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快書是曲藝藝術形式的一種,它是以說唱為主,講究節奏及押韻的曲藝表演藝術,也可稱為適于表演的文學藝術。本文以當地語言特色為基礎,對山東快書的“味兒”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山東快書;味;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山東快書概況
山東快書誕生于魯西南地區,這種土生土長的、幽默風趣、連打帶說的形式受到人們的歡迎。新中國成立后期,高元鈞等人致力于山東快書的整理工作,其弟子—孫鎮業(山東快書演員,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中華山東快書研究會會長)將高派的山東快書傳播及發展達到頂峰。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節奏性強,多為“二、二、三”七字句,表演形式多為站唱,左手打擊鴛鴦板為伴奏樂器,代表曲目有《武松打虎》《魯達除霸》等。關于山東快書概況可簡單分為三個源頭和三個派別進行具體闡述。
(一)三個源頭
關于山東快書的“三個起源”,歷來有三種傳說,即劉茂基說、趙大桅說和傅漢章說。劉茂基,相傳是明萬歷年間人,山東快書的奠基者。相傳當年的劉茂基不得志,貧窮至極,將武松打虎等故事改編,賣藝解決溫飽問題。“據《山東快書溯源》記載,劉茂基說和趙大桅說主要出自山東大鼓著名藝人馬立元先生之口,后來高元鈞先生在公開場合對于馬立元先生說法進行闡述”傅漢章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他曾編成《武松傳》說唱。
(二)三個派別
山東快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很多派別,行話稱每滿一百個弟子均可稱為一派,影響至今的有三派,業內流行一句話“高派的架子,楊派的口,傅派的詞。”
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袁利峰是孫振業先生的徒孫,山東快書藝術委員會會員,節假期間有幸能與袁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袁老師評價,在三派之中“高派”傳播更為廣泛,高派的創始人是高元鈞,原名高金山,山東快書演員,戚永立的得意門生。
二、山東快書之“味”
當人們欣賞完一個曲藝作品時,往往感嘆其表演“有味”“無味”。那山東快書的“味”又該如何理解呢?有人稱之為“鄉土味”,即山東(特指魯西南)一帶的方言味;也有人認為,“味”指的是山東快書的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本文中,著重探討“方言味”。
山東快書的明顯特色也就是它的地方色彩,構成地方色彩的主要因素是語音,其使用的多為山東省臨清、兗州一帶的土語進行說唱,流行區域以山東為主,在北方同樣有著廣泛的適應性,后逐步流傳到全國。為方便理解,除特定詞句(如“腳”成為“juo”)外,使用語言逐步靠近普通話,因此,很多欣賞者表示“味”不如前。
構成語言的因素就是“聲調”,如何解決“味”的問題,就是解決聲調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我們的山東快書加上“味”。
實踐證明,伴隨著語言的發展,我們深刻認識到,地方性的說唱藝術,既要順應社會語言的大潮流,又要保持本土特色,留住“味”,僅靠普通話推廣,違背了地方性曲藝的發展;而“原汁原味”的曲藝傳承下來有著極大的困難,其推廣也是一個重大問題。
為了更好地傳承快書的“山東味”,這就要求我們在語言上重視尖團音。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加強念字的力度,如“噴”(練習bp兩音),“彈”(練習dt兩音),“啃”(練習gk兩音),“吐”(練習u音),摩(練習摩擦音),進行氣息和聲音練習。除此之外,山東方言一般發聲位置靠后,音質渾厚純樸,給人以粗獷豪爽的感覺。
三、山東快書傳承與發展
山東快書作為十分富有價值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承載著廣大勞動人民的道德風尚與價值追求,因靈活簡便、易演易編的特點,在短時間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即便在文化快餐的時代里,依舊存在著極大的研究意義。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當地政府開始了大力支持山東快書的發展,以魯西地區聊城市為例,開設多家快書培訓機構,由傳統的“口傳心授”,轉變為一人上課,多人學習;同時,有些老藝人在廣場進行快書表演引發青少年的學習熱情.2016年,由聊城市委宣傳部組辦的“弘揚好家風,傳遞正能量”為主題的千人風箏節,多名兒童進行山東快書的表演。與其他藝術表演形式相同,曲藝也逐步開設考級機構,有助于系統化、理論化的學習。
從戲曲藝術所處的社會背景分析,我國經濟實力的穩步增強,旅游業快速發展,不難發現山東快書正在上升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講,傳承和發揚山東快書,是山東給世界最好的“名片”,在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曲藝事業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們堅信,山東快書“味”會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郭學東.山東快書綜論[M].中國音樂家音像出版社2004(06)
作者簡介:王靚穎(1993—),女,漢族,山東聊城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