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瑕育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學生,不僅要讓他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還需要引導他怎樣做好。培養“自主”“自信”“自強”的“幸福娃”是教師應有的育人目標,“行知唯美、動靜相宜”是孩子們的素養與狀態,為了這個教育理想,教師應當不懈努力。
[關 鍵 詞]知行唯美;動靜相宜;“三自”幸福娃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179-01
結合學校正在做的“中小學生品格教育之體驗式德育研究”這一課題,我在中隊里展開了一系列自主活動——變常見的崗位承包制為紅領巾志愿申請中隊崗位管理,在主動服務中育自主;聚焦小隊建設,同伴抱團進取、相互監督,在與人交流中育自信;引導隊員們探究科學課題,形成中隊研究成果與報告,在實踐過程中強信心。有了“自主”的意識、“自信”的心態,“自強”的人格,學校提出的“幸福教育”就能在中隊落地生根。
陶行知先生還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是“知行唯美、動靜相宜”的基石。因此,中隊整體建設從“學真知”和“做真人”兩個方面著手開展。中隊是他們“學真知”“做真人”,獲得最大助力的“驛站”,我們的中隊有了“福娃驛站”這個頗具內涵的名字。
一、做真人,育自主
(一)中隊自主崗位體驗
現有的中隊崗位承包制是將中隊事務條分縷析后承包到每個人,讓每個隊員有“我的中隊我維護”這樣一種意識,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出現崗位倦怠、崗位攀比、崗位輪換不及時等現象。我嘗試變革,改為了“中隊自主崗位體驗”,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劃分中隊志愿服務崗位,設置崗位服務內容與具體要求。
2.中隊長每月一競聘,由自主申請后,大家投票產生。每周一位值周中隊長,負責當周中隊事務。每天清晨,由值周中隊長將當日需要服務的崗位公示,隊員們到校后,便可自行領取服務崗位,并在值周中隊長處做登記,隊員們每個月最少完成三次崗位服務。
3.值周中隊長不定時抽查志愿者們的服務情況,并在評比卡“班級服務”一欄做好記錄。中隊輔導員不定時抽查中隊崗位維護情況,督促值周中隊長履職。
4.以月為評價周期,當月“班級服務”未滿三次的孩子,直接進入“知行唯美”考證榜,下個月每天參與班級清潔值日,接受大家監督。
約束、監督與自動申請并行,習慣成自然,再加上同伴們的認可,主動服務意識便會漸漸地深入隊員的內心。
(二)小隊自主協商共營
一個人幸福與否,不僅要與人為善,更要有處事之道。中隊雖小,卻是一個微縮社會,面紅耳赤的爭吵、莫名其妙的冷戰、拳腳相加的爭執……這里應有盡有。學會與人溝通,是成為“幸福娃”必備條件。45個中隊成員相約志同道合之人,組成了8個小隊。大家各自為政,為自己的小隊取名字、畫隊徽、想口號,制定小隊學習生活計劃……既有隊內的互幫互助,又有隊與隊之間的互相監督較量。因為自主,所以溝通更加順暢;因為自主,所以較量更加帶勁。
我們還用值日小隊取代了值日生。值日的這一天里,值日小隊長負責記錄《中隊日志》,隊員們要擦亮雙眼,監督的同時也要為好人好事點贊。日志中記錄的內容將與之前提到的個人的“知行唯美”考評卡里的“文明守紀”與“助人為樂”兩項掛鉤。
團隊共營意味著他們必須考慮他人,抱團作戰;團隊共贏意味著他們的付出得到了認可,成就感更強烈。
二、學真知,孕自信
“自主調查探究”這一“福娃驛站”中隊的傳統活動旨在引導隊員們放眼生活、自主探究。針對平日里的困惑,隊員們可獨立研究,也可組隊攻克,輔導員給予技術指導,形成中隊的研究成果、探究報告。
從三年級至今,中隊養過蠶寶寶、小倉鼠、小金魚、斗魚,種過黃豆、花生、向日葵、滿天星、睡蓮、馬蹄蓮、百合、多肉……研究蠶寶寶的成長條件,調查小倉鼠的離奇命案,找尋小金魚失蹤的原因,探究種子發芽的秘密……
中隊的創新精神得到了肯定,連年被評為學校科技示范班;中隊的創新成果得到了認可,現有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7人,預備小院士7人,四川省發明創新人才1人,四川省、成都市各類科技創新大賽獲獎者百余人次。中隊輔導員四次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還受邀到深圳龍崗區介紹育才心得。
學海無涯,學習需要汲取、內省、積淀,需要觀察、發現、創新;書山有路,學習需要膽識、執著、奮進,需要感恩、擔當、取舍。“福娃驛站”自主課程引導著隊員們靜心學真知、踏實做真人,不僅科技方面,學習、運動、藝術等方面也是人才濟濟,隊員們多是身懷數長,自信開朗、樂觀向上。
除了單項精英人才,“福娃驛站”中隊還是——大隊輔導員點贊的國旗護衛隊、老師們青睞的公開課班級,文采飛揚的小作家團隊……
文武雙全、德藝雙修,這正是“自主創新成績佳,三自福娃頂呱呱!”福娃們還將保持“自主”的作風、“自信”的心態,在“自強”之路上,朝著“知行唯美、動靜相宜”的目標繼續奮行!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陳向明.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