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

【摘要】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二十世紀30—40年代,黑河地區民間出現了許多民謠、山歌小調,貧雇農以此來抒發在土地改革運動中翻身當家做主的喜悅之情。為了配合政治想想宣傳我黨也組織了優秀的演出團體進行思想教育演出活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業余團體活躍在城鄉,本文既從這兩個方面對黑河地區土地改革時期的音樂及演出形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
【關鍵詞】土地改革運動;黑河;音樂團體;音樂演出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黑河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
黑河地區解放以前,如全國的大形勢一樣,所有的主要耕地都是由地主鄉紳以及惡霸富農們所占有著。貧苦農民起早貪黑的工作,卻還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相反這些惡霸豪紳們仰仗著土地自己不干活,過著終日飽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為了實現“耕者有其田”,中國共產黨領導著黑河解放老區的人民群眾進行了上上下下的土地改革運動。但是由于剛剛解放地方政局相對來說不是很穩定,黑河又處于邊疆偏遠地區,此時土匪盤踞各方、活動猖獗;日偽殘留的特務分子、漢奸并不死心于戰敗的結果,伺機謀反、攪亂社會秩序。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愛輝縣(黑河市)和中國的廣大農村一樣,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讓農民群眾徹底翻了身,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當起了主人。土地改革運動這一時期,主要通過報紙、文藝演出等方式進行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本文既通過這兩個方面對黑河地區反應土地改革的音樂及音樂演出團體及演出進行了簡要的歸納介紹。
二、《新黑河報》中反映土改的音樂
地方民謠及民歌作為最能直接表現人民群眾心里以文藝演出等形及生活的一種方式,讓我們從歷史之外的另一個層面對于土地改革運動有了新的認識。在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十一日出版的《新黑河報》中,就記載了這樣兩首反映土地改革時期的兩首民謠作品。
圖一:民謠要吃地主飯 圖二:貧雇農當權歌
從歌詞中不難看出,封建土地所有制之下,地主階級對于貧下中農的剝削以及壓迫。土地改改革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站在了絕大多數農民階級的角度,所以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是必然的。圖二貧雇農當權歌的歌曲原作者為宋顯忠,在《新黑河報》中顯示,配曲為孟姜女調,愛輝區文史資料第七輯中記載是五更小調,從側面展現了當時的音樂作品通常有以一首歌詞搭配不同曲調來演唱的形式。歌詞斗志昂揚,展現了廣大的農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了自己的田地,自己的馬車,有了自己的生產工具的喜悅之情。中國共產黨用事實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三、文藝演出中反映土改的音樂
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后,我黨十分重視文化事業的宣傳。1945年9月,黑河地工委和軍分區從青年訓練班中抽出來十四人組織成立了“黑河地委文藝工作團”。編演了《戳穿蔣介石的陰謀》《活捉王乃康》《烽火線》《鎖著的箱子》等節目。其后,工作團由最初組建時的十幾個人發展到了40多人。劇團還經常在全區進行巡演,巡演范圍極其廣泛且深入群眾,這些演職人員白天參加黨建工作,晚上演出節目,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貧苦雇農的信心及斗志。劇團還配合政治思想宣傳上演了《軍民一家》《楊勇立功》《鋼筋鐵骨》等劇目。
1946年冬季開始,城鄉逐步建立了一些業余組織的團體,至1949年全區有上百個業余文藝團體活躍在城鎮和農村。演出的節目有《苦盡甜來》《春耕小曲》《動員起來》《兄妹開荒》等經典曲目,除此之外還有配合土地改革的運動《誰養活誰》《血淚仇》等。這一時期的文藝活動緊密地配合著思想政治活動的需要,充分發揮著文藝為政治的作用,反映人民獲得土地改革勝利以及階級斗爭勝利,翻身獲得解放的喜悅之情。
四、總結
土地改革運動讓中國廣大貧苦農民的利益獲得了保障,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最終的勝利是必然的。是無數共產黨人解救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黑河人民,遠離了土匪強盜、漢奸特務的迫害以及地主豪紳們的壓榨。文藝演出配合政治可以啟迪民智,激發了邊疆人民站起斗地主豪紳、鋤奸清算的決心和信心。充分體現出文藝為政治、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偉大作用。每逢節日及戰爭勝利的消息人們都會走上街頭,各種專業、業余團體都會組織新式秧歌、群眾歌詠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動來慶祝,不僅凝聚了群眾,還大大加強了廣大老百姓的愛國熱情。經過三年多的時間,終于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與人民群眾一道取得了土地改革的勝利,改寫了時代的新篇章,人民當家做主,成了時代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