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普瓦
【摘要】臨滄孟定滾乃村存在著一支古老的民間樂隊,其主要以bom duang(“鋼片琴”)、mang viang(“铓”)、guang(“雙面鼓”)、jiduo(“咚鏘鏘”)、duo yo(“提琴”)等傣族傳統樂器配合組成樂隊進行表演。這種表演形式的樂隊活躍于傣德族群所聚居的緬甸清水河、云南西南邊境的孟連、滾乃等地。近幾年來該樂隊曾多次參與云南各地的交流與演出,逐漸受到了媒體與學者們的關注。其演奏的“崗傣邦告”是當地較有影響力的音樂,“崗傣”為傣語,意為傣族的歌謠;“邦告”則是古老之意,是傣族古老傳統的民間音樂。本文以孟定滾乃古樂隊作為一個研究案例,通過對古樂隊的文化背景、樂隊的構成、樂器的使用情況及功能進行描述,試圖闡釋該樂隊在當地社會中的生存現狀及文化內涵。
【關鍵詞】傣族;音樂;民間樂隊;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樂隊的文化背景
2016年10月及2017年3月筆者曾兩次在孟定鎮滾乃進行田野調查。第一次主要是對該樂隊在當地的生存現狀進行了解,第二次主要是演奏的師父學習,了解樂隊內部系統,也曾多次跟隨其團隊在當地以及省上的演出。通過考察可以看出,演奏“崗傣邦告”樂隊中的樂器配置、曲調、樂隊組織規模幾乎都保持一致,只是由于條件或各方面原因在樂器、成員上有些會有所缺少,所以本文主要是以滾乃村“崗傣邦告”的民間樂隊作為個案研究。從個案中看其樂隊構成、生存的狀態等。
(一)樂隊的組織規模
滾乃村民間樂隊成員大約有14名左右,主要有樂手、歌手、舞者三個部分組成。樂手主要有5~6位,其中包括1位bom duang(“鋼片琴”)演奏者、1位mang viang(“铓”)演奏者、1位guang(“雙面鼓”)演奏者、1位jiduo(“咚鏘鏘”)演奏者、duo yo(“提琴”)演奏者、以及1位“篳”的演奏者;歌手有男女各一位(對唱),或者獨唱歌手;舞者有4~12個,都為雙數。
(二)表演成員的背景介紹
樂隊的核心人物主要有:依板、陸良、尚賽俸、南娥等。依板,男,出生于1958年7月14日,是一位“緬甸人”,6歲隨父母來到中國并定居在孟定,從小學習樂器“篳”,是樂隊成員中最為年長的老師,同時也是一名歌手。陸良,男,1962年11月16日出生,也是該樂隊的核心人物之一。16歲跟隨緬甸的師父學習“铓”和“鋼片琴”,他精通 “铓” (mang viang)和“鋼片琴”(bom duang)兩種樂器。尚賽俸,男,出生于1975年5月10日,是該樂隊中樂器“基哆”的演奏者,同時也是樂隊的男歌手。南娥,女,出生于1995年12月03日,是該樂隊的舞者以及女歌手。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是小學文化,且都是滾乃村的村民,樂隊成員的年紀相差較大,有超過50歲的,也有20出頭的。該樂隊成立于時間并不長,是自發而成的樂隊,樂隊中的樂手幾乎已經固定,因為會演奏這些樂器的人并不多。隊員要加入樂隊,并沒有嚴格的挑選制度,幾乎都是親戚、好友、或同村人口耳相傳介紹的。所以成員加入樂隊的時間也是長短不一。雖然樂隊成立時間并不長,但在當地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他們曾多次參加耿馬、臨滄市、云南民族村等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展演活動的演出和比賽。
二、樂器的組成模式
(一)樂器的使用情況
該樂隊中固定的樂器一般有5種,即樂器 “Mang viang”(铓)、鋼片琴(“Bom duang”)、提琴“哆喲”、“guang”(雙面鼓、音階鼓)、木鼓“基哆”(俗稱咚鏘鏘),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入“篳”或者其他樂器,但固定的樂器配置一般為上述幾種。
樂器“Mang viang”(铓),緬甸地區稱“mong gang ,是由17個大大小小的铓鑼組成的,每個铓鑼就是一個音,故該樂器有17個音高(如圖1)。
鋼片琴(傣語稱“Bom duang”),在緬甸叫“bulana,它是由長短不一的鋼片組合而成,在形制上有點類似于西方的鋼琴,而鋼片的長短也決定琴的音高(如圖3)。
“guang”( 雙面鼓、音階鼓),緬甸稱“guang buai 或beai”,“光”的鼓面是用牛皮做的(如圖2)它原本有7個音,大大小小的鼓也決定了它的音色,越小的鼓音就越高。它在演奏前,必須涂上“軋光”,“軋光”是用樹漿和糯米混合攪拌而成的一種用于調節鼓的音色的一種材質,可以改變鼓的音質和音高。在每次用完以后也會在鼓面上撒上一些水,作為日常的保養。
“基哆”,(俗稱咚鏘鏘)。是木鼓結合cha一起演奏的,是整個樂舞中不可缺少的節奏樂器,控制著整個樂隊的節奏。
(二)樂器中的功能作用
在“崗傣邦告”演奏中每一種樂器都至關重要,也都必不可少,每一種樂器都發揮著它各自應有的功能。樂器“基哆”是整個樂隊合作的核心樂器之一,屬于節奏型樂器,掌控著整個樂隊其他樂手以及歌手、舞者的節奏,而它必須結合“cha”一起演奏,是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除此以外,“mang viang”(铓)和“bom duang”(鋼片琴)都屬于打擊樂器,這兩大樂器都有音程,豐富了其音樂性。樂器“哆喲”(提琴)也是該樂隊重要的樂器之一,其主要是旋律,解決了歌手的音高和音準的問題。特別體現在“崗傣邦告”中的“崗提能”“崗隆庫”及“崗塄當”的演唱中。樂器“guang”(雙面鼓),它以復雜多變的節奏在樂隊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三)音樂的傳承與傳播
滾乃古樂隊近些年來的的活動一直處于被動的局面,有時會接受縣上文化局、文工團的邀請參加臨滄市的民族民間音樂展演的比賽或演出,有時為了完成政府的指令性任務臨時組織在當地進行表演。由于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來保護當地的民間樂隊,年輕的村民們有的忙于耕作,有的已外出打工,沒有穩定的人繼承。目前孟定當地會演奏這些樂器的人少之又少,隨著老一輩藝人逐漸年邁或去世,古樂在當地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值得去深思的問題。
除此以外,樂器配置較多,音樂內容繁雜多變,所以很難在當地普遍傳開,在傳播過程中也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三、結語
本文對滾乃民間的古樂隊的構成,對樂隊中樂器的配置、使用情況等進行描述,并探討該樂隊在當地的生存現狀的問題。通過調查得知,這樣的音樂現象,在當地社會中雖不普遍存在,但也頗有影響力,起到了社會構建功能和情感表達、溝通的功能。除此之外,任何音樂形式都是活的,都是在傳承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被新的傳承人注入新的認識和在此創造。這樣樂隊的存在,延續了傣族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載體。代表著傣族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音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