勢
(一)面罩唱法符合美聲唱法中的美學原則
通過對面罩唱法的了解我們可以得知面罩唱法在美聲唱法中具有相當的優勢,其一是這種唱法更符合美學原則。所謂意大利美聲唱法中的美學原則是指聲音的輕巧、自然、連貫、統一。在意大利美聲歌唱表演中對聲音的穿透力和持久性要求都很高,很多歌劇演唱要求表演者進行長達兩三個小時的持續演唱,這就對氣息支持、聲區統一有較高要求。而面罩唱法講究聲音的靈動、穿透力、連貫性、強調的是氣息支持而非嗓子或胸部用力,這種發聲方式很符合美聲唱法中的美學原則。
(二)面罩唱法更具發聲科學性
在意大利美聲唱法誕生至今的300多年中,美聲唱法隨著科技與音樂歷史的進步在不斷推陳出新,走向更加科學且具有藝術美學層次的方向。面罩唱法強調面罩的共鳴,也就是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在訓練和演唱中尤為強調氣息的支持,這種發聲方式與我國傳統民族唱法中強調的用丹田氣發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失去面罩共鳴的意大利美聲唱法是具有缺陷的。連帕瓦羅蒂也認為“口咽共鳴適當打開的基礎上把聲音集中在面部共鳴盒子里”是必要的。[2]可見,面罩唱法是受到意大利世界級聲樂藝術家實踐驗證過的美聲唱法,是意大利美聲唱法的精髓。
三、面罩唱法訓練方法
面罩唱法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作為意大利美聲傳統唱法之一,面罩唱法需要系統的訓練安排、科學的訓練手段、嚴格的訓練要求多項方法,才能更好的實現面罩唱法的學習。
(一)面罩唱法中的呼吸訓練
作為聲樂技巧訓練中的重要基礎技巧之一,呼吸支持是面罩唱法訓練的基礎,是歌唱技巧中的關鍵。針對初學者的呼吸訓練,面罩唱法要求學習者練習時需先保持身體直立、兩腳分開、兩手交叉放于頸后,口鼻共用進行呼氣和吸氣的同時進行身體下蹲是訓練的重點之一。同時,在練習中應保持后背挺直以及腰周圍的膨脹感。上下牙齒對齊進行吐氣時要注意氣息的均勻,氣息吐盡后需要迅速起身同時利用鼻子進行呼吸。這樣持續半個月,每天20分鐘的呼吸練習,可以提升練習者的呼吸技巧。在進行呼吸訓練中,練習者需要注意這樣三個關鍵點:第一是面罩集中點的準確性;第二是訓練中要注意氣息要下沉至丹田處;第三是練習中注意胸腔的吸開。通過以上說明的這種循環往復的練習,可達到提升利用面罩演唱時演唱者對于氣息的控制力,提高腹部的壓力感,同時也能鍛煉聲帶,防止由于錯誤聲音訓練及演唱方式對聲帶造成損傷。在進行呼吸訓練中,練習者還應該注意在基本功較為扎實后要注意體會聲音與氣息的脫離,聲音需要通過氣息的支持產生一種高高在上的狀態,這就要求訓練中注意體會面罩聲音的集中點,體會如何將有形的胸腔變成無形的感覺。面罩唱法中的呼吸練習其目的是為聲區和混聲訓練打好基礎。只有在呼吸訓練中游刃有余打下堅實基礎,在后面進行中低聲區訓練中才能取得更快的進步。
(二)面罩唱法中的中低聲區訓練
中低聲區訓練是實現面罩共鳴的關鍵,如果不對于這一訓練進行嚴格的執行,那將無法實現面罩唱法中的混聲訓練和聲區轉換,面罩唱法也就無法被實現。男女高音中a至c1的范圍都屬于中低聲區的音域。[3]這一音域要求演唱者的真聲比例更大,這使演唱者想發出具有高質量的聲音較為困難。而面罩唱法中對于中低聲區的訓練強調的是要像打地基一樣進行訓練,基礎牢固,才能更好的實現演唱表達。對于真聲訓練,需要注意氣息的有力支持和面罩共鳴集中點的準確,這兩方面需要平衡且共同進步和鍛煉。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對于聲音的要求是要以點帶面,用聲音的高位置集中為出發點,注意不可丟失氣息支持,不能丟掉點。因為氣息支持控制的是聲音是否圓潤、柔和、放松,而點則決定了聲音能否集中且具有穿透力。在進行中低音區訓練中,練習者要注意發聲時不能出現胸部憋悶、發緊,有這種狀態就說明訓練方式有誤或者練習強度過大,需要及時進行調整,否則會影響訓練效果。胸腔吸開與放松是訓練中需要重點注意的。我們需要了解,面罩唱法對于中低聲區的訓練其實質上是訓練學習者的基音共鳴,因為基音共鳴是演唱中獲得高泛音共鳴的頭聲的基礎,我們在進行聲樂技巧訓練時,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聲音中的高頻泛音。
(三)面罩唱法中的聲區轉換與混聲訓練
在意大利美聲唱法中的各種唱法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聲區的轉換,這是聲樂學習者不可回避的訓練問題。聲區的統一和過渡實際上是針對歌聲對音樂音域限度表達問題的研究。由于作曲家創作的作品通常具有較為寬廣的音域,而人的基本嗓音音域很難完成作曲家作品中的全部音域。要想更好地實現作品表達與效果,就需要在演唱時實現人聲音域由中音區向兩邊的擴展,這種擴展過程中還需保持音色的統一,保證聲音的和諧過渡,這就需要聲區轉換來實現。聲區轉換是美聲唱法中保持音區音色統一的關鍵。面罩唱法中的混聲方法可以很好的實現聲區轉換。可以說,混聲訓練是面罩唱法的精髓。面罩唱法中的“點”指的是聲音的焦點,也就是聲音集中處,而“面”是指聲音的擴散。[4]面罩唱法中的點是將聲音共鳴集中在兩眉之間。為使聲區統一,真聲與假聲的混合是歌唱訓練中必須有的。在混聲訓練前需要明確面罩唱法中真、假聲,泛音“點”,混聲“點”的概念,然后再進行練習。針對混聲訓練及聲區轉換方法的訓練,可以從三度練聲曲開始進行練習比較合適。混聲訓練作為真聲和假聲的結合,需要在呼吸訓練和中低聲區訓練的扎實基礎上進行。利用聽覺調整和感受練習中真假聲的比例是混聲訓練的技巧之一。混聲訓練中還應該注意擺脫胸聲和嗓子的勁兒,把握好“點”的基礎上注意聲音不要開大,避免演唱中聲音過重或者發緊現象的產生。在面罩唱法聲音訓練的整個過程中還應注意不斷地對聲音的表現力進行微調,以達到更好的發聲狀態。
四、結束語
作為意大利美聲唱法中的精髓與靈魂唱法,面罩唱法在美聲唱法發展史上始終受到各著名聲樂大師的認可。[5]面罩唱法訓練是對聲樂學習者呼吸技巧、聲區轉換技巧、音樂體會與感知能力的綜合訓練,在聲樂訓練與學習的道路上,只有通過更科學系統的方式進行面罩唱法訓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實現歌唱藝術更高層次的藝術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強.論中國美聲唱法的困境及對策[J].當代音樂, 2017(06):60-61
[2]鄧集勛.淺析意大利美聲唱法中的”面罩學派”和”喉頭學派”[J].當代音樂,2017(07):71-72.
[3]宋媛.女高音面罩唱法訓練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4]張文麗.淺談面罩共鳴與面罩唱法的區別[J].北方音樂,2014(12):53.
[5]付靖濤.關于聲樂演唱中的“共鳴”[J].當代音樂, 2016(13):40-41.
作者簡介:劉楊雪(1992—),女,漢族,湖北宜昌人,信陽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