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
【摘要】音樂鑒賞是近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如何用哲學詮釋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來對音樂進行理解是一種新的音樂教育模式。解釋學,又稱詮釋學(hermeneutics),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也被描述為詮釋理論并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現代音樂教育不僅僅只是對音樂的學習,更多的是在當時條件背景下對音樂的理解,將音樂教育與哲學詮釋學結合,找到了一種教育新途徑,使學生對音樂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哲學詮釋學;音樂教育;理解觀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哲學詮釋學與音樂的關聯
(一)哲學詮釋學
詮釋學又可以叫做釋義學,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對釋義學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施萊爾馬赫釋義學的主要內容是指當一個人在對某件作品進行賞析時,在當時當地的情景下,依靠自己原有的儲備知識重新對這個作品建立新的理解,并理解作品所蘊含的的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各種理念文化,深入理解當時創作者的創作意圖,走入作品本身的精神世界,與作品本身達到“精神上”的契合。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從每個作品本身出發去理解作品,彌補在歷史長河中作品失去的原有底蘊,正確并精準把握作品本身所要傳達的思想觀念。
(二)音樂詮釋學
“音樂詮釋學”這一定義是由德國音樂家克萊奇瑪爾提出的一個概念。它起源于西方,是西方音樂發展的結果,相比于其他音樂研究,音樂詮釋學更多的是研究“意義”。近年來,在德國和美國的影響之下,音樂詮釋學對策研究也成為我國西方音樂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1]。
(三)詮釋學的“理解觀”在音樂領域的滲透
1.對音樂的感性認知——初步認識
人的認識總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感性認識即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如眼、耳、鼻、舌、身等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許多感覺,在頭腦中有了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它在詮釋學中又可以被稱作是“前理解”。將上述所描述的思維方式和音樂結合起來,實際上就是“音樂理解”問題。音樂首先是要靠耳朵器官來進行直觀的感受和傾聽。在這個傾聽過程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整個音樂作品中的音色的好壞、聲音的高低、力度的大小、節奏的抑揚頓挫等方方面面的效果。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個音樂作品,基于傾聽音樂作品的人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由音樂傾聽者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階級等方方面面的差異所決定的。但是不論每個人的理解是怎樣的,在這種傾聽的過程中,人們對音樂或憂傷或快樂等不同的感受都是最直觀的,最單純的,是人最自然最本能的反應,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感性認知”。這種認知是沒有任何加工的,它是認識的前提條件,也是音樂理解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感性認識那么接下來的理性認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理解”也就無從談起。
2.對音樂的理性認識——深入認識
認識的第二個階段就是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重要階段,以事物的本質規律為認識對象,是對事物的內在聯系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不斷深化,具有遞進性,理性認識靠的是人類的思維模式及邏輯思維。這一階段對音樂的理解就與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教育背景等息息相關。音樂背后所隱含的是人們用感性認識不到的,一個音樂作品背后的世界需要人們運用理性才能夠進行深層次的理解[2]。
二、哲學詮釋學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近代的哲學詮釋學對于音樂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影響,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哲學詮釋學的內涵。聽歌抒意已成為音樂教育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老師在課上往往會放一段音樂給同學們欣賞,再讓學生寫下或說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這一教學手段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也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審美能力,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哲學詮釋學在音樂教育方面的應用體現。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寫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在引導著同學們去理解音樂背后的世界,將自身重置于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心境,來使學生與音樂作品本身產生強烈共鳴,從而達到教育學目的[3]。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哲學詮釋學在音樂教育賞析中有重要的應用。其實,不僅僅是在音樂方面可以采用此種教育方法,在各個學科都可以沿用哲學詮釋學的“理解觀”,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欣賞一件作品或者進行新的學習時來體會到其背后所蘊含的更多的知識,從而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學生們的見識和理解能力,真正實現全面健康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新坤.音樂詮釋學的三種意義取向[J].音樂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