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欣怡
【摘要】在這個以現代化為價值訴求的社會發展階段,大量的外來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文化沖突。音樂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美育、德育的主要路徑,不再以一種孤立的學科形態存在于教學中。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程理念、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版塊都曾明確提出過弘揚民族文化、開發地域特色課程資源等一系列要求。本文就本土音樂在部分地區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應用現狀為出發點,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本土音樂;課標;小學音樂課程;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本土音樂的定義
在語言學中,《現代漢語詞典》記載“本土”詞條為“鄉土、原來生長地”的意思。所以本土音樂可以解釋為“鄉土音樂”或“原來生長地的音樂”。從文化上看,“本土音樂屬于小傳統音樂文化,是根植于民間,具有草根性質文化特質的音樂。”[1]本土音樂是在一定社會時期下,伴隨人類勞動、生活一同出現的原生型音樂。簡言之,是具有本民族、本區域的特定形態,且具有傳授知識、風俗禮儀、娛樂等功能的地方特色音樂。從地域上定位,是一種有區別于國外音樂的相對概念。中國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都可以稱之為本土音樂。從藝術形態上說,是區別于學院派專業藝術音樂、流行音樂,產生于草根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可稱之為本土音樂。
可以說本土音樂一定是一個地方的特殊符號和精神旗幟。它在地域內世代相傳,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照應。可以說本土音樂文化在小學課堂中的存在,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是促進且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活動。
二、現狀分析
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包含各方面因素、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及不同形態的影響。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統。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選擇適當的內容與方法,通過一定中介系統調控這受教育者和教育過程。在對本土音樂進行初步定義之后,筆者開始投入到實際教學環境中,對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進行研究。對教師及學生進行問卷和訪談調研,對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收集整理。
(一)學生層面
此次調研學生共計881位,其中有效問卷849份。覆蓋長沙、武漢、廈門、重慶四個地區、九所小學的六個年級。調查地區與學校類型涉及面較全,更能展現出本土音樂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現狀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學生在課內外的音樂愛好取向。無論是課內外,流行音樂與外國歌曲都成為了學生較為喜歡、較易接受的音樂類型。由此我們也能意識到,在信息化交替飛速的時代,青少年確實是流行、即時音樂的受眾主體,對于外國音樂思潮的追求也未曾停歇。對于這樣的一種現象是好是壞,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深究。
比起其他國家的音樂,學生對自己的民族音樂、本土音樂了解得并不多。即便是書中有這樣的內容出現,六成以上的學生們也表示更愿意學習其他國家的音樂。很明顯,在學生群體中,這樣一種較為“土氣”的音樂還不能夠被廣大學生所接受,對于民族本土的文化形態意識是明顯有待提高的。倘若在這六年的長時間教育中不去傳遞這樣的思想,恐怕日后青少年只會在傳承、弘揚本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課程活動方面,按照學生的喜好排名,前三名分別是演唱、表演與展示、欣賞。而最不受學生喜愛的是音樂知識講解。相信這一結果對于教師之后課堂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向作用。在解決重難點、新課教授、拓展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更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導向,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本土音樂、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更加應該注重實踐與欣賞講解的結合。盡可能地讓學生融入到音樂本體中去,成為感受音樂的主體。
(二)教師層面
此次調研教師共計26位。覆蓋長沙、武漢、廈門、重慶四個地區、九所小學、六個年級的音樂教師。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了解到,教師對于教材的使用總體滿意,也會根據實際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超過半數的教師對于教材的認知度不高。僅僅只是依照課本與課標進行教學工作,對于地方教材的開發,多半教師抱有尚可的態度。并表示開發新教材會帶來一定的缺陷,教與學都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適應新的環境。拋開現實原因,部分教師還是缺乏一定的學科創新意識。
大部分教師認為有必要開發關于音樂的校本課程,也表示經常在課堂中補充和拓展相關音樂知識甚至是其他學科知識。可以推斷,當今大部分的教師都很注重知識面的拓寬與學科間的融合。筆者相信,如果教師將這樣一種精神延續至教學的方方面面,其成果一定是顯著的。
(三)教材層面
筆者通過對三個版本、六個年級的教材進行曲目匯總類比,各類曲目數量如下圖所示。
通過數據類比我們可以發現,三版教材在歌唱與欣賞曲目上的比例相差甚少,沒有較大的數量偏差。但在中國與外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其數量的偏差較大。相比較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教材中占的比重是足夠龐大的。這也充分印證了教材的編寫是與課標相一致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是占有主要地位的。這一理念應該被教師們融入到教學當中去,培養學生們對于傳統音樂認知的意識形態,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文化富有的深厚底蘊。
(四)特例學校
在調研期間,重慶市九龍區謝家灣小學作為少有的、在各個學科都有自編教材的學校引發了社會與業內教育單位的關注,也成為筆者調研的重點研究對象。學校于2014年組織實施了“小梅花”學校課程體系,將十幾門課程整合為五門課程,這一改革在整個重慶市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通過與音樂教研組劉思進老師的訪談了解到,“學校自2014年各學科開始自編教材,于2015年正式出版使用。例如《藝術生活》就是將音樂與美術兩門課程融合而形成的主題式教學。融合課程多以老師團隊合作為主,進行分版塊的教學。新編教材依舊在課標的指導下完成,不脫離課標與國家教育部的相關政策方針。”
這一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和教學宗旨的教學創新舉動,能夠對學生的成長有多大的益處、對學校的建設發展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沒人能夠肯定的回答。著眼當下,它確實展現了學科的多樣化與教學的多樣性,也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的創新能力。放眼未來,筆者也相信,它能塑造學生多方位的學習能力,擴充學生的知識廣度與多元文化的交流意識。
三、反思與建議
“重視本土音樂的教育與本土文化的傳播是遵循文化生態學發展的必然選擇。”[2]本土音樂作為本土文化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的展現了某一地域文化的生態景觀、風俗禮儀、社會交往的各個方面。對本土人民發揮著廣泛而持久的教化作用,顯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對現狀的了解與分析,筆者思考了一些關于本土音樂在未來小學音樂課程中,可行的發展建議與措施。
(一)增強對本土音樂的收集與整理
中國大多數地區的本土民間音樂都采用了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播,很大程度上被人所影響,導致錯傳、假傳甚至是失傳的情況。如何收集整理并保存這一文化,是國家應該重視和落實的,也是每一位音樂教育者應該時刻警醒自己的。課程資料的豐碩程度會影響課程活動的程度和范圍,不斷的豐富本土音樂文化教育資源,是優化課程結構的保證。多方位的了解本土音樂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才能夠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審美素養以及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能力。
(二)重視教材的運用
音樂教育中的教材是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及達到教學目的的工具之一。教學中既要立足教材、尊重教材,又要活用教材。所以,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資源尤為重要。如何把握隱性資源,將教材中的內容深刻引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甚至是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都是教師要深刻考慮的問題。教材作為“無言的教師”,是學生科學、高效地獲取知識的重要對象,也是激發思維能力和形成社會品德的重要途徑。
(三)重視音樂教育課程的建設
“本土音樂的課程建設受限于當地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它不僅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教育觀念的一種具體體現。”[3]在課程的建設上,可以適當考慮建設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接觸面。在此筆者認為各學校在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及學習需要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開發自己的特色教材,加入自己本土區域的特色音樂文化。如長沙市的音樂課程中可以加入湖南花鼓戲、長沙彈詞等元素。以及帶有湖湘文化的戲曲、樂器舞蹈等等。在大同的趨勢下,如何做到求同存異是值得思考的。
(四)強化本土音樂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傳播本土音樂文化的堅實力量,更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關鍵。一門學科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其師資力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音樂課程的教學中,如果學校的老師能擁有扎實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并且還能夠在教學中親身示范,這無疑是對教學質量的大大推進。各個學校也可以大膽地引進有能力、有高音樂素養的音樂教師,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整個學校的文化氛圍。
四、結語
推動本土音樂的發展不僅僅是靠以上所提出的幾點。還要依靠一定的社會政治力量和堅定的實施決心。從人們的接受心理來看,部分學生還是不太喜歡這種顯得有些“土氣”的音樂文化。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和學校以及社會還需要加強引導。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不失本土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和改造也是可取的。利用社會資源、學校平臺等,為本土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為實現學生終身學習、傳承和發展本土音樂而不斷開拓進取、銳意創新,是每一位教育者應該追尋的。
由于整個課題的研究時間有限,調研范圍及資料的采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仍希望對本土音樂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應用得到一定的重視和啟發。從本土音樂出發,走向民族文化的光輝未來。
參考文獻
[1]崔學榮.本土音樂文化進中小學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09).
[2]王婷.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評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06).
[3]張小滿,馬巧梅.本土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大舞臺藝術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