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瑞典作曲家Karin Rehnqvist,生于1957年,自2009年以來任教于瑞典斯特格爾摩皇家音樂學院作曲系。雖然在中國幾乎了無人知,Rehnqvist不僅是現代音樂創作領域中少數享有較高成就的女性作曲家,而且也是瑞典乃至整個歐洲現代音樂創作領域中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之一。她的作品在歐洲、美國及其他眾多地區及國家被頻繁演出。Rehnqvist的創作涵蓋了室內樂、交響樂、歌劇、舞臺音樂及獨奏等各個方面??偟膩碇v,她擅長在創作中采用非傳統樂器及跨界的樂器或人聲的組合形式。在Rehnqvist的創作生涯中,她一向致力于在其個人的創作中對樂器音色與演奏法,及瑞典民族唱法與民族音樂這兩大領域的探索及創新。并且,她在這兩大領域的探索及創新很多時候在創作中是齊頭并進的,以至于在她的很多器樂創作中顯現了與民族聲樂藝術相結合的特征。本人將通過對Rehnqvist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早期聲樂作品以及近期的部分器樂作品的分析,研究作曲家如何將其在聲樂藝術方面所作的探索融入到后期的器樂創作中去的,以體現其作品中廣泛存在的“聲樂化”特征。
【關鍵詞】作品音樂分析;民族音樂;作曲技法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個人看來,對人聲的音色探索及將器樂作品“聲樂化”無疑是Rehnqvist創作中相當突出,也是非常個性化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將人聲作為其創作的靈感或基礎與她本人的藝術經歷是息息相關的。自1976年到1991年期間,Rehnqvist在瑞典某合唱團擔任指揮及藝術總監工作。這長達十五年與合唱團親密的合作經歷,不僅使她對聲樂特別是對合唱藝術產生了特殊的熱愛及激情,并且為她在今后的藝術創作生涯中積淀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及排練、演出經驗。除了在合唱團擔任指揮及藝術總監工作之外,Rehnqvist還投身于對瑞典的一種富有特色的民族唱法Kulning的學習及研究中。Kulning是一種瑞典民間牧人召喚牛羊群歸家的吟唱方式,這種唱法及音樂風格與我國的山歌有些相似,對聲音條件及發聲方法有極高的要求。而這種特殊的民歌音色也成為了她之后在聲樂創作中廣泛使用的一種人聲音色和演唱技巧。
緣于常年與合唱團的合作而產生的對聲樂藝術的熱愛,Rehnqvist創作了大量聲樂作品,其中包括聲樂獨唱作品、聲樂與小型室內樂隊作品、聲樂與大型室內樂隊作品及聲樂與交響樂隊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合唱聲樂作品。而在她的聲樂創作中,以瑞典民歌的旋律線條結合特殊的瑞典民族唱法Kulning作為創作靈感及音樂主題的作品亦是大有所在。
譬如,2008年,Rehnqvist為兩位Kulning歌唱家及大型室內樂團所創作的《Whos That Calling(那是誰的呼喚)》 這部作品中,顯然體現了作曲家對Kulning這種獨特的民族唱法富有的極大青睞,而這種音色的個性魅力在該作品中的體現也絕對是淋漓盡致的。在這部作品中,除了采用傳統的Kulning歌唱家作為演員以外,作曲家匠心獨運地用部分樂器的演奏與人聲聲部形成音樂材料的音色模仿,這樣使人聲與樂隊渾然融為一體,仿佛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一般。此外,作曲家還將樂隊及演員在舞臺設置中的具體空間位置利用起來,通過空間變換的方式強調歌者與樂隊的互動,以此模擬這種民族唱法原本來源于草原牧區的音樂背景氛圍。
例1 Karin Rehnqvist 聲樂作品《Davids Nimm》第48-54小節
Rehnqvist的另外一部1984年為兩位女歌唱家(兩位女高音及一位女中音)所創作的《Davids Nimm》(見例1)也是以瑞典民歌為創作靈感和基礎的。Rehnqvist在這首作品中對瑞典民族唱法在人聲上的探索是非常立竿見影的。首先,這部作品是以一首名為《Polska》的瑞典民歌為創作素材的。而這首作品中最別具匠心之處是,貫穿全曲的音樂主題是作曲家根據《Polska》這首民歌的錄音回放重新記譜而得來的。 特別要提到的是,為了在作品中最大程度地還原瑞典民族唱法中聲線和音質的個性及純粹性,作曲家將歌詞以類似音標的方式進行記譜,以此盡可能達到模仿《Polska》這首民歌中原始的發音(歌詞大多情況下為哼唱形式,并無實際意義)的音響效果。作曲家對該作品的記譜的細微除了體現在歌詞的精心外,還體現在力度標記上。從各種各樣的力度標記來看,作曲家幾乎對每個音都有著音色及音量的具體要求。這看似并不起眼的、布滿樂譜的各式力度標記正是作曲家能夠通過該作品原汁原味地、傳情地體現Kulning唱法的韻味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作曲家還將某些特殊的發聲方法和表現形式在樂譜開始處作了長達兩頁的詳細說明。從這部作品的字里行間,無處不流淌著作曲家Rehnqvist對瑞典民族音樂的熱愛。
在研究了大量Rehnqvist的作品之后,其實不難發現:在Rehnqvist近年來的創作中對于這種瑞典民族唱法的運用及探索不僅僅體現在其聲樂作品的創作方面,而且在她的諸多器樂作品中也呈現出通過這種個性化的民族音色將樂器作“聲樂化”的態勢。Rehnqvist于2000年為單簧管及室內樂隊所創作的交響詩《Ona Distant Shore(在遠方的海岸上)》(見例2)中就體現了作曲家將民歌音色水乳交融地在獨奏樂器與樂隊各聲部之間進行交接及互動的個性特征。
例2 Karin Rehnqvist 室內樂作品《On a Distant Shore (在遠方的海岸上)》第一樂章第6-10小節,對獨奏樂器音色的“聲樂化”探索
具體來看,在《On a Distant Shore》中,作曲家在獨奏單簧管聲部使用了大量的微分音,并將旋律的調性作了大量的擴充及復雜化,以求在單簧管音色上追求一種粗糙。而這種粗糙的音色正是原生態民族唱法中常見的音色。對于該作品中獨奏單簧管的寫作,Rehnqvist曾說過:“to vary the sound quality of the clarinet throughout,like a kind of prism, and not too smooth. (在作品中單簧管聲部至始至終所作的大量音色變化就像一種棱鏡,而是是不太光滑的那種)?!?/p>
長笛獨奏《Wings(翅膀)》是Rehnqvis另外一部寫于1998年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同樣也體現出了強烈的“聲樂化”特征。在這部作品中,藝術處理和節奏在作曲家的創作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從整體來看,作品分為三個部分,在速度的設計上呈漸快至漸慢狀態,而且對每個部分長笛的音色有具體設定。從細節來看,我們可以從記譜中(見例3)看到,作曲家幾乎對每個音都有具體的力度要求,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裝飾音及頻繁的節拍變換。而《Wings》這部作品中,長短、快慢不一的裝飾音,豐富的速度變化,再加之作曲家對長笛演奏技巧所作的實驗,如微分音的使用、音區的擴展及超極限地使用以及每個部分之間音色的對比,都為作曲家通過一支長笛來展現瑞典民歌演唱特有的表現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例3 Karin Rehnqvist長笛獨奏作品 《Wings(翅膀)》第一樂章第1-25小節,對長笛音色的“聲樂化”探索。
通過對瑞典作曲家Karin Rehnqvist具有代表意義的幾部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性。這種民族性既是源于作曲家本人對瑞典民族音樂,特別是民族聲樂的極大熱愛與興趣,也是源于Rehnqvist在音樂創作中對于傳統樂器及瑞典民族唱法的堅持不懈所做的大膽嘗試與創新。毫無疑問的是,Karin Rehnqvist在她的創作中對于樂器音色與演奏法,及瑞典民族唱法與民族音樂這兩大領域的探索及創新,再加之作為一名女性作曲家與生俱來的對事物及音樂的感性化認識,塑造了她別具一格的個人音樂語言及創作風格。這種音樂語言及創作風格離不開她對瑞典民族音樂的特殊情節,也離不開她對現代音樂創作的不懈探索精神。
作者簡介:方芳(1984—),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2017年四川音樂學院院級學術科研項目“以“聲”傳情-瑞典作曲家Karin Rehnqvist器樂作品中的“聲樂化”特征”(項目編號:CYXS2017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