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柯涵
【摘要】合唱是群體性的聲樂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隸屬于表演范疇的舞臺藝術。在合唱表演藝術中,歌唱者的身體姿態不僅對于呼吸、發聲控制具有極其重要的輔助作用,而且還能夠作為視覺形象展現于舞臺,增強表演的張力,塑造與作品精神內涵相吻合的藝術形象,恰到好處地表達音樂作品的意境,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聽覺感性樣式的達成。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在表演藝術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對身體姿態與合唱藝術的關系進行一番美學理論上的思考,主張在合唱表演藝術中將外在的身體姿態與作品的情感表現及其相應的聲音形態緊密結合在一起,強化視聽覺融合的藝術效果,以適應現代多媒體環境下人們對合唱藝術多元綜合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身體姿態;呼吸控制;視聽融合;多元審美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合唱是群體性的聲樂表演藝術,由多聲部人聲的合作構成豐富有序的統一體,呈現出音樂的和諧之美,并表達人們多種多樣的思想情感。與器樂演奏不同,聲樂表演是以人的發聲器官為“樂器”的,而發聲器官是人體的組成部分,因此,合唱表演中的發聲離不開身體,情感的表現也離不開身體,甚至身體姿態的視覺美感在舞臺表演中直接構成了合唱藝術有機的一部分??傃灾铣囆g本身就是一門與人的身體密切相關的藝術。本文僅就“身體姿態”與合唱藝術的關系這一問題,結合筆者在舞臺實踐中得到的一些切身經驗,從音樂表演美學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身體姿態在合唱的發聲與氣息控制中的輔助作用
人在歌唱的過程中需要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發聲的原動力。身體姿態與合唱中的發聲效果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歌唱者發聲時如果不能保持正確的身體姿態,良好的聲音效果便無法實現。例如,在演唱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第八樂章《山在虛無飄渺間》開頭的八個小節時女高音聲部演唱力度為pp(很弱),這就要求該聲部的合唱隊員具有極強的氣息控制能力,在演唱第三音時小節前兩個,小字二組的f和e音域較高,極弱的力度處理會讓演唱者產生比實際音高還要高的感覺,難以控制聲音的音準及穩定性。此處的氣息不是隨著音量的減弱而減弱,反而需要增強, 同時還要保持住共鳴腔體的充分打開。因此,演唱者需要格外注意調整好自己的身體姿,只有在平衡穩定的身體姿態輔助下,演唱者才能夠有效地實現良好的氣息控制,進而獲得合唱作品所需要的發聲效果。
身體姿態與合唱中的呼吸及發聲是息息相關的,發聲器官與呼吸系統本就是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名優秀的合唱指揮家,一定要真正重視和研究呼吸對于音樂表現的作用和關系,并強調以良好的身體姿態輔助呼吸,才能夠合唱演員演唱出符合作品表現意義的音色、力度。這是實現合唱表演藝術審美效果的重要基礎。
二、合唱藝術中身體姿態的情感表達功能
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先生將身體姿態稱之為“肢體語言”,他認為“肢體語言是歌唱的直觀化,具體化的媒介,它是歌唱者內心世界外化的重要手段。”這番話雖然是對獨唱而言的,但對于同為舞臺表演藝術的合唱來說,也同樣適用。例如,在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的合唱部分,歌唱中加入了大量的舞蹈動作,通過豐富表情及肢體動作相互配合,以此重現紅軍遠征途中各種生動的場景。正是肢體語言恰如其分地融入作品內容的表達,才使整部作品具有直觀的視覺感染力,使欣賞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到紅軍遠征的場景中,感受著紅軍堅忍不拔、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和對新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三、合唱藝術中身體姿態的視覺美感效應
當今世界,隨著人們音樂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聽眾對于合唱藝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現代傳媒高度發達的條件下,合唱早已不再是一門純粹的聽覺藝術。除了構建良好的聽覺感性樣式之外,運用身體姿態,配合音樂的節奏、旋律構建合唱作品的審美意境,使得合唱表演的舞臺視覺效果與合唱作品的情感色彩及藝術風格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給欣賞者以直接的視覺美感體驗,以豐富多彩的視聽綜合感受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例如,由田豐作曲、張東輝作詞的合唱組曲 《云南風情》,該作品的第二部分《趕擺路上》融入了傣族風格的音調與襯詞,在演唱時加上了手部轉腕的動作,正步起伏步,繞肩揉肩以及優雅的身體擺動等動作姿態,通過極具傣族特色的肢體語言描繪著濃厚的傣族民間色彩。在整首作品的表演過程中,歌舞化的表現形式融入和諧統一的歌聲中,不僅滿足了欣賞者聽覺審美,又極具視覺觀賞性。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合唱藝術愈來愈呈現出作為舞臺藝術的多元化、綜合化的審美特性,在合唱表演中通過身體形態和肢體語言,將音樂的聽覺審美體驗與一定的視覺審美意象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使欣賞者在滿足聽覺審美需要的同時,能夠感受到與聽覺審美體驗相互和諧統一的視覺美感,最大程度地滿足聽眾視聽共享的審美體驗,這已是當代大多數合唱藝術工作者普遍接受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