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霏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作曲家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群眾性抗戰歌曲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游擊隊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從群眾歌曲的內涵以及《游擊隊歌》的調式、旋律、節奏等方面對其藝術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群眾歌曲;《游擊隊歌》;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群眾歌曲的內涵
群眾歌曲是為大眾歌唱而創作、表現群眾的思想感情、適于群眾歌唱的一類歌曲的泛稱。群眾歌曲具有欣賞的民族性、傳唱的民間性、思想的時代性、演唱的廣泛性、內容的通俗性、形式的多樣性等特征。
抗日戰爭中的群眾歌曲題材緊扣社會現實,反映救亡抗日、民眾生活,體現了時代精神與革命傾向,作曲家們直接從生活體驗創造音樂,將民族存亡與音樂緊緊聯系在一起,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當時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這些歌曲旋律和歌詞結合得十分緊密,形式較短小,音樂風格樸實、簡單,節奏彈性較大,情緒激昂,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戰爭勝利的渴望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群眾歌曲《游擊隊歌》的藝術特征
(一)從創作背景探討其藝術特征
從1935年開始,抗日戰爭的炮聲震動了全國,民族危機不斷加劇,人民抗日情緒日益高漲,群眾性的救亡運動的發展,音樂與政治現實及人民生活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一時期涌現出了許多的愛國音樂家,賀綠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1937年底,上海演出團隊到了山西抗日前線,在山西臨汾堯都區劉村鎮,在聽取了朱德等首長的報告后,對抗日戰爭的形勢和策略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認識到要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不僅要靠正規戰,也要靠游擊戰。賀綠汀將那些零碎、片斷的音樂形象一下子綴成一個整體,連詞帶曲,一氣呵成創作出了歌曲《游擊隊歌》。這首歌準確地刻畫了敵后游擊隊員的英勇形象,表述了游擊戰的情景,傳遍了整個抗日根據地,引起強烈反響。
(二)從曲調角度探討其藝術特征
1.節奏
對于一首音樂作品來說,節奏是基礎,也是作品的核心,是至關重要的。在某種程度上節奏影響著音樂作品的整體風格。《游擊隊歌》是一首群眾性的抗戰歌曲,整個作品是進行曲的風格,節奏平穩、有力的進行,表現游擊作戰的情景,表達了向勝利靠近的樂觀情緒。
《游擊隊歌》弱起節奏開始,小軍鼓式的節奏進行,模仿游擊作戰時部隊行軍時的腳步, 給人行進的感覺,剛勁而又有力。第一樂段的兩小節是整個樂曲的主題與核心,后面的樂句雖然有一些細小的變化,但節奏型基本保持不變,四十六、八十六節奏占據了絕大樂句,第二樂段相比第一樂段來說節奏有了一定幅度的變化,節奏由原來的四十六、八十六逐漸變成到二八,節奏進行更加平穩有力。全曲僅短短的十六小節,節奏基本是二八、四十六、八十六的反復變化與交替,小軍鼓式的節奏貫穿全曲,剛勁有力,表現了游擊隊員行進中的場景。
2.旋律調式
《游擊隊歌》開始是G自然大調,后出現一個變化音升1,使整個樂曲轉到D大調,最后又回到了G自然大調。旋律的整體走向明亮輕快、生動活潑,旋律進行平穩有力。這首作品是先寫成曲調,后創作的歌詞,詞曲結合相得益彰,統一中又有變化,節奏剛勁有力,旋律進行輕快活潑,具有極強的律動感。旋律上頻繁使用級進的遞進表現手法,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多處交替,使得旋律進行統一中又有變化,細膩地表達了歌曲感情上的變化,刻畫了游擊隊員機智靈活,頑強抗敵的場景,表達了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表現出了極強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曲式結構
《游擊隊歌》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的歌曲。4/4拍子,小快板。在《游擊隊歌》中,作者借鑒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將對位復調運用到歌曲中,把和聲思維很巧妙地融入到音樂作品中,使這首進行曲輕快有力,生動活潑。
作品第一樂段以弱起節奏開始,按照進行曲的形式,以小軍鼓式的節奏不斷遞進,節奏型以二八為主貫穿整樂段。第五小節2到5的四度大跳后,連續的級進進行,使人在激昂情緒后得到了穩定、柔和的感覺,使整個樂段在統一中又有變化。第二樂段前四小節,兩小節的同音反復, 表達了游擊隊戰士機智靈活,頑強勇敢的英雄形象。緊接著再現了第一樂段的前兩樂句,這種對比而又統一的曲式結構,使歌曲更具獨特性,最后樂曲完滿終止結束于主音上。
三、結語
《游擊隊歌》從節奏、曲調、旋律都與當時的場景緊緊結合,刻畫了當時游擊隊員的作戰情景,深刻表達了游擊隊員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表現出了極強的樂觀主義精神。《游擊隊歌》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價值,即使現在聽依然能直抵人心,是抗戰時期群眾歌曲的代表作品。
參考文獻
[1]趙冠亞.試析賀綠汀《游擊隊歌》的藝術特征[J].音樂時空,2015(22):69.