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新時期的民族聲樂雖然屬于民族聲樂中的一支,但是它與傳統民族聲樂在風格、曲式等方面有著顯著不同。審視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正視新時期民族聲樂的成就和不足,把握發展機遇,推動新時期民族聲樂可持續發展,是新時期民族聲樂發展中必須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文章回顧了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就民族聲樂的問題和困惑進行了反思,然后為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民族聲樂;回顧;反思
【中圖分類號】J633.2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新時期民族聲樂,指在傳統民族聲樂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與其有著密切關聯但在聲樂樣式上又與傳統民族聲樂有著明顯區別的民族聲樂。本文所說的新時期民族聲樂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創作上做出積極探索的民族聲樂。新時期民族聲樂的出現,促使民族聲樂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回顧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在探索的基礎上拓寬其發展路徑,是新時期民族聲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本文關于新時期民族聲樂的回顧和反思也因此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
我國民族聲樂發展歷史悠久,但是眾所周知,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民族聲樂發展速度相當緩慢。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打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民族聲樂也步入活躍和繁榮期。民族聲樂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創作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借鑒了外來聲樂唱法尤其是美聲唱法的民族聲樂,在演唱聲音的認識、技巧發揮上,給人帶來了煥然一新的感覺。新時期民族聲樂主要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其中,20世紀80年代為第一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為民族聲樂的復蘇期。這一時期,民族聲樂在創作思想上多以20世紀50年代的抒情歌曲為模板,更關注民族聲樂的抒情性。不過從整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作品在內容、情感方面,都與之前的作品有顯著的不同。如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聲樂作品文學色彩濃郁,而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作品多聚焦于生活,整體內容和情感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更近。即便是許多民族聲樂新作使用了原始的民族素材,但是作品的思維和作曲技法都帶有新時代的氣息,以陳曉光作詞、施光南作曲的《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曲為例,這首歌的歌詞自然樸實,曲調優美,整首歌充滿鄉土趣味,但是歌曲也糅合了南北朝民歌的風格特點,在歌詞中又融入了希望與未來,作品也因此而充滿了時代氣息。
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第二個發展階段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軍旅歌曲和主旋律作品的興起,標志著民族聲樂創作繁榮時期的到來。其實,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之所以能發展繁榮,更多的是因為流行音樂的興起,在發展上選擇了轉型。如本著開放理念,許多民族聲樂藝術工作者將目光聚焦于社會熱點和社會轉型中出現的問題上,嘗試著從平民視角去探索、表達時代精神,描繪改革開放的藍圖,《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等大氣磅礴的民族聲樂作品順勢而生。加上港澳回歸、50周年國慶慶典等重大活動的舉辦,使得歌頌主旋律成為民族聲樂創作的主流,這種創作視角也奠定了民族聲樂在中國聲樂體系中的主流地位。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作品,在發聲、唱法等方面借鑒了美聲唱法,它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唱法,即現代民族唱法,這種方法又稱民族新唱法。民族新唱法音色明亮,風格多樣,它出現后,極大了豐富了民族聲樂的內涵。
二、民族聲樂的問題和困惑
(一)水平提高,但是后續乏力
回顧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可知,中國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是人類文明文化發展的必然。從社會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新時期民族聲樂之所以不斷發展進步,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相對寬松,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逐漸形成。在多元文華思潮影響下,當代作曲家總結民族聲樂長期以來的創作經驗和教訓,抓住機遇,將目光投放向更加寬廣的社會生活,在民族聲樂創作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這才有了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說,新時期民族聲樂整體水平的提高和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西洋音樂和流行音樂的興起,也給民族聲樂帶來了嚴重的沖擊,民族聲樂的聽眾不斷流失,加上民族聲樂創作模式僵化,在審美心理和需求方面越來越脫離社會,所以,民族聲樂發展乏力。
(二)批判精神不足,衰退趨勢明顯
文化發展需要創新,民族聲樂也不例外。不可否認,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就是民族聲樂全盤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和改造的過程,這本身就有民族聲樂自我反思、創新的成分在里面。可以說,20世紀末的民族聲樂還是頗具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的。但是,目前民族聲樂已經步入了缺少自我認同和批判精神的死胡同,如民族聲樂在創作和演唱方面早已被并入西洋聲樂體系中,民族化探索日益被邊緣化。民族是根,但是音樂體系和價值觀卻以西洋音樂為標準,這注定民族聲樂在認同上會非常混亂。另一方面,對西洋音樂的借鑒和抄襲,必然會使民族聲樂失去自我,喪失批判精神。如何在突破發展桎梏的同時,避免被全盤西化,是民族聲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三)三種唱法限制了發展空間
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聲樂的三種唱法。三種唱法的劃分,在早期給民族聲樂發展帶來了積極的作用,如以民族唱法為旗幟,許多媒體舉辦了聲勢浩大的民族唱法歌唱比賽,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聲樂的發展。但是,如今,在三種唱法界限依舊分明的情況下,民族唱法與其他兩種唱法被割裂開來,許多聲樂藝術工作者在實踐中都淡化、放棄了相互學習的意識,民族聲樂的風格和形態日漸僵化;另一方面,觀眾的欣賞水平和需求不斷提高,單一的聲樂唱法根本無法滿足大眾的欣賞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聲樂的發展,使得其發展空間日漸萎縮。
三、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道路
(一)堅持“以我為主”、“和而不同”的發展原則
傳統文化是民族聲樂的根,離開了傳統文化,民族聲樂就會枯竭、死亡。不過,民族聲樂創作和實踐也不能局限于民間聲樂發展和保護的初級層面。民族聲樂在發展中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原則,從宏觀層面進行民族聲樂創作和研究,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挖掘民族文化遺產,總結民間唱法,形成豐富的民族聲樂體系,將民族唱法發揚光大。與此同時,民族聲樂還要在堅持民族性的基礎上,認識到民族聲樂的可變性、事物發展的多樣性,本著“和而不同”的原則,從其他聲樂藝術中汲取營養,將“守本”與“知變”完美結合起來,突破發展障礙,走出發展困境。
(二)重視民族聲樂理論建設
所有的學科都要以理論建設為基礎,中國民族聲樂要想長遠發展,也要重視和加強民族聲樂理論建設。我國現代民族聲樂雖然已經走過了八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但是,其理論建設卻不盡如人意。如許多重要的工具書包括《中國音樂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至今都沒有關于新時期民族聲樂的概念的闡述,從中可見新時期民族聲樂理論建設的滯后性。針對這種情況,專業的聲樂院校、學者要立足于成功經驗,提煉現代民族聲樂理論,從理論視角明確現代民族聲樂的本質特征、民族屬性,完善民族聲樂理論框架,以避免民族聲樂發展和實踐的盲目性。
綜上所述,新時期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要尊循事物發展規律,加強民族聲樂理論建設,積極探索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路徑,以促使民族聲樂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娟娟.新時期民族聲樂的回顧與反思[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2):108-112.
[2]李珊.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改革與發展[J].藝術教育,2014(08):113-115.
[3]達古拉.新時期民族聲樂發展機遇與挑戰[J].戲劇之家,2014(18):108.
[4]孟新洋.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1(0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