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姜女》為我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在民間以多樣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出來,悠遠流長。只有明確《孟姜女》藝術表現方式,深度探析故事背景與角色特點,明確音樂本體并掌握其感情基調,才能夠較為成功地演繹這部優秀的藝術歌曲。
【關鍵詞】《孟姜女》;角色塑造;藝術表現;感情基調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孟姜女》作為家喻戶曉的凄美愛情故事,民間在對其傳唱時采用歌曲、戲曲、器樂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當下,人們表達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聲音的藝術,更是語言的藝術。歌唱中以聲傳情、以情感人是他們藝術創造的重心。歌唱者要想聲情并茂地將歌曲藝術美表達出來,并展示出自己的審美高度,需掌握一定的聲音技巧。《孟姜女》是聲樂作品中注重唱情的典范,本文對其藝術表現與情感表達方式進行詳細探究。
一、《孟姜女》的曲式
民歌《孟姜女》采用啟、承、轉、合四個結構的單樂段進行展現的,每段中都有四句歌詞,曲調流暢且不失華麗,婉轉而細膩,傳遞出真切的思想情感。《孟姜女》作為一首變奏多段體的大型聲樂作品,其節拍為4/4/3/4,主要是XXX,XXX,XXXX的節奏型,并如何符點等節奏為主,構建了凄涼哀怨氛圍。
二、《孟姜女》藝術表現方式
《孟姜女》曲調是我國民歌中流傳極為廣泛的、影響力極大的曲調之一。最初的《孟姜女》小調結構單一、規整,旋律婉轉,將江南民歌秀美抒情特色彰顯出來,其將一年十二個月設為序,采用啟、承、轉、合式的單樂段結構,闡述了孟姜女新婚喪夫、千里尋夫的感人愛情故事。
20世紀90年代,著名詞作家劉麟與曲作家王志信對《孟姜女》實施翻新措施,在保留原始民歌曲調基礎改創編詞編曲 ,將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故事設為主線 ,細化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淋漓盡致地呈現出封建社會中孟姜女這一平凡民間婦女離夫、思夫、尋夫的悲慘情感。創改后的《孟姜女》篇幅被拓展,音域相應增加,音樂的表現力進一步提升 ,歌曲演唱難度增加也是必然事實 ,其將一首結構簡單精悍的民間曲調改編成一首民族風韻濃厚,藝術性 、欣賞性等特征并存的大型聲樂作品。經改編后的作品展現了現代群體的思維方式,沖破了固有民歌四句頭式的歌謠體曲式結構,結合主人公的感情變化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整個作品做了規模性裁剪與調度。例如,改編后的歌曲均在最初基礎上提高一個很深的層次,若要實現完美演唱,就需有氣息的支持、聲音與音色變化的靈活性,同時對歌曲情感進行精細化處理 。
三、《孟姜女》情感把握策略
(一)表情
歌曲演唱者應對《孟姜女》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主人公情感應有較為全面認識,將自己的思想融合到故事情景中,采用聲音與表情等媒介進行表現與表達。在演唱過程中,氣流與聲音均應依照表情的需求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例如,在演唱“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喜盈盈”時,演唱者應勾勒出春節時分,萬家燈火、家家戶戶都處于團圓美滿的熱鬧氣氛中,而孟姜女卻孤獨一人滲出家中,對遠方丈夫無比思念的場景,該種無奈的情感可以采用哀怨卻委婉的情緒有效地傳遞出來。“人家夫妻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長城”,是主人公孟姜女將這種惆悵、思念卻夾雜諸多憤怒情緒拓展至“孟姜女望長空淚眼霧蒙蒙,我與喜良何日能重逢”中,此時演唱者可以淚流滿面的表情去表達孟姜女的思夫之情,最末一句“哭倒長城八百里,只見白骨滿清山”時,情感基調再次升級,歌曲上升至高潮,此時演唱者需表現出孟姜女眼見“白骨滿青山”時悲痛欲絕的情感。
(二)氣息
演唱者在傳達歌曲主人公任何情緒情感過程中,流暢始終是演唱的支持部位,應在延長全程維持自然、放松狀態,規避無力或僵化現象。在演唱《孟姜女》時需維持氣息的通暢性,氣息吸入與呼出量應適宜,需促使呼吸過程體現出放松性與自然性特征,在歌唱過程中能依照主人公感情色彩產生相應的聲音。例如,在第一段第一句中,“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喜盈盈”中,孟姜女盡管無奈且哀怨,但只是在訴說心中的不滿,并不是情感的清冽表達,在對此句演唱時無需過于用力,維持氣息平緩即可。
四、結束語
《孟姜女》作為最具典型的民族聲樂作品,以基層大眾生活極為貼近,能夠極為真切地傳達出人們的真實情感。在對《孟姜女》演唱過程中,要求“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有效地將“情”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彰顯出來。而上述目標的實現絕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之前數次朗誦歌詞,反復推敲與揣測其間蘊含的情感基調,爭取做到以情帶聲,以情感人。
參考文獻
[1]許澤民.聲樂作品《孟姜女》演唱淺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5):106-107.
作者簡介:陳鳴鏑(1989—),女,四川人,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