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是我國封建王朝鼎盛發展的時期,這一階段的中國社會有著富足的經濟與資源并且社會和諧穩定、人們安居樂業,因此多元開放的文化氣節使得音樂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成就。本文將對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能動性進行研究,主要為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對象范疇、價值取向以及實踐路徑,旨在深入了解唐代的音樂觀念,并促進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普及發展,為現代化的音樂事業發展提供經驗。
【關鍵詞】唐代音樂;傳承觀念;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對象范疇
(一)禮樂
唐代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經濟富足且社會環境穩定安逸,因此人們更加注重文化與藝術的發展,以多元開放為主要特點的文化氣節使得當代的音樂發展舉世聞名。音樂的傳承是保證音樂發展中民族性的主要途徑,而傳承音樂的主要方式為更替繼承。音樂的傳承對象具有多種多樣性,可以是微觀形態中的一詞一曲,同時也可以為宏觀上的音樂形態。唐代的音樂傳承中包括多個階層,并且傳承的內容中既有具體的音樂內容,同時有屬于特定階層與人群的音樂樣態,在唐代社會中,禮樂文化最能體現出音樂文化的傳承觀念。禮樂文化起始于周代,經過儒家文化的不斷影響和熏陶,最終影響中華文化兩千多年。禮樂作為唐代治世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被人們普遍接受,并對儒家禮樂的精髓進行繼承,例如“夫功成設樂,治定制禮”。在《舊唐書》中表示唐朝時期禮崩樂壞,典章散佚,但“崇古”仍為禮樂文化的主要思想傾向,并且傳承的思想意識較為清晰。在新、舊《唐書》之中皆有唐人參照古代方式制造雅樂的記錄,并且在野史之中也有記載唐代禮樂傳承的思想內容,并描述了在王朝更替知識禮樂傳承的種種困難以及人們對禮樂傳承的重視,例如李亢的《獨異志》。
(二)俗樂
唐朝時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的穩定,使得人們有更多的精力與興致進行文娛活動,與傳統的禮樂相較,唐代的俗樂文化也呈現百花爭艷的趨勢并令人稱贊。市井之中的俗樂與禮樂不同,禮樂文化更加注重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而俗樂文化能夠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唐代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民族的融合為音樂文化的發展與繼承提供資源,但民間新樂的沖擊對俗樂發展的阻礙較大,由此可見在唐代時期十分注重對于傳統音樂的傳承,并且禮樂相較于俗樂更加注重音樂的傳承性。唐代的禮樂與俗樂在不同程度上都繼承了傳統的音樂文化,發揚了我國優良的傳承精神,并且在傳承之上使唐代音樂有了更好的發展。
二、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價值取向
(一)堅持傳承
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價值取向,十分重視對于傳統禮樂的傳承。唐朝時期統治階級對于音樂的發展極為重視,并且表現出了對禮樂傳統的充分尊重和敬畏,在繼承發展的過程中采取了靈活辯證的方式,例如《頒示禮樂昭》便為唐太宗時期頒發的禮樂規章制度,能夠集中體現出唐代對于傳統音樂的重視程度。唐代重視傳承音樂,主張禮樂與儒家思想之間能夠相互促進發展,并且能夠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唐代音樂的傳承中對于先代的音樂成果會堅持繼承,例如貞觀年間修訂雅樂時堅定且理性的態度,與隋朝“梁樂亡國之音,奈何譴我用”具有明顯的對照。因此唐代堅定的傳承觀念使其在音樂的發展中保證了民族性,為唐代禮樂發展中包容并兼、繁榮多樣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注重創新
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價值取向,極其重視在音樂的繼承中進行創新。并且在對待創新與繼承的矛盾問題中,唐人有著獨特的見解,例如在《白氏長慶集》中針對古代音樂與唐代音樂進行論述,并認為“不系予曲之今古也”,由此可見唐代時期傳統的精神以及進行創新的思想。并且唐代的統治者十分重視對于音樂的創作、演奏等,例如唐太宗制作的《破陣舞圖》與傳統舞蹈的陣型不同,其為“左圓右方、先偏后霧”,經過創新后《破陣舞曲》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被唐高宗盛贊為戰斗場景令人嘆為觀止,繼而唐高宗將《破陣舞曲》的名字改為《神功破陣樂》;并且民間經濟的發展為市井人民的音樂創作提供條件,不同的音樂形式傳至不同的地域環境中,與其當地的民俗風貌進行融合,繼而創新出新型的音樂形式。唐朝時期的音樂創新不僅在曲調和曲名中,與此同時音樂的表現形式也將進行創新,例如音樂表演舞者的服裝、蕭和笛子的伴奏等,使得唐朝時期的音樂發展更加豐富多樣。
三、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實踐路徑
(一)口傳
唐代音樂的傳承發展中,口傳心授是主要傳承方式之一,直至現在對于音樂的傳承仍具有重要的作用。現階段的音樂古典文獻以及資料之中并未有關于節奏、力度、演奏放肆的譜書,由此可見音樂中變化莫測與意境的營造需要經驗的積累與口傳心授的指點。人們音樂的傳承中口傳形式的選擇會根據傳承的內容以及傳承場域進行選擇,例如在《新唐書》中“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因選《坐部伎》弟子三千,教于梨園”,正是口傳心授的描寫。但由于某些時候口傳受環境與條件的限制難以實現,因此唐代時期還出現了譜傳的音樂傳承路徑。而口傳與譜傳皆為唐代時期重要的音樂傳承方式。音樂傳承是可根據傳授對象以及具體環境選擇適合的傳承方式的,亦或將幾種方式進行結合。
(二)譜傳
唐代的音樂傳承中樂譜的發展舉世矚目,并且譜傳與口傳二者之間的相輔相成促進了唐代音樂的繼承和傳播。唐代曹柔創造的減字譜至今仍被使用,并且工尺譜在唐代時期也已出現。由此可見唐代樂譜發展的成就。基于創作者的角度,樂譜能夠準確記載音樂的形態要素,雖不如口傳心授方式更加生動和形象,但是具有長久性與準確性的特點。并且樂譜的創作與流出能夠使得學習者打破音樂上的壟斷現象,繼而促進音樂的繼承傳播發展。基于學習者的角度分析,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若無教師面授的情況下也能夠憑借演奏經驗對樂譜進行剖析,因此譜傳對于唐代音樂的繼承與傳播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師傳
唐代社會中師承對于音樂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并且師承關系在唐代社會中深受重視,唐代相關資料中關于師傳繼承音樂的記錄不勝枚舉。并且在唐代時期對于音樂極其重視,繼而在家庭生活之中音樂文化對于音樂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音樂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具有自身傳承的客觀規律,因此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傳承是保證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保證,唐代時期音樂發展的輝煌主要源于唐代時期繼承與創新的音樂發展觀念,并且借助師承與家傳的方式進行具有實踐性、多樣性的音樂傳承態度,繼而使得唐代時期的音樂不僅充分吸收了古代時期的音樂精化,并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豐富和創新。由此可見師承與家傳對于唐代音樂傳承發展的作用與意義,“夜夜求之”足以見得對于音樂傳承的重視與渴望。
四、結語
中國的發展經歷了較長的歷史與較多的朝代更替,但是音樂文化仍代代相繼發展,并未因戰爭、災難等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凋零,因此針對唐代音樂傳承觀念的能動性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唐代時期的音樂發展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鼎盛時期,不僅重視對于傳統禮樂的傳承,與此同時民間俗樂會進行音樂的創新發展。并且唐代時期統治者與市井階層對于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觀能動性極強,也為音樂良好的發展提供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韓坤.論唐代音樂的傳承觀念[J].人民音樂,2016(01): 30-33.
[2]裴慧瑩.中國音樂史學國際高端論壇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6(02):154-160.
作者簡介:張哲琦(1988—),女,漢族,山西大同,研究生,助教,山西大同大學,中國音樂史、地方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