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旭偉 黃靜
【摘要】近幾年來,手風琴在國內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在高校中更是發展勢頭迅猛。本文通過多元化、多角度地分析,闡述了手風琴在高校普及的積極意義與影響。
【關鍵詞】手風琴;多元化;多角度;意義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2月22日,一個值得手風琴人紀念的日子,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手風琴專家、學者和老師們歡聚在北京大學,參加由北京大學手風琴協會主辦的2017全國高校手風琴聯盟論壇。此次論壇活動旨在推動中國手風琴教育教學的發展,對目前國內手風琴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作了探討,并邀請留學回國的優秀青年演奏家們為大家介紹了當今世界最前沿的動態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國內的專家也向參會的老師們介紹了不同省市或高校的教學經驗與發展情況。總體來講,本次論壇是一次成功的、非常接地氣的活動,與會人員受益匪淺,學習到了很多新的理念與知識,充分體現了“多元化發展,多角度思維”的主題。
一、多元化發展
手風琴本是一件西洋樂器,但是它的發聲原理卻是來自中國的古老民族樂器——笙。它于19世紀20年代誕生在歐洲,自20世紀初傳入中國。在近百年中,得到不斷地完善與發展,成為一件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樂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手風琴藝術在演奏、教學、創作、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豐碩的成果,手風琴從單一的伴奏逐漸發展到獨奏、重奏、室內樂與流行樂演奏等多種藝術形式,藝術表現力得到極大提升。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手風琴開始走“下坡路”,許多音樂院校招生人數急劇減少。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業界普遍認為手風琴一味朝著“高大上”的方面發展,脫離了群眾的生活,加上作品創作匱乏、教學模式老舊等原因,使得手風琴逐漸淡出大眾視野。鑒于此,2006年上海舉辦的“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周上,中國手風琴學會會長李聰教授提出“手風琴多元化”的發展理念。
(一)作品風格多元化。既有古典時期的作品,也有浪漫時期的作品;既有傳統風格的作品,也有現代風格的作品;既有民族風格的作品,也有流行風格的作品。
(二)教學方式多元化。既有獨奏的教學,也有重奏、合奏與室內樂的教學。一直以來,手風琴教學以一對一的“小課”形式為主導,近幾年來,隨著與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始出現。大多數音樂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的音樂系開設了手風琴重奏課與排練課,在提高學生獨奏能力的同時,培養共同協作的演奏能力并嘗試與其他樂器進行組合演奏。
(三)樂器使用的多元化。既有傳統低音手風琴,也有自由低音手風琴;既有鍵盤式手風琴,也有鍵鈕式手風琴;既有流行手風琴,也有班多鈕手風琴。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來,我國開始出現了班多鈕手風琴的教學與演奏。
在多元化理念中,以流行手風琴為切入點,在中國大力發展流行手風琴的教學、演奏及研究。這一理念的提出至今已近十個年頭,十年中,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和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率先開始嘗試流行手風琴的教學,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至今,開設流行手風琴演奏專業的音樂學院和綜合院校的音樂系(部)仍在逐年增加。我國手風琴學習又掀起了新的熱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琴人數逐年遞增,各地的手風琴藝術節、比賽和學術活動精彩紛呈,許多國內的演奏家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手風琴人的風采。國外的演奏家們也被邀請到各個省市或高校進行講學或擔任客座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國際最前沿的動態和新鮮的元素,這都與多元化理念息息相關。實踐證明,我國手風琴要想持續、長足的發展,必須走出一條區別于傳統的、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以流行手風琴為切入點是正確的選擇。
二、多角度思維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固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接觸的基本都是鍵盤式手風琴,天津音樂學院走到前列,率先開展了自由低音及鍵鈕琴的教學,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之后,一些教師開始產生質疑,認為鍵鈕琴會沖擊鍵盤琴的發展,手風琴當以鍵盤琴為最好。更有甚者認為應該抵制鍵鈕琴的普及;加上自由低音琴價格的昂貴,一些經濟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繼續堅持學下去等等,最后導致學琴人數大量減少。當然,現在看來,這種觀點并不客觀也不全面,可這是當時普遍存在的思想。手風琴要想長足發展,走出中國特色,應該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考不同的發展出路。
(一)創作角度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多數的作品創作以民間旋律為主,改編或移植,如王域平、張增亮創作的《牧民之歌》;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手風琴作品創作主要以樣板戲為主,模式化的作品較多,如楊智華創作的《打虎上山》、儲望華創作的《白毛女組曲》;進入九十年代,隨著與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優秀學子走出國門,學習國外先進的手風琴理論與演奏技術,將國際前沿的信息帶回國內。這一時期,中國的手風琴作品創作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2000年以后,我國的手風琴作品開始與國際接軌,創作更為繁榮。如曹野創作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譚家亮創作的《楓之舞》等。
(二)樂器普及角度
中國手風琴普及的高峰大致在文革這個特殊歷史時期,那時候,廠礦、部隊、單位都有自己的文藝宣傳隊,由于手風琴便于攜帶,演奏方便,所以,迅速普及開來。這一時期,手風琴種類單一,基本都是鍵盤式手風琴。進入九十年代,大批優秀學子走出國門,學習國外先進的演奏技術和教學理念。這一時期,巴揚手風琴、流行手風琴、班多鈕琴出現在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手風琴人開始學習不同種類手風琴的演奏。現在,各個音樂學院均開設了鍵盤、鍵鈕、流行琴等專業,并在各類藝術節或比賽中出現。
(三)學術交流
手風琴要想長足發展,不能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應該多學習、多交流,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開拓視野,及時了解國內外最前沿的發展動態,進而更好地運用在自己的教學與演奏中。近年來,國內手風琴發展勢態迅猛,各大音樂院校與各省市的手風琴學會所舉辦的學術活動、比賽、藝術節等精彩紛呈。如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中央音樂學院國際手風琴藝術節”、天津音樂學院主辦的“天津國際手風琴藝術節”、由山西省音協、內蒙古音協、河北省音協、甘肅省音協聯合主辦的手風琴藝術節、北京大學手風琴協會主辦的“全國高校手風琴聯盟活動”等,這些活動中,名家講座、演奏家音樂會、與會教師的交流,都給手風琴的普及與發展帶來了全新的理念與不同的思路。
筆者作為一名高校的手風琴教師,一直致力于手風琴的普及與專業的教學工作,同時也在不斷地學習與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理念,相信在中國手風琴學會的帶領下,手風琴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茗,張歡.國內手風琴室內樂發展的研究、上海之春手風琴國際論壇文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宋立權.手風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6.
[3]李聰.中國手風琴音樂多元化發展的再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3.
作者簡介:溫旭偉(1978—),男,山西大同人,碩士,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黃靜(1979—),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2018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流行手風琴在高師院校器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201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