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問”作為淮劇《祥林嫂》中的核心唱段,它位于整首劇目的結尾處,描述的是魯四老爺把祥林嫂趕出家門,祥林嫂內心充滿的了凄涼與絕望,在悲愴時倒在漫天飛雪的魯鎮街頭時的內心獨白。
在唱詞方面,袁連成富有詩意的白話形式有效的貼近了劇種人物的性格和氣質,在唱腔方面,趙震方作為主要創作,運用了極富魅力的“淮調”,鑼鼓的伴奏。形式上,變化雖然豐富靈動,但完整的結構,注重嚴謹,所以聽起來也是飽滿酣暢。本文從淮劇《祥林嫂·天問》的藝術特征,包括歷史、作詞、作曲和演唱,以此為基礎的情況下詳細的分析了該劇的相關藝術特征,希望通過該文引起大眾對淮劇的重視,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祥林嫂;淮劇;天問;唱腔;藝術特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20年代,中國有個比較偏僻的村鎮,叫作魯鎮,這是一個比較落后和封閉的地方,由于此地比較封閉,所以保留了許多封建的傳統和習俗。當地老百姓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等級觀念是十分的牢固,對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缺乏了解。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一些有識之士慢慢的在覺醒,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思想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們,反抗封建思想所帶來的壓迫。魯迅先生就是這群有識之士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舊社會的環境中長大,對中國的封建思想有著深刻的體會和研究。
在《祝福》文章中,魯迅先生深入解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現狀和特點,講述了封建社會給中國社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文章中的祥林嫂是個受盡封建禮俗迫害的農家婦女,表現出魯迅先生對封建思想的無情揭露。
一、淮劇《祥林嫂·天問》舞美設計
淮劇《祥林嫂·天問》根據淮劇的區域特點、現代人審美,在不違反原著所表達的內容上進行了創新,希望通過表演、唱腔等的創新,更加貼近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變化,讓祥林嫂這個形象深受蘇北地區老百姓的喜愛。
在舞臺舞美設計方面,淮劇《祥林嫂·天問》時刻把握著與時俱進,將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運用到舞臺燈光、音響效果上,以道具塑造整體完整的空間設計,讓人在演唱者的表演下身臨其境。
在演員表演方面,《祥林嫂·天問》的表演者是著名淮劇大師陳澄,她的演出傳承了淮劇的精髓,在聲腔的發聲方面字正腔圓,聲音寬厚,保留了淮劇老淮調的演唱特征。同時,她對于整個的舞臺的把握非常充分,節奏由慢到快,漸漸達到高潮部分,扣人心弦,將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表演得非常真實,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二、淮劇《祥林嫂·天問》表演內涵
(一)淮劇《祥林嫂·天問》的唱詞文化
在淮劇《祥林嫂》中,其中“天問”唱腔是整個劇的核心部分,這部分放在了整個劇的最后,講述了祥林嫂從魯四老爺家被趕走,心中充滿了悲涼,最終在大雪紛飛的街頭倒地而亡。
《祥林嫂·天問》作詞是由淮劇著名的劇作家袁連成編寫的。首先,袁連成生活在蘇北地區,對于淮劇藝術有著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語言上顯得更加淳樸和生動,非常貼近當時的人物性格和氣質。其次,他將淮劇里面的語言技巧“婆娑韻”和“圖書韻”運用得非常熟練,再將淮劇中常用的排比句型進行創新,使得整個劇在內容和情感上非常清晰。
《祥林嫂·天問》的唱詞基本上可分為四個階段,以“望天空”為開頭,表現出悲傷無助,慢慢過渡到自己內心的表述;其次,“從小爹娘拋棄我”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講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再次,“往事不堪回首”是情緒的轉折點,并開始一步步的追問;最后,一直到結尾,便是祥林嫂在追問之后壓制不了內心的苦楚,開始哭泣和埋怨,到達呼天喊地的高潮。
這四個階段通過情景的展示慢慢深入到心境,在不斷的發展之后漸漸積累然后一步步爆發,最后到達高潮。這里面的唱腔詞在表現情感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契合,是戲曲音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二)淮劇《祥林嫂·天問》的戲曲音樂
《祥林嫂·天問》曲目由趙震方所譜寫,趙震方是淮劇音樂的頂級大師,對傳統的音樂具有很深的研究。在創作的過程中,趙震方依然沿用傳統的音樂。他在創作“天問”的過程中,首先選擇了淮調,淮調是淮劇音樂的三大曲調之一,淮調是其中最有魅力的一種曲調,也是淮劇最原始的聲音。
趙震方先生在“天問”唱腔的創作中,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去搜集許多淮調唱腔里面的精髓,動用了許多淮調的旋律,組建成一個全新的唱腔。在腔詞方面,趙震方先生運用傳統的聲腔表達新的唱詞內容,將其中的每一個字都進行精心處理。此外,在傳統的把握上還表現在淮劇鑼鼓上,現階段的淮調的演唱是用管弦,而早期的淮調是用鑼鼓伴奏的,用鑼鼓伴奏,音調顯得非常高亢,與其他鑼鼓都不同,具有鮮明的個性。
《祥林嫂·天問》的成功不僅僅只是對傳統的傳承和運用,其中還有大量的創新,戲曲音樂的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新形式的創作;另一種是對傳統再改造,二者的結合從而可以創作出許多著名的戲曲音樂。他的創新首先表現在唱腔的結構布局,合理的結構使唱詞更加流暢,快慢節奏的運用也恰到好處。
三、淮劇《祥林嫂·天問》的演唱特征
《祥林嫂·天問》主演祥林嫂的是陳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演員,演唱功底十分扎實。為了在演唱的時候使其更加生動和個性化,陳澄在演唱的時候十分用心,在音調的把握上可以細致到一個字、一個音。對音色、力度的把握都運用的極其仔細,將戲劇里所具有的那種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追求唱腔的同時非常注重情感的表現。
對照曲譜來看,陳澄在演唱的時候有許多細微的改動,而這些改動使得演唱更加流暢和動聽,在進行這些改動的同時,還將現代劇場對藝術的審美進行非常精心的處理,將各種音樂形式、流行元素進行融合和吸收。她的演唱,在情感的表達上,將聽覺和美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和傳唱。
在字句清晰方面,用唱念表達出方言的音樂性,提高方言的審美品質,使得方言在演唱的時候不至于那么的俗氣。由于陳澄的演唱,使得“天問”具有時代氣息,和那些淮劇的老一輩的藝人們演唱風格大不一樣,獨樹一幟,與傳統戲曲中的質樸結合起來,具有豐富的時代氣息。
四、淮劇的《祥林嫂·天問》音樂特征
(一)音樂形象與創作
《祥林嫂》在許多戲曲演繹中都有不同的形式,淮劇下的祥林嫂多少帶有南北兼容的形象。在淮劇中,淮調自由的旋律和曲式讓很多聽眾感覺到有些許部分是出乎意料的,但由于淮劇中和了外來的音樂技藝,把整體創作的重心放在了旋律上,打破了淮劇原有偏向節奏和力度的表現手法,使得作品在抒情中略帶有哀怨,但又純凈至極,給人美的享受。現代的淮劇追求時尚,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傳統戲曲的精華,傳統的淮劇講究經典,在一定程度上會固守成規。而現代的戲曲界,需要的是包容,《祥林嫂·天問》做到了用其獨立的音樂語言追求融合的音樂形象,形成自身獨有的藝術風格。
比如在片段欣賞中,演員有意識地減輕了傳統戲曲咬字的力度,將流行音樂的唱法融入作品中,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接納這樣的作品。所以,淮劇《祥林嫂·天問》除了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外,表演它的演職人員還在向世人們傳達一種戲劇人繼承發揚并且創新傳統文化的那份真摯的情。
(二)唱腔旋律與設計
實現具有高度辨識度的唱腔是我們長期以來希望達到的最優目的。淮劇《祥林嫂·天問》在唱腔方面有著獨特的編曲方式和動聽的演唱形式,將許許多多聽慣了老腔老調的耳朵都吸引了過來,并將這些聽眾內心的情感激發出來,從而使他們在審美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部淮劇之所以在唱腔上有所不同,是因為它用了非常規性的呈述方式,順從了整體劇目的發展需要,巧妙的修飾音句,讓聽眾感動于無形之間。以片段中“腳底下踏出一條苦水河”這句為例,它并沒有套用淮劇程序中的“哭板”,毫無節制的用哭喊聲演唱,而是通過急轉下降的長音中配合“顫音”和“波音”的運用,緩緩透露情感,哀痛之情張弛有度。
一部成功的作品離不開好的旋律,縱觀《祥林嫂·天問》的唱腔旋律,在不強調濃化傳統韻味的大前提下,主張通過微調的創新手法,盡可能保持其原有的質樸粗獷的面貌。對于主體部分則是加強抒情的部分,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加工,從而發展并獲得一種新的變體,可以說是將淮劇從“俗化”推向“雅化”再追求本身情感的一個過程。淮劇《祥林嫂·天問》正是靈活地運用了諸多綜合性因素,所以才足以譜寫出震撼人心的美妙旋律,讓每一段唱腔都賦予新的神韻。其中“起板鑼”的運用和無伴奏的清唱,節奏的一松一緊,一快一慢,唱詞感人之至,一氣呵成,毫無拖沓之感,細膩的表演將全劇推向高潮。
五、結論
在許多歷史劇目中,傳統音樂語言的運用有一種自然性的貼切感,而現代戲在追求全新的內容風貌時,往往容易偏離原先的主旨內容。所以,現代戲的淮劇在創作上的難點在于既要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把握,又要追求時代感和音樂形象帶給人們的新鮮感,在文化深度與個性化中尋求最適中的答案。
《祥林嫂》作為新編劇目,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很好地掌握了繼承與創新之間的比例搭配,新舊結合,渾然一體,尤其是“天問”選段為后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當然,無論是現代戲還是歷史劇目,好作品都有它共通的規律,高度總結后可以濃縮到五個字,即“像、準、美、新、高”。“像”是要如同京劇那般對戲曲章程的尊崇;“準”是指對此刻的時間、地點、人物所表達出來的準確的戲曲情感;“美”則是對于作品的要求可以達到反復欣賞的程度;新是讓作品帶有時代性的趣味;“高”則是指作品可以反映出深刻的藝術格調。對于一般作品而言,可以達到其中一二已是優秀之作,真正可以同時做到可謂是難上加難,但《祥林嫂·天問》做到了,所以它成為了一代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黃國隆.論《祝福》的藝術魅力[J].文學教育(上), 2008(02).
[2]解晨.“幾乎無事”的悲劇——論祥林嫂[J].今日科苑,2010(04).
[3]朱國鳳.封建禮教是殺人的元兇——評述祥林嫂的死亡[J].中學語文,2009(36).
[4]葉駿.淮劇藝術傳承的現實狀況和困境[J].劇影月報, 2016(02).
[5]張銓.發展淮劇多元并存的良好態勢[J].藝術百家, 2005(02).
作者簡介:高藝家(1996—),女,漢族,江蘇省鹽城市人,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